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导读三法     
导读者,引导、诱导、指导也。先说引导。引导,能扩开思路,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譬如讲鲁迅的《故乡》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每个人都有故乡,可是不同经历的人回故乡的心情是不一样的。“我”回故乡的心情是“悲凉”的。那么贺敬之回延安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学生背诵: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并明确了这是一种急切和欣  相似文献   

2.
利用文末开课。如讲授《故乡》这篇小说,一上课,我说:“同学们,今天学习《故乡》这一课。‘我想: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众多走路者中,鲁迅是走在最前列的人之一,让我们踏着走路者的脚印慢慢地沿‘路’欣赏鲁迅先生的《故乡》吧!”学生刚看完课文,我就发现许多学生脸上挂着甜甜的微笑。那是他们对我开课的话语的回应,看来他们已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借用文末析课。在全班学生刚读完《藤野先生》这篇散文时,我就借用文末一句,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同学们,请看课文…  相似文献   

3.
《故乡》用第一人称写法,全文主要是通过“我”叙述故乡的变化和“我”的感受。其中运用了许多对话:有“我”与母亲的对话;“我”与闰土的对话;“我”与杨二嫂的对话以及“我”与宏儿的对话等。作者是怎样设计和安排这些对话的呢?在写作上可以给我们什么启示呢?一、在大段叙述性语言里,适当插入一些对话,往往能起到调节和舒缓语气的作用。如《故乡》一开始,便通过“我”的叙述,描绘了故乡的破败景象和“我”的失望心情,还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我”与母亲的会见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但是,文章如果就这样一直叙述下去,未免显得平淡、…  相似文献   

4.
故乡往往最能够唤起游子美好而温馨的回忆,但《故乡》中的“我”则不同,“回到相隔两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看到的却是萧条破败的图景、变得麻木迟钝的闰土以及真诚惜别送行者少而贪图东西者多的乡亲。“我”回故乡,来时“本没有什么好心情”,走时更感到“非常气闷”、“非常悲哀”。无疑小说《故乡》是作者极度失望苦闷心绪的告白。  相似文献   

5.
“君子之教喻也”仕森D国8代的教学论写着《学记》指出;“君子之被四D也。”“回”,团阳门,也就是僵发诱导的意思.扣回僵发诱导略?《学记》说:“道而弗自,强而弗抑,歼而弗这。”即要求对学生:是引导而不是自艺学笠走;是荒勉、鼓励学生学习而不是推着学生走,...  相似文献   

6.
【我解读】 《故乡》选自《呐喊》,是鲁迅短篇小说的代表作。1919年12月初,鲁迅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败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它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时间顺序分为三部分。  相似文献   

7.
<正>一、把握教材资源,“引导与辅助”相结合1.引导溯源阅读。《少年闰土》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小说后半部分揭示了在旧社会制度的影响下,一个可爱活泼的儿童“消失”——当“我”再回故乡时,闰土的一声“老爷”让“迅哥”心中一震。这是旧社会人物的缩影,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8.
新年过后的新学期第四册的第一篇课文是《祝福》,本来不准备在热闹温馨的新年过后上这篇课文,可《祝福》的氛围不也如我们过年那么热闹吗?而且在那热闹的氛围中,在人们欣喜的心情状态下祥林嫂却惨死于大雪纷飞中,这样更反衬出了祥林嫂的悲剧,真让读者从心底里边痛恨吃人的封建礼教。然而我在痛恨、同情之余,《祝福》文中的一些语句、一些现象又引起我对现实的思考,使我又惊叹于鲁迅对当时社会乃至对后来社会的深刻思考以及高度概括。一、远离故乡之后再回故乡的隔膜感“我”算是知识分子,到外面见过世面,回到故乡后又受到家乡人的礼遇,可“…  相似文献   

9.
周敏同学问:“《故乡》一课写‘我’的内容也很多,但主人公为什么不是‘我’?”辨别一篇小说的主人公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二是人物与主题之间的关系。《故乡》一课成功地塑造了三个典型人物:闰土、杨二嫂、“我”。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通过“我”的见闻与感受,既写出了故乡的黑暗现实,又写出了在故乡生活的人(闰土、杨二嫂)的深刻变化。“我”热爱故乡,又对  相似文献   

10.
挖掘教材是个老话题,但我从最近的课堂教学中看,这依然是个大问题。有两篇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家似乎觉得挺有抓头,容易“出彩”,多爱讲这两篇,下面就一一谈起。《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中,教师未尝不以杨梅果的特点为重点引导学生找相应的段落、句子及关键词语,并有条理地板书如下: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语文教材中塑造了不少父亲形象,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父亲”、《散步》中的“我”,《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爸爸”、《伤仲永》中的“父亲”、《竹影》中的“爸爸”、《背影》中的“父亲”、《台阶》中的“父亲”、《我的第一本书》中的“父亲”、《故乡》中的“闰土”、《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  相似文献   

12.
汪厚铎同志的《<故乡>教学实录》(《语文教学与研究》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下称《实录》),我一口气读了两遍,非常高兴。在两节课中老师能抓住《故乡》中两个人物,引导学生学习,抓得准,讲得精,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精神。为“长文短教”,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对《实录》里两个具体问题我有些不同意见,现提出来向汪老师请教,并求教于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13.
《我和企鹅》是义教小语第五册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文章讲的是“我”随我国南极考察队来到南极,看到企鹅的情况,表达了“我”在南极考察时的喜悦心情.这篇文章的知识性、趣味性较强,但文章篇幅较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可采用“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突破难点,引导学生运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理解词语”的方法阅读课文.要求学生自己多阅读多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故乡》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安排情节,可划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干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实属不易,本应是比较愉快的,但渐近故乡时,看到“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我”的心禁不住  相似文献   

15.
以往对于《故乡》的讲析、评论,很少谈到母亲这一人物。我认为,若仔细分析这一形象,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故乡》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小说《故乡》描写了知识分子“我”和贫苦农民闰土之间的真挚的友情,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表现了“我”对“隔绝纯真友情,扼杀美好性格的封建社会”的强烈不满之情,希望后代子孙继续保持“一气”,希望更多的人走出一条新的生活之路来。母亲这个人物形象,是作为“我”的思想性格的补充和照应而出现的,着墨不  相似文献   

16.
《故乡》是鲁迅先生写于1921年的一篇短篇小说。教参在分析人物形象时,用了大量篇幅分析闰土形象,用较少笔墨分析杨二嫂,而把“我”只作为一个线索人物放在前二人之后略加评议。我认为这篇文章既然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的写法,写“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塑造了“我”一个正在寻求新路的进步知识分子形象,那么把他作为线索人物来看似乎有点不平“民  相似文献   

17.
中等师范学校《文选和写作》课本第二册课文《上天都》中有这样一句话: 一则不好意思妨碍他们的采茶工作,二则设想四个人抬我一个人上山,我心情的不安一定比步行的疲劳苦痛得多。初看,这句话似乎没有什么毛病,但一分析就会发现,“不安”和“苦痛”可以用来说明“我”,也可以用来说明“心情”,如“我不安”、“我苦痛”,或“心情不安”、“心情苦痛”,但它们不能互相说明。从上下文看,作者的意思是,步行会身体疲劳,坐轿会心情不安,心情不安和身体疲劳都使人苦痛,但相比之下,心情的不安更使人苦  相似文献   

18.
又如:《暮江吟》一诗中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的“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两句中的“可怜”一词,我就采取指导学生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前一句中的“可怜”是可爱;后一句中的“可怜”是讲这个小女孩的处境值得怜悯。 实践使我体会到: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寻找和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好途径。它能够收到点燃学生心中一盏“灯”,照亮学生眼前一条“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在鲁迅小说《故乡》第二自然段中 ,关于故乡的描写非常赫然 :时候既然是深冬 ;渐近故乡时 ,天气又阴晦了 ,冷风吹进船舱中 ,呜呜的响 ,从篷隙向外一望 ,苍黄的天底下 ,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没有一些活气。这里 ,作者把故乡描写成一个阴惨、萧索的“荒村” ,似乎不如此就无法充分表达主人公“我”的悲凉心情。那么这究竟是偶然所为 ,还是另有深意呢?如此表达 ,鲁迅能够说出他那沉默、深邃的心灵世界吗?下面 ,我们就来探讨一番 ,看看能否有所得。小说是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而展开叙述的 ,“我”是小说中的人物 ,也是故乡沧…  相似文献   

20.
题目一直被人们誉为文章的“灵魂”、“窗口”。我们在引导学生紧扣题目学习课文时,要做到“五想”。想题目意思。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题目讲的什么意思?引导学生重点抓住“舍身”和“暗堡”两个词语,通过想想、查查去解题,意思是讲:董存瑞英勇地炸毁了敌人的暗堡,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二想命题方法。如:《“兄弟便是朱德”》一文,题目上为什么加双引号呢?让学生读读找找,可知这是朱德军长在群众欢迎会上讲的话,课文是以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