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日前,首都图书馆古籍阅览室里传出诵读《论语》的稚嫩童声——首图专为孩子们推出免费国学小课堂,让他们从小接受国学启蒙教育。  相似文献   

2.
我常常想,孔子《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不是他老人家为我们描述了当年他所经历的一种文化传播盛宴的场面,并且揭示了当时的文化传播者应当具备的传播心态?然而,也许由于某种文化习得性遗传的原因,到现在,许多教科书中,仍将“时习之”仅仅注释为经常温习。这样,三句话就成为逻辑上互无联系的并列语句。  相似文献   

3.
洪兴祖,字庆善,号练塘,镇江府丹阳县(今江苏丹阳)人。生于宋神宗元祜五年(1030),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上舍及第。历仕湖州士曹、秘书省正字、太常博士、知广德军、提点江东刑狱、知真州、饶州,绍兴二十四年(1154),因为故龙图阁学士程瑀《论语解》撰序,"语涉怨望,编管昭州"。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卒,享年六十有六。洪兴祖一生好古博学,著述宏富,尤以名物训诂见长,"近世考订训释之学,唯吴才老(棫)、洪庆善为善"。其所著《楚辞补注》,已成为楚辞研究的不朽之作,多为学者称引。其《论语说》"始于不愠,终于知命","其说多可采",亦为学者所重,(南宋)朱熹作《论语集注》即"多采用之",惜  相似文献   

4.
历史的哈哈镜——《论语》杂志的“专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语堂在20世纪30年代先后创办了三种幽默小品文刊物,依时间先后顺序为《论语》、《人间世》、《宇宙风》。《论语》创刊最早——1932年9月16日;停刊最晚——1949  相似文献   

5.
荀子学说与企业家修养(四)善恶篇吴肇贵,张英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平?(《劝学》)[译文]专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哪有不为人所知的呢?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仅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礼抡》)[译文]出生,是人生的开始;死亡,是人生的...  相似文献   

6.
沟通问题     
沟通是人类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虽说语言文字是极有效的沟通工具,但问题似乎不在这里。动物没有语言文字,却很容易沟通,极少有误会不理解的地方。人大约太复杂了吧,虽说有各种各样的沟通手段,却始终难以沟通。自古朋友反目,情人生隙,夫妻失和,君臣猜疑,父子成仇,大多因为沟通不畅所致。孔子有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的是做学问的人,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生气恼怒。境界高标绝俗,只是人是社会动物,除非隐于山林,否则沟通关乎生存。屈原应该算是君子吧,忠君不二,忧国忧民,学问更是没说的,遭谗去职,却无法申…  相似文献   

7.
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它承认多样,承认差别,主张多元和谐相处,又各具特色、互补互济,  相似文献   

8.
提起《大公报》,大家很自然就想到1926年9月1日以后它的社长吴鼎昌、经理胡政之、总编辑张季鸾。而对这张报纸的最早创办人英敛之,以及他为什么和怎样创办这张报纸等等,却多不为人所知或所知甚少。本文想着重在这方面给大家介绍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9.
李零 《出版参考》2007,(11):6-7
近来,《论语》很火,孔子很热。我们村,北京大学中文系.也开了《论语》课。课分三个班.我教其中一个班。2004年的下半年和2005年的上半年,我花两个学期。一学期讲半部,把《论语》从头到尾讲了一遍。这部讲义,就是根据我上课的记录整理而成。借这个机会,我把《论语》系统读了一遍。受教育的.首先是我自己。所谓讲义,其实是读书笔记。  相似文献   

10.
任群 《图书馆杂志》2011,(2):92-93,51
井度是南宋时期的藏书家,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就是在其藏书基础上写成的。井度其人已经久不为人所知,本文试结合文献,勾画出他大致的概况。  相似文献   

11.
做学生时,学现代文学史,知道林语堂早年有些革命性,写过颂“土匪”一类的文章,后来,他钻故纸堆,办《论语》、《人间世》,提倡“闲适”和“幽默”,挨了鲁迅不少批评,“将屠户的凶残,使大家化为一笑”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便是用在林语堂身上的。此外,就所知甚少了。80年代,有机会看到台湾出的35卷的《林语堂全集》,一口气读下来,这才对林语堂其人其文,大抵有了认识。总体说来,林语堂在文学上散文成绩较好,小说写得甚多,然较贫弱,他在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方面,以及编撰《汉英大辞典》等,是有卓著建树的。他的幽默,与一般人对幽默的预期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2.
2011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个名叫《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小品,一位小品演员说了一句台词:“孔子说过‘四海之内皆兄弟'”。其实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而是子夏说的,见《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子夏日“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相似文献   

13.
侯磊 《军事记者》2012,(11):22-23
随着新媒体的勃兴.受众获取信息已进入“秒读时代”。在这种背景下,报纸靠什么吸引读者?古人云:“石蕴玉而山辉,水含珠而川媚。”一个好的新闻标题.就如同石中之玉.水里之珠。往往能最先抓住读者眼球。当前新闻标题常见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5种情况:1、内容空泛,未能包含核心信息。标题言之有物,对新闻事实做最凝练的概括.才可能激发读者阅读欲望。而有些报纸版面上却出现了不少如《中国向前行》《春风甘露润心田》《向南向海向大洋》之类的标题,显得内容笼统、空洞。也缺少副标题的解释和补充.让人不知新闻所讲为何人何事.更谈不上对核心事实的概括和呈现,提不起读者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14.
1983年浙江人民出版社排印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序编本《越中杂识》,底本是一部仅以"抄本"形式存世的孤本方志,收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向不为人所知。直至无锡朱士嘉先生(1905—1989)《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国地方志目录》问世  相似文献   

15.
闽南方言区是华夏民族最早接触西方文化的地区,明清以来,西方传教士陆续进入南洋群岛和闽南内地与台湾,为推行西方宗教文化而学汉语、习方言,创造闽南方言罗马字(又称白话字),客观上成为我国语文现代化的先声。然而,滥觞于16世纪南洋群岛的教会闽南方言辞书和后来的各类闽南方言教材、闽南土白圣经译本、《论语》等中华典籍闽南方言译本,记录了几百年前的闽南话,现大部分存于海外,因大洋阻阔、学科隔阂、文献资料的限制,多不为学界所知,其研究颇多疏漏,难以一窥全豹。为此,有必要扩大视野,在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史、宗教史、教育史、语言学史等大背景下,重新全面审视这一时期中外汉语及闽南方言研究的成果,以期对此作出较为系统、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和南怀瑾先生当年的《论语别裁》是有很大区别的,《论语别裁》是对《论语》的解读,而《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则是一场人与人之间心灵的碰撞与对话。  相似文献   

17.
徐敏 《中国广播》2004,(6):62-64
在陕西省的东南部,是连绵起伏的秦岭和大巴山。在秀丽的群山之中,有许多蜿蜒曲折的河水溪流,像从这里发源的汉江、嘉陵江等就是,其中一条不大的溪水,叫青溪。青溪在陕西勉县的东面,本不为人所知,只因为它一千多年前为唐朝的著名诗人王维所深深喜爱,并被王维写进《青溪》一诗而千古传名了。  相似文献   

18.
于丹:经典的温度,略高于体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闻周刊:《论语》中国人读了两千多年,但并没塑造出具有现代精神的公民,你为什么还会去解读呢?  相似文献   

19.
陈寿何许人也?晋代名士,历史名著《三国志》的作者。 近读现代版的《二十五史》发现,这位赫赫有名的陈寿,在写史中竟也搞“有偿新闻”。《晋书》中说:“或云丁仪、丁 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与尊公作家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 不知丁氏的后代是穷呢,还是其他原因,反正没买陈寿的账。不知是陈寿家里揭不开锅呢,还是怎的,总之他毫不脸红地向人索要粮米,其数量竟达“千斛”。丁氏兄弟俩既然有盛名,你写史的就该秉笔直书;人家不给你东西,也许是考验你是否是正直的史家;你如实地写了,不也体现自己…  相似文献   

20.
《思维与智慧》属大众文化类期刊,不可能也不应该奢望财政拨款.而只能到市场里冲杀出一条生路。生路即在于获得足以使期刊生存发展的发行量。而铁一般的规律是.惟有品牌才能拥有这般水准的发行量。是否品牌,关乎生死存亡。我们对《思维与智慧》品牌的修炼着眼于以下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