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作为世界上持续良好发展的新经济体之一,在获得巨大发展成果的当下,仍需面临在国际舞台上重塑大国形象、传播中华文明、解决"失语""弱语"问题等重大挑战。"文化自信"的重要命题为我国打造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构建我国国际话语权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要依托文化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影响力,助推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并通过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话语体系反哺文化,将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理论、制度借助话语载体有效传播到世界,增强世界人民对我国执政规律和发展方向的认可度和理解力。  相似文献   

2.
话语权是思想语言的权力,是控制舆论的影响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直接表现,两者互为表里。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舞台上,国际话语权已经成为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战略制高点。当代中国要加强国际话语权,必须不断增强核心价值的渗透力;力争"道德制高点",提升中国话语的感召力;大力推进"走出去"战略,强化中国话语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推动跨文化交流,共创话语权的双赢,加强中国话语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代文化保守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国内外背景,它放弃激进的社会/政治批判话语,转而采取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话语,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反省现代性,从而深化了对现代化本质的认识 。但由于其专注于政治层面,淡化了它的学理意义和对中国文化建设可能有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相统一,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用学术话语揭示和阐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逻辑,构建体系完整、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话语体系,实现学术理论和知识层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我国设立和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现实任务,也是凝聚民族共识、提振民族精神、繁荣民族文化的时代课题。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中国经验"、贯穿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模式"、反映当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中国道路",是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话语体系的实践基础和致思取向。  相似文献   

5.
文化的开放性是先进文化的固有特征,建设先进文化离不开对外开放这一基本条件.而现今中国文化开放面临诸多阻力,客观上西方国家奉行文化扩张主义政策,使我国文化开放面临"二难"选择;主观上存在思想理论障碍,使我们不能大胆地吸收和借鉴当代西方文化成果.要加快文化开放的步伐,建设中国先进文化,应克服保守倾向,正确认识和对待当代西方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按照既要现代化,又有民族特色,同时又体现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对待文化开放和先进文化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6.
"文化诗学"具有鲜明的现实品格,是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发展情势所需、理论所求的必然产物。西方文论模式的大量引进、译介与套用,使得20世纪80年代文论建设在理论繁荣、方法多元、话语拓展的同时造成了身份的失重、思维的困惑与文论的失语,进而导致时代文学的整体性焦虑。"方法热"、"主体热"、"语言热"、"文化热"之观念变迁,不仅负载了当代文艺理论蜕变的艰难思考,还体现了对固定化文论模式思维惰性、理论规范的框架冲击以及摆脱焦虑、寻求突围的理论走向,更在路径深处形成了"主体性"与"文化视角"合围的本土文论建构趋势。由此,体现当代精神与中国特色的"文化诗学"便呼之欲出。文化诗学的"本土化",不仅是当代中国文论"文化转向"语境下的自我反思与视域调整,更是阐释对象不断"泛化"、理论问题渐趋"失控"、话语逻辑屡遭"消解"、审美价值精神日渐"虚无"之后的"诗学"辩护,深刻凸显出与西方后现代主义解构哲学立场上的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以来的历史教育改革很大程度上热衷于依赖外来理论,虽产生了合理的教育实践,但也出现不少问题。种种反常状态,超乎了借鉴的"度",不仅违反历史学科规律,也大不利于立德树人工作的落实。我国的历史教育应当拥有自己的话语体系,相当层面上应当淡化乃至跳出洋理论的窠臼。我国几千年历史教育实践,提供了中国特色历史教育的话语土壤。"记功司过"的伦理教化功能、"寓论断于叙事"的表达方式、起承转合完备的历史教学技能、"无征不信"的治学原则、古代史家强调"史识""经世致用"的使命感,以及探研究诘的问题意识等史学遗产,是我们当代历史教育的宝贵源泉。构建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历史教育话语体系,推动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历史教育实际有效地结合,是我们不懈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永远朝向自我认同而存在的人的现实生活。由全球化凸现出来的文化冲突反映了人面对异质性存在而产生的自我认同危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内容上,而且表现在它们在当今人类文化格局中所处地位的不同上,即西方文化处于权力话语地位,而中国传统文化却岌岌可危。文化对话不仅是人类共建一种异中求“和”的世界文化新格局的正确途径,而且是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正确途径。在当代,建立对话的文化学已刻不容缓。建立对话的文化学不仅是一种普遍的对话范式在文化理论中的确立,而且要求我们在文化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展开对权力话语的批判。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史学经过漫长的积累,逐渐形成一套"言之成理"的理论话语体系。这套话语体系,小到一个字、一个术语或范畴,大到一种言说模式,都传递着古代史学精神。中国古代史学理论话语的形成过程中,经学的影响与子学的渗透较为明显。古代史学理论话语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零散到体系化,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先秦时期是古代史学理论话语体系的酝酿期,秦汉至隋唐五代时期是成长期,宋元时期是持续发展期,明清时期是成熟期。中国古代史学理论话语体系产生于古代历史与文化传统中,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它在表述上,言简意赅,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在意蕴上,同一话语在不同时期的含义有差异,甚至一词多义、时代愈后内涵愈丰富;在精神上,它与中国文化的伦理性和资政性血脉相通。当前,史学界普遍认识到重建中国特色史学话语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有时不我待之感。在这个熔铸史学话语体系的关键时期,史学工作者需要在坚持中国史学本位的前提下,处理好"今语"与"昔言"、本土与域外的关系,同时从当代史学实践中提炼新的话语,为中国史学理论话语体系增添新的内容,这是新时代赋予史学工作者的使命。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以来的历史教育改革很大程度上热衷于依赖外来理论,虽产生了合理的教育实践,但也出现不少问题。种种反常状态,超乎了借鉴的"度",不仅违反历史学科规律,也大不利于立德树人工作的落实。我国的历史教育应当拥有自己的话语体系,相当层面上应当淡化乃至跳出洋理论的窠臼。我国几千年历史教育实践,提供了中国特色历史教育的话语土壤。"记功司过"的伦理教化功能、"寓论断于叙事"的表达方式、起承转合完备的历史教学技能、"无征不信"的治学原则、古代史家强调"史识""经世致用"的使命感,以及探研究诘的问题意识等史学遗产,是我们当代历史教育的宝贵源泉。构建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历史教育话语体系,推动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历史教育实际有效地结合,是我们不懈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创业生态环境包括外部生态环境与内部生态环境,其中内部生态环境是决定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医药院校毕业生面临着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因此,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提升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为研究目的,围绕建设校园创业文化、提升创业意识、增强创业实践能力等方面,构筑良性的创业内部生态环境,从而提升中医药专业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历史没有适时地进入世界文明体系,大概是创造中国史的中国人出了问题,于是引发了对中国人的长期追问。这不能不涉及使中国人成其为中国人的基地。追问基地不仅需要思想,而且需要真诚和勇气,即鲁迅先生说的“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怎样的是中国人。”  相似文献   

13.
汉字是汉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在《语言文字法》颁布实施之际 ,回顾汉字的历史与现状 ,进一步认识理解汉字的特点及与汉民族心理与思维特质的关系 ,再谈汉字的特点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4.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汉字集音、形、义于一体,古往今来的骚人墨客,正是巧妙地利用了汉字集视觉、听觉和意义于一体的特点,创作了数不胜数的形象生动、高雅益智的文学作品,充分展现了汉字和中国文学与其他各国文字和文学相比较所独有的神奇魅力。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民族文化受到冲击,文化安全问题令人担忧。面对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生疏的现状,作为语文教师应肩负时代赋予的使命,为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17.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之一。从它诞生之日起,便始终伴随着汉民族的文化进程。在履行语言交际功能的同时,又以其独特的构形形式承载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汉文化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人伦文化生成于中国特有的农业文化的土壤中,中国的人伦文化决定了中国人天人合一式的审美思维方式,这尤其表现在中国艺术的审美整体性上,这样的审美整体性讲求阴阳调和、儒道互补、刚柔相济。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使用者,也是语文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资源。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积极进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梦不同于美国梦和欧洲梦,它是根植于中国社会的土壤之中,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外国梦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人自己的梦。这使得中国梦带有浓厚的中国色彩。中国梦以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为路径,作为推动梦想实现的内生动力;中国梦的独特意涵在于将国家民族的宏伟梦想和个人的具体梦想有机的融合;中国梦以"梦"这个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心领神会的独特话语来诠释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些都充分体现出了中国梦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