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在考究胡适成为新文化运动先驱者的主观条件时,往往因胡适五四时期蜕变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这一历史事实,只注重于青年胡适留学美国期间,对新文学的探索和对实验主义哲学的钻研,回避甚至忽视胡适政治思想的一面。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须加弥补的缺陷。其实,胡适在政治道路上,也有过一番艰难的抉择。1910年8月,胡适赴美之初,“对美国政治组织、政党、总统选举团和整个选举的系统,可说一无所知,对美国宪法的真义和政府结构,也全属茫然”。辛亥革命的爆发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引发了他研究民主政治的兴趣。1912年是美国大选之年,当时,胡适所在康乃  相似文献   

2.
以胡适为首的一派自由主义学人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发起了一场著名的人权运动。在此过程中,胡适可以说是起到了领军人物作用。所谓“心喷涌,笔手扰”,胡适在人权运动前后所发的言论也正是他要匡正当时中国社会的问题之所在。本文拟从对胡适在这一时期政论文章的分析入手,进一步讨论胡适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关怀,以及面对政治现实的转变与选择。  相似文献   

3.
胡适的政治思想的实质,是帝国主义同中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政治反动同盟的集中表现。胡适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言论以及政治活动,充分说明了他政治思想的反动实质。一、胡适的政治主张是改(?)主义的,彻头彻尾是反人民的胡适的反动政治思想,是美国资产阶级反动哲学实用主义(胡适叫做“实验主义”)在政治方面的应用。胡适自己说过:“我谈政治,只是实行我的实验主义。”(胡适:“我的歧路”) 实用主义哲学是主观唯心论的哲学,实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相反,它不承认客观世界和  相似文献   

4.
一、试从乾嘉考证之学盛行的政治背景上看胡适“反理学”的历史渊源。二、胡适在宣传费密的反“道统”学说中所表露的反人民本质。三、胡适在曲解顾炎武思想和汉视王船山志度中所表露的反爱国主义本质。四、胡适在宣传费密的“反义理”学说中所表露的腐朽利己主义本质。五、胡适在曲余戴东原哲学中所表露的腐朽利己主义本质。自从我们展开了对胡适的批判以后,关于胡适在政治行动,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文艺思想、历史方法等方面的反动本质,差不多都予以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了,胡适这个帝国主义走狗的买办官僚,在这些方面的重大欺骗,已没有人相信了。可是我们对于他在学术各方面的反动阵地,还不能说已经在到彻底肃清的地步。胡适还  相似文献   

5.
在胡适的政治哲学思想中,思想自由是其极为关切的核心概念。鉴于传统中国思想之中根本难觅"自由"这一概念,而现代中国的产生却又必须以自由为根基,胡适就创造性地解释了自由思想。胡适从三个方面阐述思想自由,即思想自由与学术的发展、思想自由与政治理想以及与生活世界的有序建设。  相似文献   

6.
"五四"以来,胡适就是典型的一厢情愿的"世界主义者",这是胡适思想批判的起源.新中国初年的胡适思想批判对于在思想文化领域普及马克思主义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由于一度忽视了思想改造不同于政治斗争的特殊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而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对此,只有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历史地看待胡适及其思想,才能正确评价胡适思想批判的功过得失,并发挥唯物史观对于思想改造的指南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政治社会化理论来看,影响胡适民主政治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学校、社区和家庭。由此,胡适确立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应有的责任感,并以美国民主政治作为反观中国社会、评判中国政治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8.
1915年9月第一期《青年)问世,陈独秀主持其事,并发表《敬告青年》的文章,提出了许多支配着以后几十年理性革命的重要问题。1919年,胡适回国,在此前后他参与了几乎全部的《新青年》前期的文学活动。胡适在这些文学活动中,始则锋芒毕露高举批判的大旗,继则抱实验怀疑反对传统的评判态度,最终与《新青年》同人中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如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分道扬镳。对胡适的这一历程,以前的评论者大多认为胡适的这种转向是投机,也有人认为胡适代表资产阶级争夺新文化运动包括对《新青年》的领导权。本文则侧重从分析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目的的认识,对旧文化旧文学的态度,对《新青年》及其政治观点等方面探讨胡适在《新青年》前期的文学活动意义,以求正于专家同仁。  相似文献   

9.
胡适论     
张芸 《集宁师专学报》2001,23(3):24-31,38
胡适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影响较大的人物之一,在中国现代文化进程中,胡适的作用不容低估。本文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论述了胡适一生在文化学术领域里的成就、胡适思想的渊源及复杂性、胡适在政治领域里的表现及实质。  相似文献   

10.
人权运动时期胡适思想评析赵慧峰胡适是一位声名显赫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位不甘寂寞的政治家。他在以新文化运动的骁将驰聘于20世纪中国文坛的同时,也在政治领域中留下了复杂多变的人生轨迹。深入探讨胡适的政治活动,具体分析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思想,是全面、准确...  相似文献   

11.
俞平伯作为北大学子,深受胡适影响,并与其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在胡适的引领下,俞平伯不仅走上了文学革命的道路,而且在“红学”研究上颇多建树。尽管在建国后的政治运动中俞平伯因此蒙冤受屈,但他无怨无悔,对胡适的敬重始终如一。  相似文献   

12.
杜威访华前,胡适已在大学文科、教育学及中小学领域发起新文化教育运动。遭遇困境时,胡适正好有机会将杜威请来,从而可借杜威之力壮大新文化教育。杜威希望中国教育界从军阀政治现实及中国社会进步出发,自主探索新思想,发展新文化教育;胡适却选择回避政治现实,建议杜威讲述其教育及社会政治哲学中的实验主义思想。但教育界还有李大钊在传播可使中国社会获得政治新生的马克思主义。为继续引领新文化教育,胡适挑起思想纷争。杜威受场域关系限制必须宣传实验主义,他对中国政治的务实关注及对社会进步的期望随之被过滤,因而未能影响新文化教育。从新文化教育场域关系及思想纷争入手展开考察,可为教育理论界的杜威访华研究开拓历史社会学进路,揭示诸多被忽视的重要史事与问题。  相似文献   

13.
1 在繁杂纷乱的中国现代政治思想舞台上,曾有一个代表自由民族资产阶级1 利益、愿望和意志的政治派别,这就是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一年以胡适、罗隆基为代表的,以“人权”为旗帜的“人权派”。他们公开主张人权和实行民主政治,并发起了“人权”运动。它的成员多数是以胡适为首的“新月社”成员,故亦称“新月人权派”。它们人数虽不多,活动时间也不长,但其政治思想和主张对当时中国资产  相似文献   

14.
“问题与主义”之争涉及马克思主义与实验主义之间的最初冲突。虽然李大钊与胡适在论战中各自表达了不同的哲学与社会政治思想,但是这种种冲突具有“原初”性质;在李大钊的“根本解决”与胡适的“点滴改良”之间存在着可以沟通的环节;李大钊与胡适的关系表明,中国革命可以在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胡适对个人主义的提倡,并没有从严格的政治学意义上开始,而是由文学或者更为确切地说由戏剧开始,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返回到易卜生剧本的政治哲学视野,对社会问题作切实的探讨,从评判态度到再造文明,正是胡适对个人主义的独特理解和解释。  相似文献   

16.
主要考察胡适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贡献,特别是提出核心概念“胡适方法”作为新的观照角度,通过对胡适终生提倡并在为学、论政时实际运思的“方法”的梳理和分析,最后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个向度上厘定胡适在中国学术建设、政治建设和民族思维建设现代化努力上的奠基之功.  相似文献   

17.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与胡适并肩作战,政治思想的分歧使陈独秀与胡适分道扬镳,他们始终保持着朋友情谊.陈独秀晚年的思想又与胡适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8.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生活在湖南乡下的沈从文,在胡适的提携和帮助下,成长为一名大学教授和著名作家。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由于左翼作家的批判以及胡适对他的影响,沈从文不得不"搁笔"放弃文学创作,从事文博工作。但在"极左"思想影响下,胡适却始终是他挥之不去的政治尾巴。  相似文献   

19.
1923年2月,周恩来以"飞飞"的笔名,在中共旅欧支部创办的刊物《少年》发表了《评胡适的"努力"》一文,批评热衷于政治改良的胡适所鼓吹的"好政府主义"。周恩来在文中以"革命救国"论批评胡适对军阀统治的"迷信",抨击胡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的幻想。其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已过,胡适已经和周恩来等马克思主义者在政治上、思想上分道扬镳。从周恩来这则评论看出,五四新文化思潮发生的这种分化是不可避免的。从中分化出的革命救国论者与社会改良论者在政见上既"异中有同",又"同中有异",而最终则他们之"异"大于他们之"同"。  相似文献   

20.
胡适在五四时期参与的文学论争主要有两类:新文学建设论争和文化政治论争。新文学建设论争中,胡适以学者的态度、试验的精神倡导“历史的进化的文学观”,创作、理论虽不乏幼稚和欠缺,但推进了整个新文学运动发展,胡适本人也因此暴得大名;在以“问题与主义”之争和“整理国故”论争为代表的文化政治论争中,继续秉持学者作风的胡适却成为新文化的“叛逆”。此间胡适论争角色变化的原因不是因为他思想、学术的倒退,而是时政潮流选择的变化,文学和文学论争的标准常常是在文学之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