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详细的介绍了青龙桥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案,方案从与桥位城市人口功能,周边的环境、地形地势的协调出发,深入对桥型的塔、梁、墩和索的造型研究,力求达到各个部位最大的和谐和整体视觉效果。文章对类似城市景观桥梁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詹天佑纪念馆始建于六十年代,最初在长城脚下青龙桥车站设立陈列室,其后几经变迁和挫折。七十年代,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下,恢复设立了青龙桥站詹天佑先生纪念铜象。八十年代,继1982年将詹天佑先生墓地由京郊海甸小南庄迁至青龙桥车站以  相似文献   

3.
在澜沧江中     
我在黄昏时分进入澜沧江的水中。那是炎热的夏日。澜沧江是红色的,因为水在奔下高原的途中,被泥土染红了。我一丝不挂,进入水中。大河像液体的风,环绕着我。又像无情的手,将爬在我皮肤上的热,一片片刮掉。我则像一棵风中的树,在水中摇摆。水是温凉的,我在这新鲜的温度中丧失了对世界的意识。像在古代的黄昏渡过这条河流的豹子或狼那样,  相似文献   

4.
我是在1953年冬天,从青龙桥小学(原是小学教师)调往《北京日报》工作的。从1953年尾到1957年夏天,我先后在文艺组任编辑,新闻和农村组任记者。在农村组任记者的阶段,开阔了我的生活视野,填补了我生活底蕴的不足,使我写出了不少的短篇小说,包括1957年我出版的长篇小说《南河春  相似文献   

5.
思想性第一     
去年在乌鲁木齐开会的时候,《武汉晚报》准备复刊,要我写一篇文章。我借杜甫的《春夜喜雨》写了一篇短文,今天再从这里讲这首诗的前四句,可以用来比喻一张好晚报的特点,最重要的是两句:“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今天我想再强调一下,这个“雨”是什么?我想把它解释  相似文献   

6.
清代前期商品流通的运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亦兵 《历史档案》2000,(1):99-10,,122,
清代前期商品经济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发达,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交通运输条件所起的促进作用。因为商品交易量和交通运输条件、商品流动的辐射半径与交通网络的半径都是成正比的。商品流通的运道,包括水路、陆路和海路交通。从管理和维修的角度看,由国家各级政府负责的,是驿路(包括站路)和铺路,这里称之为“官路”;由民间士绅、商人,或当地官员自行捐助筹款修筑的运道,称之为“民路”。富路和民路,构成了清代前期全国的交通网络。一官路官路,最主要的是驿路,也称驿道。清代前期的驿路,以京师为中心,分达各省省城及边疆…  相似文献   

7.
一名黑人对记者说:从这里我想谈谈我们美国的文化。总的来讲,美国文化是一种电视文化。几乎每个人的生活都要受到电视的影响。可我们电视中都充斥着一些什么呢?是暴力。从事情的前面来看此案,整个事情好象是一个违法,执法,再违法,再执法,再犯法的问题,但问题的实质我想不是很多人所说的什么司法不公,种族歧视,不是,我想问题是出现在我们的社会道德上以及我们的暴力意识上。“在暴力问题方面我们警察的行为是很可怕的,他们常常是非常暴  相似文献   

8.
要是有来世,我想我不愿意再做一个人了。做一个人,是很美,可是也太累。我来世想做一棵树,长在托斯卡纳绿色山坡上的一棵树。要是我的运气好,我就是一棵形状很美的柏树,像绿色的烛火一样尖尖地伸向天空,总是蓝色的、金光流溢的天空。  相似文献   

9.
看到程天敏同志与我和其他同志商榷的文章《再谈“客观报道手法”与“客观性思想”》 ,我又重新翻阅了这场讨论的全部文章。参加的讨论多了 ,就会知道 ,引起讨论往往有两种情况 ,一种确实在观点上存在较大的分歧 ,一种则并不存在多大的分歧 ,更多的原因在于对讨论的话题或使用的主要概念 ,理解上发生歧义 ,或各自涉及的范畴发生错位。我想 ,这次我们发生争论 ,可能主要属于第二种 ,另外在某些地方可能有些不大的分歧。我想 ,任何讨论最好还是首先求同 ,然后再存异 ,各自说明观点 ,这样容易把问题摆得清楚些。一、追求真实是客观报道的必要前…  相似文献   

10.
刘昕亭:羽根,你好,今天我们的访谈就先从自我介绍开始吧,先跟读者聊聊为什么你会对中国感兴趣?为什么选择来中国大陆留学?羽根次郎:我是在日本一桥大学念的本科。本科毕业之后去三菱重工上班,因为那个时候没有什么觉悟,就是想找一个铁饭碗,我选了三菱集团的核  相似文献   

11.
最佳消费者     
服装店是危险的地方,我想我不应该轻易进去,可是路过那家专卖店时,又忍不住推门而人,也许不会遇到我喜欢的衣服——后来再想这句话真是自欺欺人,要是那样更没必要进去,然而我进去了,遇见了,又一场宿命的失足。  相似文献   

12.
河北日报十一月十二日发表一篇题为《青年们的一个反面教材》(作者千红)的文章,揭露和批判了唐山市傅家屯公社的一个回乡知识青年的“十年八项个人发展计划”。这个青年的八项计划包括以下一些主要内容:写字台一个,五灯收音机一台、自行车一辆、手表两只、立柜两个、顶箱两个、箱子两个、住宅一套(间数五间,长六丈,宽二丈;房基地;长六丈,宽六丈),等等。计划的结语中写道:“八项计划完成后,估计我的家庭,那时就是一个最幸福的家庭了。”  相似文献   

13.
△我想,只要我再稍微具有一些谦虚的品质,我就是个完美的人了。△我做过很多愚蠢的事情,但是  相似文献   

14.
我馆所藏《黑龙江将军衙门档》中,有关于清康熙年间吉林至爱珲设立驿站问题的满文档案。这些史料对于研究该段驿站设立的时间、驿路的选择、驿丁的来源、驿站官员的设置、驿站牛马土地的分配以及清政府对这条驿路的管理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为该地区的编史修志,提供了有用的史料。这条驿道的建立,联结了雅克萨、爱珲、墨尔根、吉林、盛京等重镇,这对于保卫祖国东北边疆,反抗沙俄入侵,增强民族团结,都有着一定的意义。现选译十七件发表于后,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管理处给我一张某银行的卡,说是可以用来交各类费用,装卡的纸袋子上还有一行字:惯于用折的用户,可去银行换折--我的理解,就是可以再领一本存折,卡折配套,一般银行部是如此。我想我还是要再领个存折的,不然人家收了我什么费、几时收、收了多少我都不知道,不成了一笔糊涂账?  相似文献   

16.
<正>在世界第一高坝"小湾电站"以北的澜沧江畔的凤庆县新华彝族苗族乡文平村木梨山,有一个奇怪的地名叫"飞机场"。原来在抗日战争期间,一架美国"飞虎队"的飞机在执行防务时不幸坠毁于此。今年82岁(丙寅年生)的白腊村村民周茂昌老人回忆说:"那天天气很好,我去澜沧江边水井岭岗放牲口。  相似文献   

17.
<正>我是在茶园中长大的,茶园中的村庄就是我的故乡。故乡叫凤庆,在滇西澜沧江畔,是全国著名的滇红茶诞生之地。故乡人生活在广阔无垠的茶园中,吃的、用的、穿的全是茶树上诞生出来的产品,茶的一顰一笑,时时牵动着故乡人的每一根神经,所有与茶有关的话题,都会令故乡人心情激动。  相似文献   

18.
我是在茶园中长大的,茶园中的村庄就是我的故乡。故乡叫凤庆,在滇西澜沧江畔,是全国著名的滇红茶诞生之地。故乡人生活在广阔无垠的茶园中,吃的、用的、穿的全是茶树上诞生出来的产品,茶的一口一笑,时时牵动着故乡人的每一根神经,所有与茶有关的话题,都会令故乡人心情激动。  相似文献   

19.
跟汪家熔先生通了数年的信,却一直未谋面。前年第6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我在北京连打数个电话,他均不在家。去年他到南京来,我却到太原去出差了。这回去北京,早早地通了电话,怕再失去一次机会。汪老住在颐和园后的青龙桥六一幼儿园内。我从北大换了一次车,边走边问,刚走到六一幼儿园门口,正问“汪家熔住在何处”,传达室的人指着正走过来的一位老者说,“他就是”。寒暄过后,我怎么也没想到,电话里那个声音朗朗、面前这个步履矫健、须发还基本是黑的人竟有70高龄了。在出版史的研究圈里,汪家熔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他退休前在商务印书馆工作,曾经搜集、整理、辑集了一批有关商务创办人之一的张元济的图书,如《张元济日记》、《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张元济诗文》、《张元济书札》等著作,为国内张元济研究的开展作了大量  相似文献   

20.
没想到1999年2月,一本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退休证>摆到了我的面前,不知不觉,我已走完了工作的里程,要退休了.尽管我还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尽管我还想为档案事业添砖加瓦,尽管我还想与广大档案工作者一起奋战于兰台,但不能啊,这是"规定",必须离开兰台,尤其在人员饱和的事业单位,和下岗职工如潮的今天,想多发挥点余热,为新兴的档案事业出力,只得再另谋出路,像下岗职工一样--再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