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闻传播学界和新闻实践中,“有闻必录”通常是作为新闻报道时应当避免的戒律来使用的。它不仅在新闻界中经常提及,而且在一般社会人士,尤其是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也经常提到它,其意义相当于“记流水账”或“对材料缺乏辨识与选择”。但是,对于“有闻必录”这个词语最早来自何处、当初的涵义是什么却未见有关的新闻研究著作、教材、辞典或文章中加以提及。笔者最近在查询新闻标题史资料时偶然在《申报》上发现了该词语,这当是最早的用法,现将“有闻必录”出现的历史背景、新闻环境和最初涵义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2.
夏天暑热难耐。进城打工的农民为图个凉快晚上干脆在马路边大树下睡觉,媒体受不了啦,指责他们破坏了城市的“明形象”,于是“有闻必录”。民工们伸着大脚丫子在马路边酣睡的“丑态”出现在城市的“晚间新闻”节目里。  相似文献   

3.
报道新闻事实既不可主观臆造,也不可有闻必录。既然是事实的报道,就要尊重事实,就要以客观的态度用客观的手法忠实地再现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此,不但“真度”在再现中,“深度”也在再现中得到彰显。既然是报道要在大众媒介上刊播,就要尊重新闻规律,就要按刊播要求,对新闻事实在“再现”的基础上加以选择与提炼。如此,事实的面貌与意义都将在事实的提炼中得到呈现。为此,特分析两例如下:  相似文献   

4.
“领导活动”是新闻,此类报道往往在地市级党报要闻版面占据重要位置。然而长期以来,“领导活动”的报道常常陷入程序化和“八股化”,让采编人员陷于事无巨细的有闻必录中,致使报道创新乏力、可读性差,普通读望而生厌,处于领导层面的读也不见得爱看;采编人员更常生“食之无味,弃之不能”的无奈感叹。提高“领导活动”报道艺术,避免“领导活动”报道的“八股化”,进一步增强“领导活动”报道的可读性、必读性,已成为当前党报采编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9.11"后看美国的"新闻自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康兴平 《新闻记者》2001,(11):22-25
多 年来 ,美国一直被捧为世界上最讲“新闻自由”的地方 ,很多人认为受众能够从美国媒体的报道中得到最真实、最全面、最客观的报道。因而 ,美国新闻理论被奉为圭臬 ,美国的新闻处理模式和新闻机构运作方式也越来越成为引导世界新闻潮流的标准。美国奉行新闻和言论自由的原则 ,媒体在美国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行政、立法和司法三足鼎立之后行使监督职能的“第四权力” ,当然有权批评政府和总统 ,电视节目主持人和专栏作家平时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修理”美国总统、高官和批评政府的各种政策。然而令人十分遗憾的是 ,事实并非如此。远的不说 …  相似文献   

6.
麦卡锡是美国二战后麦卡锡主义的代表人物,作为参议员的他在上个世纪50年代掀起了一股反共浪潮。他几乎每天都发表讲话,无中生有地指控大批美国人为共产党人或亲共,成千上万的华裔和亚裔被怀疑为“间谍”,当时在美国的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钱学森也因此受到联邦调查局的传讯。而媒体对麦卡锡众多的言论都作了有闻必录式的报道,  相似文献   

7.
秦殿杰 《新闻三昧》2006,(10):47-47
通讯员应该掌握多种写作文体,但是,笔者认为首要的需要下大力气主攻“消息写作关”。理由如下:通讯员生活在基层,每天接触到单位、社会以及身边发生的种种新闻事实,特别是那些生动感人的故事。最适合用消息的体裁,以最快的速度、最直接的方式、最简炼的文字,向受众报导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正如陆定一所说:“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从写身边的新闻做起,对通讯员来说也是最容易的事。消息写作,一定要抓住一个“新”字。内容必须注意“新”,“新”就不是历史,而是报道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抓新”,不是有闻必录,更不是追求千奇…  相似文献   

8.
《今传媒》1996,(3)
记者创造思维刍议文/张羽有一种误解,以为创造性思维只是艺术家的“专利”,而记者的职责是报道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他们恪守的原则是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无所谓进行与创造活动有密切联系的创造性思维。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是把记老看成“有闻必录”...  相似文献   

9.
任何新闻单位都不可能有闻必录,都不可能纯客观地报道。哪些多报道,哪些少(报道,哪些不报道,哪些暂时不报道而放到一定的时候报道;怎么样反映舆论?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褒扬什么、贬斥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以至于在报道中着重什么,强调什么,  相似文献   

10.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它又不是对客观事实有闻必录式的纯客观再现,报道新闻时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实进行认真筛选,通过报道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实来阐述某一个道理、答疑释惑,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要围绕“为什么”、针对性地抓住某一个问题写深与透。编辑们经常提醒报道员“写报道要注意抓问题”。从一些同时起步的报道员成长经历看,过几年发展大不一样,有的报道员起步就很注意抓问题,很快就写出了很叫响的新闻作品,有的却始终原地“打转”,不见长进。究其根源,不会和不善于“抓问题”是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吕日周、仇和等在改革进程中涌现出的相对比较激进的公众人物,正是经媒体的广泛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极大争议。那么,媒体对其是如何报道的?媒体对于他们的“争议”又是如何讲述的?这样的讲述是否客观地再现了他们的真实情况?媒体对于“争议人物”的新闻报道应采取怎样的叙事策略?这正是本文所关注的核心问题。笔者将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以《南方周末》为例,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6,(9)
"有闻必录"的新闻理念始于并兴于《申报》,当无异议。当前的新闻思想史论述中,多半将"有闻必录"视为旧中国新闻观念落后的表征并对其持批判态度,亦是事实。本文以晚清《申报》为中心,尝试重新考察评价该思想,认为它实际上反映并促进了中国现代新闻观念的萌生。具体而言,源自《申报》的"有闻必录"最初以"全面"为核心,试图在晚清中国构建新闻话语的社会地位;此后不久,随着新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全面"的报道方式面临了一系列质疑,"有闻必录"转而纳入"真实"和"客观"两要素,试图搭建一个相对完善的新闻报道理念。不仅如此,在民国成立前后、言论环境动荡不定的背景下,"有闻必录"成为了呼吁"言论自由"的代名词,新闻自由的观念也亦随之发展。  相似文献   

13.
自从“9·11”事件之后,美国航空业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美国的航空业要振兴,必须采取更为严格的安全措施,以恢复人们的信心。对于美国民航的安检之严,我是有切身体会的。一我于2002年7月3日离开北京经洛杉矶前往纽约。离开北京前,看到了不少报道讲美国在7月4日(美国独立日)可能会遭受恐怖袭击的报道,而恐怖袭击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和旧金山。也有从美国回来的朋友告诉我美国的安检是非常严格的,因此许多同事提醒我到美国不但要小心,还要耐心应对美国的安检措施。起程前我虽然对此有所顾忌,但想到…  相似文献   

14.
张海宁 《青年记者》2007,(14):102-103
客观地说,较之灾难报道的惊心动魄和主旋律事件的激人奋进,全国“两会”报道是比较难做好的报道类型。如何在持续十几天的会议中找到报道的亮点,并以受众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传播开来?在2007年的诸多“两会”报道中,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360°》的《两会全观察》和经济频道的《两会接力战》给观众带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在细细品味的过程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早期《申报》对新闻信息的处理秉持“有闻必录”理念,很长一段时期内,这既是《申报》记录时事的原则,也是其规避言责的传播策略.所谓“有闻必录”,即“事有可取亦即为之登录”之意.作为早期新闻报道的一条准则, “有闻必录”在19世纪晚期的上海新闻界,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报界对抗清廷钳制、争取舆论自由的一件利器.这在早期《申报》的社会新闻报道中表现得尤为显著.同时,这一原则引发了报纸与地方官府之间的冲突和对抗.  相似文献   

16.
方琦 《青年记者》2007,(14):56-56
日前通常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财经新闻写作方式客观报道和财经解读,也可以把它们叫作“扬声筒”方式和“解码器”方式。第一种方式相对简单和省力,记者仅需根据国家有关部门或某公司发布的信鼠直接摘抄或摘要报道,把财经新闻写成一般的动态消息即可。这种方式突出了报道的客观性,但忽略了大多数读者理解上的困难。第二种方式通常需要更多地掺入主观性,更注重对信息深层涵义的分析、阐释和评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度的概念来自哲学。任何事物都有保持其质的度,新闻也不例外。新闻工作难做,并非难在局外人所说的紧张和辛苦上,而是难在对度的把握上。所谓是非易混,火候难辨也。新闻的度,既是新闻学上需要回答的一个理论问题,也是新闻实践中时时碰到的一个现实问题,有认真探讨之必要。新闻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新闻不可能也不应该有闻必录,因为它不是对客观事物纤毫不遗的复制或“克隆”。不论记者主观上如何力求客观公正,如何完全不加褒贬地“纯客观”报道,但他在对新闻素材的  相似文献   

18.
美国被人捧为最讲“新闻自由”的地方,而且美国的媒体也向来标榜自己“公正客观”,美国的新闻自由到底有多自由?我们暂且不下结论,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因为事实胜于雄辩。  相似文献   

19.
顾海杰 《报刊之友》2011,(12):108-109
“美国之音”作为美国联邦政府下属的对外宣传机构,通过“一套完整和娴熟的传播技巧”,在看似“客观公正”的报道中,向全球推广美国价值观,推行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在任何新闻中,消息来源均可视为是影响报道倾向的重要变项,不同记者往往为了支撑自己的说法而寻找不同的消息来源,消息来源的作用不仅在于提供客观报道的证据,更可能影响记者的报道重点乃至报道立场。  相似文献   

20.
张珊珊 《青年记者》2007,(11):55-55
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新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这一时期的美国处于独立报刊时期,记者成为了一种社会职业,并以尊重事实、客观报道为己任。20世纪初期的美国新闻媒体形成一种浪漫主义精神,在这种浪漫主义的指引下,许多编辑和记者都相信他们可以利用手中的舆论力量,来反映民众呼声,主持正义,打击社会黑暗现象,从而打开新闻专业主义的“美妙画卷”。到20世纪中期,新闻专业主义这一理念日渐成熟,成为“诠释和评判新闻事业的主导话语”。[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