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艺术发展是中国文学和世界总体文学史上的重要问题。刘熙栽的《艺概》从文学史和文论史的实际出发,得出了一些正确的见解。论及文艺和时代关系问题时不乏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论及“用古”和“变古”时则充满了辨证的精神,坚持了继承中求革新,革新中见继承的进步发展观。其《艺概》不仅廓清了当时复古主义的文艺思潮,而且对当时和后代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均有普遍的意义,足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清人刘熙载的《艺概》,虽然因以中国古代文论常用的诗话词话体裁来谈文论艺而显得似乎零散,但在另一方面,又须看到,此书“对于文学艺术(包括书法)的特点和规律,作了很有益的探索,书中精辟之论,所在多有。”也正由于《艺概》在谈文论艺时存在着既零散又精辟的特点,所以,本文不拟全面论述《艺概》,而仅对主要由《艺概》一书中《诗概》部分体现出来的刘熙载的诗歌思想略作探讨。本文认为:刘熙载在这部分中,围绕着诗歌是情感表现的艺术这一核心,论述了有关诗歌创作的一些基本特征和规律,颇应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3.
李海燕 《文教资料》2007,(10):100-101
刘熙载的美学思想可以用“人格-艺术”美学来概括,刘熙载美学是在对世人的价值关怀的水平上去展开对传统艺术的研究的,同时,他之所以热衷于中国艺术研究,其原动力也是来自他的价值动机,即对理想人格的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4.
刘熙载"厚而清"艺术理念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熙载“厚而清”的艺术理念,既是浙、常词学旨趣的整合,也是“李杜”诗歌艺术的整合,更是陶潜情结的转移印证。“厚而清”词说的哲学基础是理学,自蕴着求新变的机制,既是道德本心的象征,也是存养工夫的体现,充分体现了刘熙载在人文合一中尤重人品、在“道艺合一”中尤重“知道”的道德批评特色。  相似文献   

5.
艺术创新论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晚清学者刘熙载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发展,建立了自己的艺术创新理论。他标举“清新”一说,强调“识见”的重要,重视独特的艺术表现。同时,对如何进行艺术创新,提出了一些精辟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刘熙载是晚清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其书法批评思想也非常丰富,其中包括法古能变、书如其人、中和可经、不工之工和意法相成。这些书法批评思想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秦金根 《红领巾》2004,(3):25-29
刘熙载是晚清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其书法批评思想也非常丰富,其中包括法古能变、书如其人、中和可经、不工之工和意法相成.这些书法批评思想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刘熙载是晚清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其书法批评思想也非常丰富 ,其中包括法古能变、书如其人、中和可经、不工之工和意法相成。这些书法批评思想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刘熙载的散文理论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特质论”,探讨散文的内实;二是“创作论”,这是其文论的重点,论述散文的写作;三是“品评论”,阐明散文的批评。刘氏“文论”为中国散文理论体系的当代建构提供了借镜。尤其是其中主“情”尚“意”、讲“法”论“辞”、追求“雄而逸”之美等凸出汉语散文特征的论述,更是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刘熙载在《艺概》中与楚辞相关的部分作了全面的关照和较为深入的探讨,涉及的内容有:(1)赋品与人品的关系,重点强调了楚辞志真情真,并看中“本色”的质的特征;(2)对楚辞多层面的艺术手法作了概括,比如“精神感情”、“筋节隐而不露”、“回抱法”以及音韵特征;(3)楚辞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等。本文在论述方法上,行文简练,要旨突出。  相似文献   

11.
石涛是一位具有深刻思想的绘画美学理论家。从艺术发展论的角度,他认为“墨笔当随时代”与“师古而化之”.展现出其美学思想中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精神、强烈个性要求的近代绘画精神,其美学思想中关于艺术发展论方面的“近代倾向”也就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刘氏强调的兼美,就是在艺术美的一定范畴内必须兼备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进而达到“不一”和“一”的对立统一;力求“是”与“异”的辩证统一;强调艺术家“识”和“力”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3.
刘熙载有一部著名的文艺与美学的理论著作《艺概》。《艺概》分为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部分,刘熙载对于杜诗的评论,在《艺概·诗概》中。杜甫生前,他的诗歌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他死后,韩愈、白居易、元稹.对他的作品高度评价。但全面考察中晚唐、杜诗还是颇受冷落的、十种唐人选唐诗,只有韦  相似文献   

14.
刘熙载美学理论中最深刻、最神秘、最富有魅力与活力,又最显出“半截子”特征的成果,是他的艺术辩证法思想。刘氏从剖析各种艺术的具体实践出发,探讨了艺术审美中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筋节脉络与辩证关系,概括出一百多个相反相成、相互对应的美学范畴,从而排列出中国古典美学艺术辩证法思想体系的最为宏大的阵容。由于受中国哲学  相似文献   

15.
刘熙载是我国晚清时期著名的学者、文艺理论家和书法家,平生不喜为宦、不喜交游,惟以著书教学为己任。就是这样一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书法史上极有影响的人物,迄今惜无年谱问世。本文多方钩稽文献,作此年谱,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6.
刘熙载的词学批评是晚清词学批评史的重要一环,通过梳理与分析刘熙载在其词学批评当中运用的源流批评、比较批评、摘句批评等方法,可以发现刘熙载认为词源于风骚之体,可与古诗并称。他在比较词人与词作时多立足于共时与历时的联系上,通过类比或者对比的方式,细致、精准地把握词人、词作独具特点的审美特色。刘熙载的摘句批评多是借文本表达自身的词学审美理想以及词的独特审美特质,以此来呈现自己内心的词学审美范式。这些批评方法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以交叉互见的方式,多维度、立体化地为我们展示了词这一文学体裁的生成发展流变史。  相似文献   

17.
刘熙载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最后一位思想家,他在理论上完成了对很多古典美学范畴的总结,对物我关系的论述就是其中的一例。刘熙载不仅论及物我关系的动态变化过程,而且还论及审美距离以及物我相入的生气源泉。  相似文献   

18.
刘熙载是我国晚清时期著名的学者、文艺理论家和书法家,平生不喜为宦、不喜交游,惟以著书教学为己任。就是这样一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书法史上极有影响的人物,迄今惜无年谱问世。本文多方钩稽文献,作此年谱,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9.
艺术本体论探讨艺术的本原或本质问题,是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对艺术本体,中国古典美学从先秦起一直沿两个方向在探索。道家鄙薄事功而究心抽象,故侧重于万物存在方式以求之,理论上表现为“有”、“无”之辩。《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但道家对文艺影响最大的,不在艺术的本体观,而在艺术的虚静、朴拙等审美境界。儒家倡礼乐教化,故侧重于“体”、“用”关系以求之,理论上用道德政治厘定文艺。“诗言志”(《尚书·尧典》)号为“开山”,“征圣”、“宗经”、“文以载道”嗣响不绝。儒家对文艺影响最大的,同样不在文艺本体观,而在所谓“诗教”传统。以儒道互补为基本线索的中国古典美学对艺术本体的探索,直到晚清,迄无突破。汗牛充栋的诗文评囿于文体分割,从未  相似文献   

20.
在清代词学的丛林中,刘熙载的词论真可谓是一株卓然独立的乔木。早在清季,谢章铤、冯煦、沈曾植等人就一再指出,融斋论词“多洞微之言”、“精处不少”、“会心特远”。而近代以来的词学研究、则更进一步揭指了刘氏“论词莫先于品”、“词莫要于有关系”等论断的积极意义,并将他的词论置于中国文艺批评的整个历史进程中进行比较观照,抉示了其在建构理论体系、更新审美方法上的贡献,推许《艺概·词曲概》是《人间词话》问世前最为重要的词学批评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