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其中不乏精金粹玉。本文力图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指导下,探寻对诗词鉴赏的基本态度、方法、知识准备和要求具有必要的慧眼灵心,把握审美感受的一般心理规律,以求合理地感知“精金粹玉”中的艺术形象,发觉作品情感内蕴,获取美感享受和思想教益。  相似文献   

2.
该文阐释了意境的含义 ,论述了什么样的作品才算有意境的三种美感类型 ,进而指出鉴赏诗词时应首先把握意境的三种美感类型、分析意境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全唐诗》为材料,从声律和韵律两个角度全面分析了唐诗格律结构的类型,归纳出了粘式律、对式律、粘对混合律、平韵律、仄韵律、转韵律等诗律结构体式,并分类举出诗例,作了精要的分析,从而完整地揭示出了唐诗格律的体系。  相似文献   

4.
一谈近体诗的人一般只谈五言和七言诗,而不谈六言诗。其实近体诗还应包括六言诗。六言诗起源很早,它是诗从四言体发展到五七言体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诗体。单句六言诗见于《诗经》。如《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惟以不永怀。”《邶风·北门》:“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王风·扬之水》:“曷月予还归哉?“《王风·中谷有蓷》:“嘅既其叹矣,遇人之艰难兮。”《郑风·狡童》:“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魏风·伐檀》:“寘之河之干兮。”《秦风·权舆》:“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豳风·七月》:“五月斯螽动股,七月莎鸡振羽。”《楚辞》的代表作《离骚》,句式以六言为主兼以杂言,如:“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格律的角度分析了汉代尤其是东汉时代的五言诗。通过分析、归纳,指出在东汉时期形成五言诗体的同时,就已经开始了对古代诗律的探索。东汉诗人已基本掌握了通过平仄交互应用来配制律句的规则,因而,五言诗以第二字和第四字异声为特点的律句产生了,接着由律句组合成的律联也跟着出现了。至于律联如何组合成格律诗段的规则虽还不明确,但实际上组合规则只有“异声相对”和“同声相粘”两种,所以,在汉诗中,用律联组合起来的“对式诗段”和“粘式诗段”就跟着出现了。汉诗中,格律化最突出的作品是辛延年:《羽林郎》和宋子侯:《董娇饶》,这两首诗不但格律化及于全诗,而且对格律的应用已十分纯熟,应该说它们已预示出了古代格律诗即将产生和形成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20世纪末叶的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热势头异常强劲,显示出群体审美生命汇聚成的大格局,大气象,同时也暴露出自身的缺憾:鉴赏阵容宏观上的波澜壮阔,挟裹着鉴赏个体微观上的勉强平庸;趋于成熟的老辣硬朗的鉴赏风格,也若淡若浓地染了些秋老叶黄的暮气;似乎造得圆熟精美、辞采翩翩的鉴赏文本,总是激荡不起强悍的审美冲击力。面对烟花爆竹一般骤然响彻又归于沉寂的鉴赏热,值得追问的是:如何才能造出无愧于中国诗词鉴赏史的名赏和大赏?  相似文献   

7.
鉴赏与读写     
文 学作品鉴赏性阅读是一种认识性活动。通过对一部作品的阅读和理解 ,不但能了解其内容和思想 ,而且会增强读者的是非判别能力和审美能力。对于学生来讲 ,既丰富了知识 ,扩大了视野 ,又能在文学作品的巨大感染下 ,激发其表达的激情。可见 ,鉴赏对于读写是相当重要的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鉴赏性阅读 ,对于提高其读写水平是至关重要的。首先 ,鉴赏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极大地刺激其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和在课堂上教师不厌其烦地大加分析课文 ,硬给学生灌输 ,使其被动接受相比 ,效果要好得多。所以 ,引导学生学会鉴赏 ,学…  相似文献   

8.
汤蕾 《职大学报》2022,(3):12-17
自由新诗与格律新诗自发生以来就争论不断。自由与格律是相对的,也是并存的,如何进行诗体重建仍然需要不断的理论与创作实践探索。自由新诗与格律新诗在诗行排列、节奏音韵等形式方面各有优势与局限。百年来,自由新诗与格律新诗针对节奏、音韵等形式问题争论不断,部分自由体诗人也对自由新诗的形式问题进行反省、纠正。现代格律诗学受到越来越多关注,成为新诗发展的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9.
艺术创作,向以追求“韵外之致”为佳境;艺术形象,亦需鉴赏主体的能动创造来丰富和补充。文学作品教学,应是特定情境、氛围中的赏析、玩味和领悟,其实质是一个感知语言——再造形象——理解品析的审美过程。遵循艺术鉴赏的自身规律,在文学作品教学实践中注意从欣赏的角度启发学生的思维,可使学生在切身感受或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领悟到作品形象特有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伦敦》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的一首著名短诗。从格律角度分析该诗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其主题思想和情感。这首诗中使用了特点鲜明的格律技巧,使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更具表现力,从而深化了诗歌主题,突出诗人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状的批判。  相似文献   

11.
在1950年代几次新诗形式大讨论的背景之下,卞之琳于1953年中国作协组织的讨论会上首次系统提出他的新诗格律理论,后以《哼唱型节奏(吟调)和说话型节奏(诵调)》为题发表于《作家通讯》.尽管卞之琳的新诗理论直至1980年代才渐臻成熟,但此次发言已然搭建起卞之琳新诗格律理论的主要框架.他以"顿"为核心,区分了新格律诗的两种...  相似文献   

12.
诗词漫谈     
壹 关于诗词格律 (一) 我有一个写传统诗词的亲戚,快八十岁了。八庚、九青、十蒸三个韵部,他从不混用。比《佩文韵府》还《佩文韵府》。堪称是“顽固派”。这类老先生恐怕今天也很少见了。但他对别人邻韵通押不反对,甚至再进一步放宽韵脚按今音押韵,他也赞成。这又是他的开明之处。因此我们可以“和平共处”。 但有一种意见认为今人写传统诗词务必以传统的平上去入为音韵标准,谁超越了“平水韵”范围谁就破坏了传统格律,从而也就破坏了传统诗词。就带点儿霸气了。汉语语音历代  相似文献   

13.
浅谈剧本的阅读与鉴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剧本即戏剧的文学形式,故称为戏剧文学,是供戏剧演出用的脚本。具有叙事要素高度集中、矛盾冲突紧张激烈、语言独特等特征。阅读和鉴赏剧本,要善于抓住戏剧冲突、揣摩剧本语言和把握戏剧结构。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陈毅是参与和领导工农人民战争,又有中国古诗词素养和才华的一代,他们用旧体诗词写人民战争,已成绝响。开一代伟业的毛泽东及其战友的诗词,是一部近代史,应成为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里试就毛泽东与陈毅诗词交往、艺术特色、创作个性等作些粗浅议论。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诗词中的想象与联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诗词有艺术感染力,这在于驱遣语言的娴熟技巧及想象力的推动,想象与联想充满了诗词创作全过程。离开了想象与联想,作者就不能从生活层面进入诗的层面,只能徘徊在艺术之外,不能把捕捉到的独特感受与认识结晶为诗,再生动的材料也会失去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我国当代诗词教育是对传统诗教的新的超越。历代诗词吸纳并熔铸了汉语言文学的精华,因此也成为学习汉语以及培养语文能力及修养的最好教材。诗词教育的根本目的及意义在于建设我国语文生态文明并造就现代文化人。  相似文献   

17.
被人们推崇为清初翰墨界“滇中四杰之目”的元江回族学者马汝为(见上海民族出版社出版《民族辞典》回族类人名辞条)不仅是清史馆艺术类典籍中有名的一位书法家,也是一位拥有300首诗作的多产诗人。其诗清新典雅,烩炙人口。清乾隆丙戍进士,时任陕西绥德府知府的元江人杨衍嗣先生及民国初年代行元江县知事的湖南人刘达武先生曾做过搜集、整理出版马诗文集的工作,可惜前者毁于兵燹;后者以日长年久散失殆尽,目前仅有孤本珍藏于云南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故而很难面对读者广为传播。为了扩大其辐射面,以弘扬民族文化的精华,近日由元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同仁以此孤本为基础,广征博采散见于各类典籍中收录的马先生诗文,然后编辑而成的《马汝为先生诗文选》已由德宏民族出版社出版,并即将问世。笔者有幸作为此书的编辑之一,对马先生的诗词曾下过大力气抄、读及研究,从中结识了马先生的诗词不同凡俗,它喻才广泛,收纳大量典故于比喻中,使其构思与比喻精细、巧妙而有机地融合,深藏机锋,尖锐隽永,有情味无尽,意蕴无穷的气息与活力,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妙境。正如杨载《诗法家数》所云:“语贵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有鉴于此,笔者不揣冒昧,选择马先生诗词的代表作,就其思想艺术风格与文史内涵试  相似文献   

18.
戏剧是综合艺术。中国戏曲有着自己特殊的综合历程。构成戏曲这一门艺术品种的综合要素是诗歌、音乐、舞蹈和其它表演艺术,它们在高度综合的戏曲艺术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规定了戏曲艺术的性质和特点。因此,要弄清楚戏曲形式的特点,必须首先了解上述各种文艺品种——特别是诗歌、音乐、舞蹈和其它表演艺术,在戏曲的起源和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处于怎样的地位,以及它们在这个特殊的综合历程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本文拟从中国的诗词传统与诗剧特色这一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苏轼由于鸟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心灰意懒,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发生很大变化.其诗词创作以乌台诗案为界,有继承也有明显差异.前期作品积极入世,笔法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后期作品崇佛向道,风格上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相似文献   

20.
对诗词作品进行审美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现实生活中的物象与人事使作家产生感发,并运用某些艺术手法,遵循某种规范,将其内心的感触用文字表达出来而形成的,也可以说,是诗人对现实生活进行审美的结果。想象和情感是形成美感的两个主要因素,因此,解读古代诗词作品,必须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情感,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抓住作品中的重要意象,分析其使用的艺术性。第二,将自身情感投入作品中,去分享诗词中的生命和情趣。第三,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从而正确理解诗词中的形象与作者情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