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近代白话文运动的历史透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近代白话文运动在白话文理论建设、提高小说等俗文学的文学地位、推动白话文普及等方面建立了历史性功绩,并经过与复古派的争论和对封建文人的反击,使白话文的正宗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同时,白话文运动也存在片面性和不彻底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思想的现代转型是从胡适倡导的现代白话文运动开始的 ,这既是一次语言工具的革命 ,也是一次语言思想的革命。他以进化论思想与实用主义思想为基础建构起了自己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并以易卜生的现实主义精神为榜样 ,进行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实践。这就为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与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胡适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倡导文学革命,号召民众用白话文进行创作.凭借着自己深厚的传统文学功底,他成功的回到历史为白话文学寻找到可靠依据,并受唐宋古文运动的启发,以此为参照,领导新时期文学革命.通过对中国白话文学史的梳理,胡适推演出白话文实为文学正宗的结论.白话文地位的确立无疑有助于文学的自然发展,也有助于更好的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方法,促使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胡适文学观的形成是在20世纪初期,受当时新文化思潮和现代西方思想的影响,尤其是近化论思想的影响,使胡适逐渐形成了进化的社会观和文学观。1910年胡适留学美国,潜心研究中国文化与文学,提出了“诗国革命”的主张,同时开始了白话文诗歌创作。1916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第一次公开系统地提出文学改革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5.
1898:喧嚣与躁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年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8年是中国文学由传统向现代嬗变的一个重要转捩点。是年,文学观念和语言观念出现了重大变革,文学进化观念开始深入人心,文学作为思想启蒙之利器的观念进一步被强化,以启蒙民众为目标的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序幕正式拉开,中国文学传播方式的近现代转型成为一种不可扭转的发展趋势,诗界、文界、小说界的创作面貌也有了重大变化。借助政治的外力,中国文学一改往昔蹒跚的步履,由渐变期进入突变期。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白话文运动兴起的源头应追溯传教士马礼逊身上,是他首先在中国倡导并实践白话文。之后,经过《民报》、王韬、梁启超等报刊与报人的不断努力,白话文开始逐渐进入国人的视野,并为人们所接受和喜爱。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它开始被国人大量使用,中国的白话文运动达到顶峰。  相似文献   

7.
▲第一个白话文杂志:《青年杂志》。陈独秀于1915年9月5日在上海创刊并担任主编,第二期改为《新青年》。这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内容是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第一次真正伟大的革命是五四文学革命。它开始于1917年,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  相似文献   

8.
陈衡哲是江苏常州人,是民国第一批庚款留美女生,是中国第一个女教授。陈衡哲在美国留学时结识了任鸿隽、胡适等,开始响应胡适提倡的白话文运动。陈衡哲率先开始用白话文写小说,开白话文风气之先;陈衡哲的白话文充满自由豪迈之情,鼓舞人心,具有思想启蒙作用;陈衡哲"五四"时期发表的诗歌、散文、小说和儿童文学作品都具有开山鼻祖的意义。陈衡哲是白话文运动主要干将之一,是《新青年》的主要投稿人之一,对推动文言文转变为白话文的中国语文政策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6月29日举行的第三届上海大学文学周上,王安忆、李锐、蒋韵、阎连科等作家在主题为“现实主义与中国经验”的文学周圆桌会议上展开激烈讨论,来自山西的作家李锐肯定了中国经验的存在,在李锐看来中国经验不是固化的过去。“中国经验是正在进行时。”李锐认为,中国经验的进行时与白话文运动的未完结是联系在一起的,经验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语言问题,“我不认为白话文运动仅仅是上世纪初十年的文化狂飙,  相似文献   

10.
胡适一生以“但开风气不为师”的作风,在哲学、文学、教育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在提倡白话文方面,其意义和影响是深远的。因为白话文运动不仅是形式上的革新和解放,而且是思想方式的转换,“白话文运动也就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开路先锋。”①作为教育家...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文学无论从形式、内容、语言等方面均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是报刊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具有现代文学观念是现代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学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现代文学的观念是在历次的文学运动及文学论争的过程中萌发的,报刊是现代文学观念传播的媒介。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大众媒介的登场,文学创作与接受逐渐演变为文学的生产与消费的过程,报刊促进了现代投稿制度及稿酬制度的确立,催生了晚清以降“国民文学”“平民文学”观念的产生与发展,作者群体与读者群体更趋平民化,实现了现代文学的大众化。报刊为白话文的推行提供了有力的阵地,而报刊与白话文的结合,又促使政论文、报告文学等新文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当时中国以陈独秀,胡适等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如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等,主张以接近口语的白话文替代僵化的文言文,废除反映封建思想的旧文学,提倡平易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文学。一九一八年初,《新青年》从第四卷起改用白话文,并采用新式标点符号,刊登了一  相似文献   

13.
《奏定学堂章程》的颁行,标志着中国现代语文课程的出现,白话文开始进入中小学语文课程当中。但中国现代中小学语文课程的转型,并非简单地以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文言文未曾退出中小学语文课程的舞台,白话文也从未一枝独秀。在《奏定学堂章程》颁行以后的半个世纪里,文言文在中国现代中小学语文课程当中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晚清白话文运动为"五四"白话文运动作了不可或缺的历史积淀与开拓奠基,然而却不可能凭借自身的力量直接发展成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和文学革命。较之晚清,"五四"白话文运动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与新文化运动的合流、与文学革命的合流、与国语运动的合流及其显示出的新文学创作实绩。"五四"白话文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合流,将作为工具和载体的语言革命与思想文化革命紧密结合起来,迅速实现了双赢局面;与文学革命的合流,将语言的问题和文学的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将主攻方向定位在文学革命,从而改变了晚清白话文运动的性质与流向,实现了历史的飞跃;与国语运动的合流,使其汇聚在"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旗帜下,形成双潮合一之观;而"五四"新文学显示出的创作实绩,正是"国语的文学"和"文学的国语"的双重实现,也是真正推动现代书写语言发展的新文学能够站稳脚跟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5.
一、现代文学概述 1、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7年1月和2月,《新青年》上分别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小说《狂人日记》,宣告了一个崭新文学世纪的开始。自此,中国文学发展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相似文献   

16.
文化传播与新文学的萌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文学的发生 ,在客观上经历了传教士———维新派士大夫———辛亥志士这一文化传播的三级跳过程 ,是域外文明的进入与绵延不断的传统文化碰撞的结果。文化传播媒介的平民化特质使文学创作者的身份普泛化、文学传播市场化、文学接受大众化 ,这是前所未有的变革。文化传播这一过程为新文学萌芽造就了一个新知识群体 ,他们将民主、科学的文化思潮带给了新文学 ;与此同时的域外文学翻译带来了中国文学观念的变革 ,使小说、戏曲由传统文学的婢女地位登上文坛的霸主宝座 ;自晚清开始的白话文运动一直到新文学的萌芽 ,是一个有机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王文元 《天中学刊》2007,22(6):91-95
一百多年前,在文言文向白话文转型的过程中,文字改革运动与白话文运动存在缺失,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文言文滥觞于诗,而"诗"则自始至终给予文言文以滋养,使得中国文学充满东方美。文言文与传统密不可分,给予文言文以一席之地,以使华夏传统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18.
现代白话所代表的现代观念是传统中国迈向现代社会的重要指标,胡适在不同思想脉络缠绕的“五四”时期,以白话文理论构建了现代文学的理论话语,其理论恰好契合了“五四”时代对历史现代性的要求,不仅使得中国文学突破传统的窠臼,进入到现代语境中,并且参与了精神文化的现代化,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化形态与古代文化形态的分野。因此,胡适的白话文理论在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彻底地反对封建旧文化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面貌,开始了中国文化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伟大变革。同时,作为文化重要一翼的文学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五四时期著名的文学社团——创造社,在五四新文化大潮中有着重大的建树。与文学研究会和其他文学社团比较起来,创造社的文学建设在某种角度上更富于现代意义,考察和研究前期创造社的独特贡献也许会给人们以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2006年7月,由于查找资料的需要,译者在上海徐家汇藏书楼翻阅《字林西报》,无意中在1924年7月14日《字林西报》60周年增刊上发现了胡适的这篇文章。这份增刊可以说是一份当时中国各界名人的文章荟萃集,除了胡适,还有诸如唐绍仪、宋美龄等人的文章,每位都在其擅长的领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胡适最重要的成就之一便是提倡和推广白话文,鼓吹新文学。此篇文章的主旨便是推广白话文运动。全文大致介绍了中国的白话文运动和文学革命,并得出文言文已死,而白话文则适用于从文学创作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一结论。这也是胡适的一贯观点,在他的《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文学改良刍议》等文中,以及《国语文法概论》、《白话文学史》等著作中,他一再强调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乃历史之大势。胡适认为,过去的文学已经僵化,并且有三大毛病,即无病呻吟、摹仿古人和言之无物,而新文学正是要改变这些毛病。新文学的本质是"活的文学",认为文学语言要"活",需用浅显生动的白话进行创作;文学精神要"活",需有真情感和真思想的贯注,而具有这种文学性的文学在胡适眼中就是白话文学[参见刘波.胡适论"活的文学"--民间文学之文学性探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这次发现的这篇文章除了概括了上述观点外,还由于是刊登在英文报刊,是供在沪外侨及海外人士阅读的,胡适在文章中描绘了一个白话文运动的全景,从文言文兴盛的原因到需要改革的理由、改革的先驱以及改革的困难和成效等等。可以说,这篇文章虽然没有在原来基础上深入,却完整地体现了胡适关于白话文运动的思想。译者查阅了1994年12月由耿云志主编、黄山书社出版的《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1998年11月由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胡适文集》,同年12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胡适文集》,以及2003年9月由季羡林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胡适全集》,均未收录这篇文章,希望此文的发现可以为研究胡适及白话文运动、文学革命提供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