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中国》2006,(2):6-6
我国的科研人员在认知的脑机制方面,从基因—脑—行为的角度研究果蝇的学习、记忆、注意、抉择、日节律以及神经退行性机制等,发现果蝇在面对“颜色/图形”双视觉线索的两难抉择时,具有基于先前的记忆和经历,权衡利弊,趋利避害之抉择能力。发现果蝇在视觉和嗅觉不同模态之间的学习与记忆中具有“协同共赢”和“相互传递”的功效,为理解脑的这一复杂智能行为,提供了更为简单的研究对象和行为范式。该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2001年和2005年Science杂志上。  相似文献   

2.
2001年11月,我们的学习记忆实验室,曾在国际上首次向人们讲述了果蝇面对矛盾的视觉线索时如何作出两难抉择的故事,它告诉人们,基于脑内的“价值系统”的抉择行为,也许不应被看作是人类或非人灵长类的“专利”。  相似文献   

3.
2001年11月,我们的学习记忆实验室,曾在国际上首次向人们讲述了果蝇面对矛盾的视觉线索时如何作出两难抉择的故事,它告诉人们,基于脑内的“价值系统”的抉择行为,也许不应被看作是人类或非人灵长类的“专利”。从果蝇的面对冲突的“两难抉择”到学习记忆的跨模态“协同双赢”,我们大约又走过了3年的研究历程。这是果蝇的“认知世界”里的又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果蝇的视觉和嗅觉两个模态的学习记忆之间,可以通过协同机制达到非线性的放大,而不是对两个模态的各自的学习记忆作简单的线性叠加。这篇论文得到了…  相似文献   

4.
碧声 《科教文汇》2005,(11):12-15
没有果蝇的生物学,是一种难以想象的情景。将近一百年前,摩尔根开始在实验室里用香蕉喂养这些小东西,以射线、激光和化学物质等种种手段折腾它们,希望使它们发生变异。他那只著名的白眼果蝇,使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得以确立,遗传学因此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此后,果蝇作为最理想的实验动物之一,对经典遗传学、发育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近年来还涉足神经科学领域。例如,对果蝇某个基因的研究.为理解基因一神经一行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线索.还为“性“这个永远的热门话题带来新的研究思路——以及谈资。  相似文献   

5.
《科学中国人》2005,(8):44-44
果蝇不仅能够“趋利避害”,还能通过微型脑“举一反三”,这样的“通感”能力过去一直被认为只能存在人类等高等生物中。7月8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发表我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果蝇跨模态学习的相互作用》,提出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果蝇在视觉和嗅觉不同模态之间的学习和记忆存在“协同共赢”和“相互传递”。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5):557-557
生物物理所王志珍院士领导的研究小组与焦仁杰研究组合作,利用果蝇的PD模型进行研究,发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DAC6)在帕金森氏病发生过程中起关键调节作用。在果蝇PD模型中把HDAC6基因进行缺失突变之后,PD症状包括多巴胺神经元死亡、视网膜退变和运动障碍都显著加重。同时标志性的包涵体由于HDAC6的缺失而显著减少。可溶性的寡聚体却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7.
国际期刊     
《中国科技信息》2006,(10):24-25
冲击波、爆炸和枪击的高速成像;防止蚊子传播病毒的基因战略;阻止阿尔采末病(老年痴呆症);Dscam基因的分子多样性在功能上为果蝇神经元连接的特异性所需要。[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日本熊本大学一个研究小组在《自然·神经科学》杂志网络版上发表报告说,实验发现在果蝇的脑内,睡眠和记忆这两种行为,是被完全独立的两个神经回路所控制。  相似文献   

9.
亚尼·尼斯莱茵·福尔哈德(1942~),埃里克·维绍斯(1947~),埃德·刘易斯(1918~)20世纪70年代后期,尼斯莱茵一福尔哈德和维绍斯开始寻找控制果蝇早期发育的基因,至1980年,通过给果蝇服用产生突变的化学药品,他们确定了构成包括幼虫体节的果蝇身体轮廓的关键基因,每一基因都会不同。  相似文献   

10.
2000年9月,美国科研人员通过实验室的研究发现,一种叫“我还没死”怪名的基因的突变能把果蝇寿命延长一倍,研究人员说,这个发现也许有利制造新药,延长人类寿命,甚至减肥。康涅狄格大学卫生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改变一个基因的单一染色体后,果蝇的寿命从平均的37天延长到70天。在研究中,一些果蝇的寿命长达110天。研究报告的高级作者赫尔方说,人类体内也有同样的长命基因,“它将成为将来延长寿命的药物治疗的目标”。以人类来说,寿命加倍等于活到大约150岁。基因突变的奥秘似乎是限制细胞吸收热量,也就是说,让细…  相似文献   

11.
祖先勤奋,后代聪明 勤奋学习,会不会让自己和后代更聪明?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美国科学家开始拿果蝇做实验。虽然体长只有2毫米,但果蝇的基因和人类有同源性,而且果蝇行为复杂,加之其基因相对简化,每一代生存期仅20多天,因此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与实验鼠功能类似的实验生物。  相似文献   

12.
《科学中国人》2007,(8):129
研究人员报告说,海葵的基因组比果蝇或线虫的基因组更复杂,也更接近脊椎动物。虽然人们一般认为在进化过程中随着新进化系的发展,基因组变得越来越复杂,但是这些发现提出,所有现在活着的动物的最后一个祖先实际上已经具有相对复杂的基因组,包括许多过去认为只有脊椎动物才有的基因。Nicholas Putnam和同事指出,果蝇和线虫的基因组可能通过DNA丢失和重组变得简单了。这些研究人员报告说,星状海葵Nematostella的基因组包含4,5亿个碱基对,估计有1,8万个编码蛋白质的基因。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6):681-682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刘力课题组龚哲峰副研究员等人经过将近4年的潜心研究和不懈努力,发现果蝇幼虫中央脑的两对神经元足以调节果蝇幼虫对于不同光强条件的偏好行为。通过检验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位置关系并结合功能钙成像技术,他们发现,这两对神经元属于果蝇幼虫视觉信息处理通路的第三级神经元。  相似文献   

14.
适宜规律的运动训练可以延缓心脏功能的生理性衰退,但其分子机制未知。目前采用哺乳动物模型研究这一机制存在诸多困境。果蝇的生命周期短、遗传背景简单、转基因技术成熟,一直是衰老基因筛选和功能研究的理想模式生物,得益于近年果蝇抗重力攀爬系统的开发,本文将依托前期实验成果阐述果蝇运动模型的建立方法与可行性,同时结合果蝇心脏功能检测技术说明果蝇运动模型研究抗心脏衰老分子机制的发展前景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中国人》2009,(6):81-81
Notch通道是大多数多细胞生物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的细胞信号作用体系.是胚胎中的一个重要调控因子,在成年个体的很多组织中仍然活跃。现在,一种采用一个转基因果蝇库进行的整个基因组范围的分析方法.被用来研究人们最了解的果蝇发育中的一个形态形成事件——对外传感器官的形成。由于这个转基因果蝇库对果蝇基因组中几乎每个基因都表达“RAN干涉”(RNAi)构造.利用RNAi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田耕 《百科知识》2001,(12):11-12
“人类基因组科学”生物技术公司称,人类基因遗漏了50000个。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称,塞莱拉公司的果蝇基因测序与公立人类基因组公布的果蝇基因有一半的差异。塞莱拉公司也透露,他们正在研究人类基因组变体,不久将公布变体图谱以完善人类基因组图。  相似文献   

17.
我们正沐浴在基因的阳光中,尽管眼下对基因阳光温暖的感知还多少有些朦胧。2月12日,人类基因组科学家宣布正式完成了“正版”的人类基因组图谱,这个正版图是对去年的人类基因组草图的修正,其间较大的差别是,人类的基因只有约3.5万个,大大少于原来估计的10万个。在此之前和同时,科学家也相继完成了拟南芥、水稻、果蝇和老鼠等的基因组测序。  相似文献   

18.
《学会》2002,(4):11
决定昆虫有多少条腿的基因 5亿年前,地球上发生了一次重大的生物进化事件,即六条腿的昆虫从其具有多条腿的、与甲壳类动物相似的节肢动物祖先分化了出来.本期<自然>杂志上有两篇研究论文专门研究Hox基因家族在决定胚胎中昆虫身体构造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对后生动物身体构造的演化可能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含有ox家族基因序列的Ultrabithorax蛋白的C-末端上的一个区域控制着果蝇腿的多少,果蝇与甲壳类动物相比腿的数目的减少就是由该区域控制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23(3):271-271
核膜蛋白在染色质组织、基因调控、信号转导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至今这类蛋白的生理功能仍未阐明。以果蝇为模型,动物所陈大华研究组发现了一个核膜蛋白Otefin(ote),在维持果蝇生殖干细胞(GSC)自我更新过程中起关键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0.
2001年11月16日出版的Science [1] 发表了唐世明和郭爱克的“果蝇面对竞争的视觉线索的抉择行为”的研究论文,在相关领域引起了广泛兴趣,已陆续被国际权威学者引用。主要介绍了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所取得的进展,并简单介绍了论文发表后国际上的引用情况以及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