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盼 《科教文汇》2014,(4):82-83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重大战略举措,对影视教育发展而言是难得的历史机遇。文章从“协同创新”的理论源头出发,解读影视教育协同创新内涵,并以辽宁师范大学协同创新实践为个案,指出高校应从区位条件、科研能力、师资基础、学科特点、办学特色等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国家、地区发展战略与政府相关部门、兄弟院校、行业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务实合作。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联盟管理、社会网络理论为基础,以参与“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的合作单位为研究对象,从组织声誉、联盟经验和网络中心性三个维度,对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在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进行梳理与回顾的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并建立实证研究模型,并利用二手数据进行分析验证。最终得到以下结论:(1)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组织声誉与协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不显著;(2)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联盟经验与协同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高校及科研院所在协同创新合作网络中所处位置的中心性对其联盟经验与协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4)政府合作对高校及科研院所在协同创新合作网络中所处位置的中心性与其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2011计划明确指出,高校之间需要加强协同创新。然而高校之间协同创新的意义何在,采取何种模式,在哪些方面可以进行有效协同,需要什么样的保障机制等,诸多问题需要探讨,达成共识。通过湖北24所高校的问卷调查与专家访谈,发现无论是部属高校还是省属高校,无论是管理者还是研究者对高校间协同创新重要性和意义的认可程度是很高的,对高校间协同创新的内容、方式以及现实中面临的问题也比较清楚。加强高校之间合作与创新,不仅有利于集聚湖北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培养高质量人才,而且有利于提升湖北高校科研整体创新能力,为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科技型小微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增进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网络与知识已成为提升科技型小微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关键,探索不同属性网络与知识促进协同创新能力提升是否存在差异?通过系统文献梳理,构建了协同创新网络、知识整合与协同创新能力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以198家浙江科技型小微企业为样本,采用多元回归、结构方程、中介效应检验等方法对相关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协同创新网络中的异质性网络与同质化网络均能提升科技型小微企业协同创新能力,但前者的作用明显大于后者;(2)异质性知识整合在异质性网络与协同创新能力之间存在完全中介的作用,而同质化知识整合在同质化网络与协同创新能力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启动并实施,国家和各地分别认定了一批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各方对其投入不断增强,其建设效率亦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随机前沿分析的组合模型,对江苏省批准建设的59个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效率进行分析研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进一步促进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建议和思考,为主管部门如何更有效的引导资源要素配置方式、建立更合理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和竞争退出机制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区域发展面临双重压力,亟须依托高技术集聚塑造创新优势、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这是我国区域发展有效应对挑战的关键。本文以我国30省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并结合区域创新环境要素探索了高技术产业专业化与多样化集聚驱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多元路径与复杂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高技术产业能够通过“专业化集聚—研发资金主导型”“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下多维度协同型”“创新资源—多样化集聚/政府支持—数字经济协同型”3种路径驱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且路径存在地区异质性;依赖于特定创新环境,高技术产业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具有协同效应而非此消彼长;高技术产业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与创新环境之间通过等效替代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研究结论有效揭示了两种高技术产业集聚与创新环境因素联动匹配作用于区域创新能力的复杂机理,扩展了现有研究,使理论充分对话实践,为不同省市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针对性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7.
高校协同创新是指在国家创新体系框架下,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及国际创新力量等创新主体,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行业和企业关键技术等而建立的协同创新体。高等学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迫切需要通过协同创新提升创新能力。高校推进协同创新面临诸多困难。对此,要进一步加强对高校的引导和管理、构建协同创新模式和平台、培养领军人物等,增强自身创新能力,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8.
高校参与协同创新模式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晓莉 《科教文汇》2012,(10):29-30
以资源共享为前提,以优势互补、联合攻关为目标,推动高校和社会创新力量协同创新,已成为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径。本文将从案例分析入手,分析各高校结合自身优势,参与协同创新的理念与做法,探索高校协同模式创新的特点及规律性。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了开展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同时也将协同创新带入了高校发展的新历程。科技产业化发展作为高校协同创新的重要组成,将给我国的产业化发展注入新生力量,同时对促进我国创新体系建设、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结构优化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分析化学”是高等院校化学、生命科学和医学院等理工科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改革对相关学科人才培养意义深重。依据“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对高校职能的总体要求,文章从分析化学课程的现状、特性、基本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等方面,提出了人才培养为核心,通过各方资源“协同”的方式,提升分析化学教学改革的教学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1.
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评价是“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的重要环节,也是协同创新中心机制体 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研究了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评价学术评价和政府公共项目绩效评价的双重属性,选择美 国联邦科研机构绩效评价和中国科学院科技评价改革进行案例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评 价整体逻辑框架,并提出了绩效评价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王秀翠 《科技风》2013,(16):252-253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一项科学研究、学科集群交叉发展、人才培养三位一体计划,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战略意义。2011协同创新中心作为计划的载体,是今后高校发展的方向,全国高校要抢抓机遇,抢占新一轮高校发展的新契机、制高点;把控全局,做好顶层设计;真抓实干,改革真正落地。进一步大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和大力提高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加强高校内涵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中文: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充足的资金支持以及区域内财政和金融机构的协同水平。由于财政系统与金融系统的运行主体不同,业务流程的执行路径不一,部分地区财政与金融之间的协同效率不高,致使财政资金和金融资金不能有效得到统筹安排,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难以形成合力,制约着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基于系统动力学原理,结合协同理论,探索财政协同金融扩大资金供应路径,形成以政府财政资金“小投入”撬动金融资金“大投资 ”的“蝴蝶效应”,缓解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融资约束,助推中小企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协同创新中心汇聚了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多个主体的优势资源和创新能力,在政府的协同支持下,协作完成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及工程应用等创新活动。然而,技术科学如何反哺于基础科学,并如何带动工程应用活动的研究尚不充分。因此,本文通过辽宁省重大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和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进行纵向案例研究,以创新活动的形成过程和特征为研究主线,构建了基础科学(Science)、技术科学(Engineering Science)及工程应用(Engineering)的SESE研究模型,分析了SESE在大规模协同创新活动中的互动行为和共演过程。研究发现:基础科学、技术科学与工程技术活动之间存在双向多重的互促关系,本文谓之为SESE循环模型;技术科学活动作为基础科学和工程应用活动的中间枢纽环节,是SESE模型高效循环的重要因素,双向推动并支撑基础科学的融合和工程技术的应用实践;SESE模型的双向多重循环关系构建需要依循渐进增强的规律,即由“顺向循环”优化为“接力式循环”,最终实现高效的“超循环”关系。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家"2011计划"的实施,协同创新成为高校整合科技资源、提高创新效率、增强创新效益的重要途径,也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全新组织模式。文章在对协同创新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其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关联性,指出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协同创新背景下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与实施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科技风》2011,(18)
创新是一个由技术知识产生、发展,到不断转移进化,最终借助不同生产要素组合实现商业价值的复杂过程。从本质上说,创新是不同要素或资源所有者之间的融合。因此,高效的创新建立在不同主体协同之上,高效的创新系统是一个协同系统。今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积极推动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17.
协同创新是推进高校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其核心任务是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的提升,而衡量标准必然反映到绩效评价上。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学者对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方面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探究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的内涵。以协同创新为研究视角,通过内部和外部资源的协同效应构建了一套科技协同创新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实现对多个科技创新主体协同行动及其效应的科学观测与评价。最后对高校实现科技创新要素的有效整合,提升协同创新的科研绩效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生态位视角对2006-2017年京津冀三地的区域创新生态发展情况及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三地创新资源控制能力发展不均衡;天津成为京津冀创新资源竞争的“中心”;北京的区域创新生态发展迅速,河北发展缓慢;“北京-天津”的区域创新生态耦合状态最好,而“天津-河北”的耦合状态好于“北京-河北”。因此,天津应成为河北创新发展的主要协同对象,需通过“完善区域创新生态构成体系”、“提高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以及“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等方式推进京津冀三地区域创新生态持续快速发展及有效耦合。  相似文献   

19.
解学梅 《科学学研究》2013,31(12):1907-1920
 基于对都市圈协同创新概念和特征的解析,阐述了都市圈协同创新效应的内涵与运行机制,构建了都市圈协同创新效应模型,剖析了都市圈协同创新效应的内在机理。研究指出,协同创新效应模型是由创新主体协同、资源要素协同、协同方式和空间协同四个维度通过维度间的协同互动和维度内的耦合关联构成,以“协同效应”最大化为目标,以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关系”为纽带,将不同的创新主体纳入到都市圈协同创新网络中。研究指出,都市圈协同创新效应的产生取决于圈内创新要素的耦合及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协同链接所产生的“外溢效率”,依赖于圈内技术扩散、知识溢出和信任承诺机制的有效性和圈内良好的制度环境。因此,区域政府要进行制度创新和构建有效的协调机制,以提升整个区域以及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与教育的竞争,创新人才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关键要素。基于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和高校人才培育现状,从创新学术、商业管理、大国工匠和商业创业四个维度合理编制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创新人才指数。结果显示:(1)中国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与学校综合发展水平具有较高一致性。(2)中国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呈现出东高西低的阶梯态势。(3)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之间存在强关联性,区域经济是提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撑条件,而高校创新人才也会积极“反哺”区域发展,形成正向循环。为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系统部署,高校应从人才自主培养、校企联合培育、教育资源整合三个方面着手,不断提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