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梁凉 《文化交流》2017,(3):54-57
正在2017年春节前夕,中国文联领导看望慰问了部分老艺术家、老同志。在著名油画艺术家靳尚谊家中,中国文联领导认真倾听了靳尚谊对当前美术发展的思考与想法,并对82岁的靳尚谊老骥伏枥、仍然坚持油画创作给予高度评价。"靳尚谊在中国与油画之间寻找到了一个同属于西方和中国的视觉语言  相似文献   

2.
见证近百年历史沧桑,传播七十年中国变迁。在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先生九十华诞之际,《今日中国》为他举办生平图片展览,谨表对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专家的敬重和祝福。此次展览将于2005年4月20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仪式。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外文局《今日中国》杂志名誉总编辑爱泼斯坦是中外著名记者、作家,宋庆龄挚友。他经历了从国际主义到爱国主义的奇特人生历程,从30年代的美国驻华战地记者到新中国对外传播的开拓者,他用如椽巨笔向世界报道中国的历史变迁,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不懈的努力。展出的图片,虽不足以全面展示他丰富的经历,…  相似文献   

3.
《对外大传播》2013,(10):34
9月7日,"中国传媒‘走出去’的现状、影响与愿景"专题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来自中外学界和业界的专家发表了精彩演讲。本次研讨会由清华大学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办,清华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谢维和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辞。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史安斌教授作了题为《魅力攻势还是魅力守势:中国  相似文献   

4.
一幅反映"抗震精神"的油画作品<共克时艰>,不久前由著名青年画家王征创作完成.据悉,这是第一幅以国家领导人形象凸显"抗震精神"的个人油画作品.   2008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乘飞机抵达四川绵阳,慰问灾区干部群众,看望抗震救灾一线的部队官兵和医护人员.……  相似文献   

5.
在欢庆香港回归祖国的前夕,著名记者、作家爱泼斯坦的历史专著《从鸦片战争到解放》由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第四版和中译本第一版。著名老外交家黄华在序言中称赞此书是中外读者了解中国百年历史“最  相似文献   

6.
1951年,宋庆龄女士邀请爱泼斯坦等人在北京一个雅致的四合院里共同筹办了一本刊物,这就是《中国建设》(后来改名为《今日中国》)。在她的创刊号上,一群笑容明朗的农民走在冬日午后的土地上,他们身上的棉衣与脚下的土地一样朴素,那发自内心的欢笑与充满憧憬的目光,在向全世界发出一个信号:一个崭新的属于人民自己的中国已经出现。此后,这一代人就用自己手中的笔忠实地记录着新中国的风雨历程,以及这片土地上人民的喜怒哀乐。而早在1944年,爱泼斯坦作为记者赴延安采访,并且,经过他改写的第一条英文新闻稿由新华社在延安向全世界播发。如果说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给了世界第一双了解中国革命的眼睛;库恩的《江泽民传》及一些外国作者对邓小平同志的相关撰述,给了世界一双了解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眼睛;那么爱泼斯坦则用《见证中国》及他一生的努力,给了世界一双见证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的眼睛。在这位令人尊敬的老人——爱泼斯坦去世后的日子里,凡是了解他生平事迹的人都会为他的去世感到深深的遗憾。2005年6月3日上午,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亲自为爱老做了最后的送别。我们在网上浏览,截至2005年6月9日,可以看到整屏滚动的关于爱老的信息,足足有145,000条。许多人都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着对爱老的怀念。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本刊特推出专题《爱老,中国新闻人的一面旗帜!》,以让我们为尊敬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爱老送行。  相似文献   

7.
2008年10月18日,清华大学伊斯雷尔&#183;爱泼斯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爱泼斯坦藏书捐赠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为中心揭牌,并为中心成立大会致辞。爱泼斯坦夫人艾黄浣碧女士将他生前珍藏的6382册西文图书等捐赠给清华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面向全校学生设立爱泼斯坦奖学金。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曾建徽、国务院港澳办公室原主任鲁平、中国外文局原局长林戊荪、中国外国专家局原局长王遁等领导应邀出席了大会。  相似文献   

8.
↓爱老——中国新闻人的一面旗帜他在波兰出生,从一个无国籍的犹太人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人;他在中国成长,从一个高中毕业生最终成为影响西方主流媒体的记者;他见证半个世纪的中国,新中国三代领导人都与他作过推心置腹的交谈;他在文革中蒙受冤屈,却从未动摇过对中国深沉的热爱和信赖;他永远示人以和善的微笑,周围的人们却敬畏他在工作中的完美主义。他就是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不同年龄的人都用中文昵称他“艾培”。5月26日,爱泼斯坦去世的消息一传出,很多朋友都到他的家中悼念。他的书房里摆满了各界人士送来的花圈;他的书桌上,还放着…  相似文献   

9.
1951年的盛夏时节,正在筹备中的《中国建设》杂志编委会副主任陈翰笙和张彦一起,去北京前门火车站迎接爱泼斯坦和邱茉莉夫妇。他们是受宋庆龄之邀,从美国回中国参加杂志的创办工作的。当时,中美关系十分紧张,爱泼斯坦夫妇克服了重重阻力,绕道波兰等国,几经周折才回到中国。没想到,此后的半个多世纪,爱泼斯坦再也没有离开过他所热爱的中国,并成为一位专向世界传播中国的特别中国公民。  相似文献   

10.
爱泼斯坦是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记者,1915年出生于波兰华沙,父亲曾因反对沙皇暴政而坐牢,母亲也曾流放西伯利亚,1917年父母带着年仅两岁的爱泼斯坦来到中国居住。后来天津的一家英文报纸《京津泰晤士报》见少年爱泼斯坦读书广博又善于观察,很具记者潜质,便聘15岁的爱泼斯坦当记者。  相似文献   

11.
国家元首在国事访问、私人交往过程中,其国际政治传播活动活跃,"元首赠书"即是其中较为典型的现象之一。(一)2006年4月,时任国家主席的胡锦涛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其间,胡锦涛向耶鲁大学赠送中国图书,包括《中国大百科全书》、《论语》、《礼记》、《现代汉语词典》等,共计567种、1346册。①  相似文献   

12.
2006年元月,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是新世纪我国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亲自颁奖,授予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科院院士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会场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与会的专家学者纷纷向吴院士表示热烈祝贺。吴孟超1922年出身  相似文献   

13.
要闻月报     
世界媒体峰会在北京召开2009年10月9日,世界媒体峰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式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致辞,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  相似文献   

14.
《对外大传播》2011,(4):65-65
胡锦涛关于两岸关系发展的四点建议提出5周年 2011年4月16日,是胡锦涛主席关于两岸关系发展的四点建议提出5周年。2006年4月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参加两岸经贸论坛的各界人士时,对两岸关系发展提出了四点建议。他指出两岸关系发展首先要坚持“九二共识”,它是实现两岸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5.
2011年新年伊始,伴随着胡锦涛主席访美,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开始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的大型电子显示屏上播出。  相似文献   

16.
2008年5月19日15时,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在东京新大谷饭店举行了欢迎中国出版代表团和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代表团的宴会。该协会作为日中友好七团体之一,不久前成功举办了欢迎胡锦涛主席访日的盛大宴会。在欢迎致辞中,  相似文献   

17.
“我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就是我的家,是这种爱把我的工作和生活同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爱泼斯坦刚刚度过90岁生日的爱泼斯坦——中国人民尊敬和热爱的老朋友离开了我们。去年4月,本刊推出了一组重点话题《致意,与我们共同走过的外国朋友们!》,让读者认识了几位与中国人民一道,为建设新中国作出贡献的外国朋友。同期,开始对爱泼斯坦先生的回忆录《见证中国》进行连载,受到了业内读者的关注。我们现将《见证中国》一书中最为精彩的新中国建设章节分两次奉上,以满足读者的强烈阅读愿望。  相似文献   

18.
200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5月份胡锦涛主席访问日本的"暖春之旅"更是时隔10年后中国国家元首的首次访日。今年以来,  相似文献   

19.
于淼  刘妍 《对外大传播》2007,(11):20-23
2005年9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提出了和谐世界这一重大国际倡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王逸舟据此撰文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一个重大的国际倡议》。 在刚刚闭幕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内倡和谐社会,外倡和谐世界。中国未来几年中的对外政策无疑也是全球所关注的。《对外大传播》邀请王逸舟教授就“和谐世界”这一理念,以及如何解读报告中的相关部分进行了交流。  相似文献   

20.
2007年1月30日~2月10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了喀麦隆、利比里亚、苏丹、赞比亚、纳米比亚、南非、莫桑比克和塞舌尔等非洲八国,分别与各国总统举行会谈。其间,中国与非洲八国签署了一系列经贸合作文件。外交部部长李肇星说,胡锦涛主席八国之行是一次面向全非洲的友谊之旅、合作之旅,是继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后中非关系中又一件大事,访问的巨大成功将对中非关系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境外媒体对此予以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从1月30日-2月12日的13天时间里,境外英文媒体共刊发305篇报道和评论。 境外媒体主要关注重点是胡锦涛出访非洲对加强中非关系的意义,中非经贸合作的内容与影响,中国对解决达尔富尔问题的立场,西方与非洲国家对中国加强与非洲关系的警惕与疑虑,舆论呈现出复杂与多元的特点。本刊选编境外媒体的相关报道,以供外宣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