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治发展理论学术史通常认为,阿尔蒙德和其学术继承者白鲁恂提出了政治现代化理论;而亨廷顿在1968年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提出"强大政府论",终结了前者的主导地位。实际情况是白鲁恂的危机与序列理论不仅不是对阿尔蒙德理论的继承,反而和亨廷顿的理论有着较强的亲缘关系,两者一道终结了"经典现代化理论"。白鲁恂的政治发展理论认为:经济社会现代化破坏了政治发展——民族国家的建构,造成五项政治发展危机,不同的危机到来顺序构成了不同的政治发展道路,需要从提高国家能力和政治文化入手解决危机、实现民族国家建构和政治发展。白鲁恂的政治发展理论也可以被视作是一种宏观的历史社会学理论,对于学术研究和当前世界政治的观察都有一定的助益。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体系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发展演变的因素中,除了社会结构、经济和意识形态等因素外,还包括政治文化主体构成、发展演变历史以及地域文化等因素,由此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政治亚文化。各种政治亚文化相互组合,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体系。各种亚文化之间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产生始于奴隶社会,但主要形成于封建社会,它是古代中国人民所特有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心理的总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能够产生并绵延不息地传承下来,其成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1、农耕基础上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形成的经济条件;2、长期封建统治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日益丰富与延续的历史条件;3、自然地理条件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确立的坚实基础;4、儒学主导下“外儒内法、杂以百家”的思想局面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蕴成的文化基础;5、国际上睦邻弱小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绵亘不绝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关于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笔者梳理了学术界关于政治体制的涵义,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方向、途径的研究,并做出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政治稳定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从社会、理论、政治制度本身、经济、社会转型期等各个角度对我国政治稳定进行了相关研究.这些研究视角和结论对国家管理机构开展相关工作或政治学者进行有关学术研究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本文认为影响政治稳定的关键是建立和形成一套具有组织合理、基础广泛、结构严密的政治体系,以确保国家的经济社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人民政治参与性不断提高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政治文化作为社会政治体系和社会政治行为在个体心灵领域的反映,必将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人们的政治心理、政治观念、政治意识、政治信仰而对政治行为发生作用,进而对中国现代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文章从政治文化的涵义和功用的界定出发,分析了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现状,探讨了创建新型政治文化对中国现代化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并对如何创建社会主义新型政治文化做了尝试性探索。  相似文献   

8.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贯穿吕振羽学术生涯始终。20世纪二三十年代应时代之要求,运用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开辟中研究新途径。四十年代为抗日救国加强民族优秀文化的宣传,修正前期相关认识。建国后进一步深化认识,从方法论、学风等方面对政治思想史研究进行总结,提出希望。其政治思想史研究过程是他不断接受时代挑战、回答社会现实问题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马基雅维里对政治理论的发展贡献很大。文章试图对他的贡献究竟是什么以及他为什么能够做出这个贡献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公民政治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而公司政治参与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面对目前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章从三个大的方面提出了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基础性工程,即维护政治主体的利益,填补公民化的缺失,加强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1.
孙晓春 《政治思想史》2019,(1):45-61,19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以教材建设为起点,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的恢复与重建,在研究方法上,摆脱了以往僵硬的分析方法,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解较之以往更为深刻。当前,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如何准确理解历代思想家的思想学说,对历史上的思想家说过的话作出合理的解释,依据现代价值尺度来体认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恰当把握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本质特征,是尤须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国际关系思维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自己鲜明的四个特征:1.家国一体式的人伦化政治文化;2.兼收并蓄的正统化政治文化;3.自律自强式的德性化政治文化;4.力求稳定的和合化政治文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具有的这些主要特征在我国古代社会外交实践中得到了多方面体现,形成了古代中国关于国际关系的特定思维与朴素认识,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重道义、轻利益;尚和平、恶攻战;倡中庸、抑极端;扬王道、弃霸道。我国古代形成的这些对待与处理国际关系的思维取向,实际上反映出了一国和平外交的根本取向和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3.
革后随着思想大解放,经济复苏,政治稳定,中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成员的政治心理发生了重大转变,反映到小说的写作上,主要经历了“伤痕-寻根-新写实-先锋”四个有代表性的阶段,以此来反观转型期的政治化,主要呈“政治认知自觉回归-政治价值追求转变-政治情感偏移-政治态度淡化”的趋势。这是政治良性发展的表现,政治社会化需要以政治现实稳定为前提。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公民政治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客观要求,20世纪70年代末,在改革大潮的强力推动下,中国进入了全面社会转型时期,成为公民政治参与发展的重要历史契机。我们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试图分析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动因和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70年来伴随着中国政治的发展变化,美国学界的中国政治研究历经了四次范式转变,但日益精细化、科学化的学科规范和理论方法却不能可靠地检验中国实践,反而还得出了令人诧异的研究结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不变的中国政治运作核心中国共产党,在其中国政治研究中的范式地位不断下降.本文在反思70年来美国学界中国政治研究的基础上,呼吁中国政治研究需要找回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共产党为方法"触碰中国政治的实践经验,这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中国政治研究中的现实困境,更有利于中国政治学界构建基于本土实践的社会科学话语表述.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民间红色文化活动与国家政治的相互关系如何?有过一个什么样的历程?今后应如何走下去?这是一个需要认真处理的文化和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不仅可以从文化的意义上解决红色文化的内部结构、历史传承和未来走向问题,还可以从政治的意义上解决新中国民间红色文化活动与国家政权稳定的关系问题,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反之,则可能影响国家文化战略布局。我们应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由于中国当地社会进程化速度加快,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显得尤为迫切。推进我国政治体系改革民主政治发展的核心是推进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只有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得以实现,才能够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为其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政治人物受先秦诸子生死观的影响,至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成为政治人物的生命价值观,政治人物自杀行为遂为普遍接受。中国“差序格局”下的“自我主义”和“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对政治人物的自杀行为形成巨大影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泛神论”基因对古代政治人物信仰上的阻力小,使其易于采取自杀行为。  相似文献   

19.
公民的政治社会化是公民由社会人到政治人的转变过程,中国公民的政治社会化不仅有明确的研究对象,而且还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的全这说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这意味着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确定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的地位、方针、原则和方法,坚持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的马克思主义方向。  相似文献   

20.
每一个政治系统都表现出该系统特有的政治行为取向模式,而这种取向模式就是该政治系统的政治文化。它是一个民族在其特殊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是政治关系在人们精神领域内的投射形式。作为一种观念形式,政治文化一旦形成,便能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人们的政治生活产生巨大的心理和精神支配作用。因此,构建中国特色参与型政治文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