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S·奈保尔是后殖民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的生活历程,其作品主要表现了处在两种文化夹缝里的边缘人无家可归、无根可依的痛苦和对自己文化身份的困惑。  相似文献   

2.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维·苏·奈保尔在他的高度自传体小说《抵达之谜》中讲述了一个具有双重移民背景的天生流放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中苦苦追寻自我身份认同的艰难历程。文章从社会学和后殖民文学批评视角再现了作者在此历程中所面临的危机:原本期望找到精神的归属地,在实现自己的作家梦后能完成自我身份认同,然而,在三番五次的“抵达”后,却发现依然身似浮萍,体验的是希冀和焦虑、欣悦与痛苦的各番轮回。  相似文献   

3.
由于叙事视角的特点以及认知差异,学术界对它界定及分类颇具争议。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的简单介绍,以申丹教授叙事视角四分法为理论依据对《河湾》的各种叙事视角及其功能作探析,挖掘其小说内在魅力。  相似文献   

4.
互文指的是前人或同代人发表的文章的一部分被后来的作者模仿或在后来的文中被借用.小说<河湾>文本的魅力植根于文本的互文性中.小说广泛引用<刚果新国王>﹑<黑暗的心>﹑<一九八四>﹑<埃涅阿斯记>和<罗摩衍那>的情节和语言.<河湾>中的互文性是V.S.奈保尔刻画人物﹑展现主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奈保尔具有批判殖民主义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又流露出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默认。在作品中表现为反殖民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双重因素与作者矛盾的后殖民意识。奈保尔以一名知识分子独特的生活经历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共同塑造了他这个矛盾复合体。  相似文献   

6.
《河湾》记录了深入非洲过程中一段辛酸的心灵和肉体之旅,深入探究了私人流放、堕落和政治腐败。它表达了奈保尔对新独立的国家建立自己的可行性政治体制的怀疑。在这部小说中,奈保尔以冥想和叙述作为两条主线,借助于新领地、面具、蚂蚁、尤其是水葫芦等意象,为我们揭示出游走在现实与虚幻之间的无所归依的两个世界。  相似文献   

7.
印裔英国移民作家维迪雅达.苏拉吉普拉萨德.奈保尔200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米格尔街》是奈保尔最早创作的短篇小说集,曾获得萨姆塞特.毛姆短篇小说奖。奈保尔的这部小说集虽创作于早期,属其试笔之作,却在选材、叙述笔调的冷峻和幽默以及情节的处理方面,与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的作品有着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8.
互文指的是前人或同代人发表的文章的一部分被后来的作者模仿或在后来的文中被借用。小说《河湾》文本的魅力植根于文本的互文性中。小说广泛引用《刚果新国王》、《黑暗的心》、《一九八四》、《埃涅阿斯记》和《罗摩衍那》的情节和语言。《河湾》中的互文性是V.S.奈保尔刻画人物、展现主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奈保尔的多元文化背景导致了他文化身份的不确定,既能进入主流文化,也能进入非主流文化,却又游离于两者之外,不认同其中任何一种。对于自己文化身份的边缘性,奈保尔相应地采取了“既依赖又反抗”的边缘性策略,形成了特立尼达“拼凑”文化的“流散者”、印度“生母”文化的“海外游子”、英国“养母”文化的“外来者”、非洲及其它“兄弟”文化的“陌生人”形象。  相似文献   

10.
文章侧重以文化身份形成的三个因素(个体文化身份、民族文化身份和区域身份或群体身份)来论析荣膺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V.S.奈保尔从小就萌生的无根感,以及他成年后因流散生存状态所导致的边缘人、外来者的感觉,认为他所选择的流亡方式和文化身份的分裂,促使他试图在文学世界中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1.
雏·苏·奈保尔的《河湾》以一个刚刚获取独立解放,却一步步从有序走向无序,从和谐走向混乱乃至毁灭的非洲国家为中心,刻画了这个新生的非洲国家在自然环境,国家秩序以及伦理道德等方面,不断恶化的社会现实。河湾国家作为整个非洲大陆的缩影,奈保尔对其必将走向寂灭的悲观预言,揭示了整个非洲大陆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逆转的熵化。  相似文献   

12.
关于奈保尔的文化身份的论述,始终是奈保尔研究的一个热点与焦点.通过创作,奈保尔建构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奈保尔在后殖民文学界因"无根性"(roodess ness)而闻名,然而"无根性"是评论界对其写作边缘性质的概括,具有混合文化身份的他文化之根是在西方.  相似文献   

13.
探讨奈保尔的小说《河湾》的流亡主题。V.S.奈保尔刻画后殖民时代非洲丛林河湾地区一群流亡者的形象,如萨林姆,因达尔,马赫士,舒巴,惠斯曼斯神父,雷蒙德,耶苇特和墨迪,同时深刻地展现了他们所处的困境:不能融入周围环境,遭受置换带来的困惑。通过这些描写、刻画,奈保尔拓展了后殖民文学中流亡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之一,李安以其拍摄的电影来展现东西方文化冲突,传达了处于美国边缘社会群体的呼声。文章的主要创新点在于整合李安的两部电影《推手》和《喜宴》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围绕影片中的冲突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即中西文化差异,深入探讨了差异所造成的华裔移民个体的身份认同和身份建构,研究李安的电影可以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周围世界,充分掌握中国与西方的不同特点,在多元化的社会语境中构建起植根于中国文化基础之上的新的文化身份,达到有效的跨国界和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5.
潜规则的本质是一种江湖规矩,江湖文化是其亚文化母体。江湖文化是由游民创立的一种底层文化,其本质是一种生存文化和寄生文化,具有聚群、趋利、恃强、尊上、寄生五个基本特征。江湖文化的产生有其社会、文化和心理根源。潜规则的盛行是江湖文化被广泛认同的结果。潜规则的消解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相似文献   

16.
《走遍美国》)是一部极其实用的中级水平的视听说美语教程。这部教材不仅使我们领略到纯正的当代美国口语,也使我们对中美之间的化差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章从婚礼习俗、体触、礼节、宠物、收受礼物、迷信和独立性等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些差异,意欲对各级英语教师和英语学习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