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商周时期,吴、越两国创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青铜文化。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考古资料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对商周时期吴越地区青铜器的面貌和特点有了逐渐清晰的认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若干著录于外文文献中具有吴越风格的青铜器进行了逐一介绍,并结合考古发掘资料进行了相关讨论。这些青铜器包括悬鼓环、三足壶和方卣,时代分属春秋晚期、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悬鼓环以人物雕塑为装饰,三足壶以吴越地区的陶器为原型,方卣则是对中原地区青铜方彝的模仿和改造。这些资料对于廓清吴越地区商周青铜器的整体面貌、探讨吴越地区商周青铜器的特点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我国商周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变迁,就商周青铜器的特征、发展与演变的脉络进行重点分析,以期为我国商周青铜器的相关研究能够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温强 《大观周刊》2013,(12):34-34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青铜器艺术便是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一术价值,其中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一种文明的符号,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和艺术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2016年,西安博物院新入藏了12件商周青铜器,均是文物执法部门在打击盗墓的专项行动中从犯罪分子手中追缴回来的。这些铜器年代分别集中于商周之际和两周之际。商周之际的青铜器虽然不能确定是否为同一墓葬,但包含了鼎、簋、觚、爵、尊、卣等当时主要的青铜器类别,不少器物上还铸有1-3字构成的族徽文字。两周之际的青铜器有2件铭文内容相近,可能是同一座墓葬出土之物,铭文中新发现的"醜"字不见于以往所见金文。  相似文献   

5.
《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之一的《中国青铜器全集》是文物出版社于本世纪末奉献给世人的一项重要出版工程。以铜、锡合金铸成的青铜器,是优秀的工艺美术品,是古代科技和艺术的伟大结晶。中国青铜器精美绚丽,品类繁多,风格独特,在世界青铜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国青铜...  相似文献   

6.
影像作为文化记忆构建的重要媒介,表述着社会价值追求,其渗透力愈发强大,它所代表的不仅有商品经济的内涵,更有文化符号与价值观念塑造的内核.不同的影像代表着不同的主体追求,也代表着对社会的诉求与反思.扶贫题材电视剧《花繁叶茂》生动地描绘了贵州村寨从贫困走向小康的典型画面,通过一系列的视觉符号塑造,呈现出新时代贵州风貌、贵州...  相似文献   

7.
陕西渭南梁带村两周墓地M26出土一组精美的小件青铜器,尤其是一件高圈足有盖青铜器别具特色。本文认为,此件青铜器具有浓厚的异域文化特色,是以青铜鍑的造型为特征,故应该定名为青铜鍑形器,它是墓主芮国国君夫人的生活实用器。此类青铜器的发现,对研究这一时期墓主的性别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里,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我国的古代青铜器,就是遗留下来的宝贵珍品。青铜器的种类之多,流传之广,久已闻名世界。 青铜器品类繁多,造型奇异,纹饰精美。从最早的一把属于马家窑文化的铅青铜小刀起,距今已有五、六千年之久。到夏、商、周、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的青铜  相似文献   

9.
2016年9月,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清华大学艺术馆联合推出了"其金孔吉—一商周青铜器艺术"展览,共展出62组件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商周时期青铜器。本文从这次展览的展品出发,选取两个主题进行讨论。一是商代长江流域青铜器与中原地区的交流;二是春秋中期青铜器风格的变化。第一个主题,本文从这次展出的要和鬲出发,讨论了商代中原及北方地区所见的带有长韵状扉棱的铜器,认为它们与长江流域具有一定联系;第二个主题从展出的春秋中期青铜器出发,讨论了这一阶段青铜器造型及纹饰风格的变化,指出,春秋中期在青铜器风格的转变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应该将这一阶段的代表性铜器墓独立进行讨论,这样更容易把握和理解春秋时期青铜器风格由西周风格向列国风格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2005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征集入藏了1件爯鼎和2件爯簋,它们与此前所见的3件爯器应属同一青铜器组合。国博所藏的3件爯器造型庄重,纹饰精美,且器内均铸有相同内容的长篇铭文,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诸件爯器的铭文记载了器主人爯受赐于遣伯、遣姬,因感念其高尚的道德言行,铸作宗庙彝器以奉祀其文考的历史背景。铭中"遣伯""德音""余一子"等称谓、用辞均属金文首见,为研究商周时期的遣氏家族及相关历史、语言、文化提供了新的依据。从几件爯器的形制、纹饰、铭文及等级规格来看,该组青铜器约铸造于西周中期,其器主人爯的身份大致相当于诸侯国封君。  相似文献   

11.
清华大学出版社最近推出了“比较法学丛书”,其中最引起我注意的是《欧洲法:过去与未来——两千年来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一书,因我欲留学欧洲,了解欧洲法的历史及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改革与探索先来看看什么是比较法学。法,作为习俗结晶、文化符号之一种,其演进标志着人类族群进化之轨迹:由隔离而接触,由孤立而群合,由独立而协作,由排斥而共存。然文化因族群而殊,习俗因族群而别,法律因族群而异。史卷中人类血淋淋之格斗厮杀惨景,实多出于文化封闭,心理排外。差异由接触而知,由比较而显,比较法由是生焉。通俗地说,比较法就是对不同国家的法…  相似文献   

12.
解读当代大学生的符号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号消费"作为消费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由社会学家让·波得里亚(1996)首先提出,波得里亚认为商品不仅具有马克思所说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还有符号价值.所谓符号价值(波得里亚,1996),是指物或消费品在被作为一种符号进行消费时,是按照其所代表的社会地位和权力以及其他因素来计价的,而不是根据该物所包含的劳动价值来计价的.这就是同样的商品,品牌产品价格总要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理由.符号消费(周晓虹,2005)就是一种主要消费商品符号价值的社会行为,它是指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除消费产品本身以外,还消费这些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心情、美感、档次、情调和气氛,即对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或"内涵"的消费.  相似文献   

13.
视觉文化的核心在于影像,影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呈现的最佳方式,具有其他传播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本文以影像的生产地点、自身的地点和被受众观看的地点为路径,通过对文化符号的视觉化建构与表达的探讨发现,《中国考古大会》作为文博类电视节目的 代表,依托视觉化的技术表现进行文化符号的建构,塑造了文物物像符号、空间遗址符号、考古行为...  相似文献   

14.
杨郎类型作为东周西戎考古学文化重要的地方类型之一,依据文化面貌的差异,可划分为两个亚型:第一型以直线式洞室墓为主要特征,第二型以竖穴土坑墓为主要特征。二者均盛行殉牲,随葬品以北方系青铜器为主,墓葬形制的差异或与墓主的身份等级有关。其中,直线式洞室墓作为杨郎类型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来源于以新店子墓地和阳畔墓地为代表的内蒙古中部地区北方青铜文化。东周西戎文化杨郎类型与内蒙古中部地区北方青铜文化之间的亲缘关系表明,春秋中晚期,一支来自北方草原的牧业族群,向西南方向迁徙,到达陇山东侧一带,成为东周时期西戎族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遗留下杨郎类型遗存。  相似文献   

15.
袁潇 《编辑之友》2016,(4):75-78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与应用,在青少年群体中形成了若干亚文化族群.自拍族群,利用手机媒体塑造自我印象,重新召唤记忆, “自拍神器”的使用赋予了青少年“观展/表演”的意指,通过展示“理想我”建构虚拟社区中的身份认同;手游族群,借由进入“播撤”结构的虚拟手游世界,随时随地组织和重构场景活动,依托于社交媒体的手游为青少年提供了获取满足感与成就感的途径,溢出了现实社会中的稳定身份;果粉族群,通过消费美国的苹果手机彰显自身的时尚文化和身份符号,在各类虚拟网络社群塑造群体认同,期望对于主流话语与文化工业进行颠覆性抵抗,但仍难以选离被市场逻辑与资本霸权收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杨郎类型作为东周西戎考古学文化重要的地方类型之一,依据文化面貌的差异,可划分为两个亚型:第一型以直线式洞室墓为主要特征,第二型以竖穴土坑墓为主要特征。二者均盛行殉牲,随葬品以北方系青铜器为主,墓葬形制的差异或与墓主的身份等级有关。其中,直线式洞室墓作为杨郎类型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来源于以新店子墓地和阳畔墓地为代表的内蒙古中部地区北方青铜文化。东周西戎文化杨郎类型与内蒙古中部地区北方青铜文化之间的亲缘关系表明,春秋中晚期,一支来自北方草原的牧业族群,向西南方向迁徙,到达陇山东侧一带,成为东周时期西戎族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遗留下杨郎类型遗存。  相似文献   

17.
王晓璐 《出版广角》2015,(9):123-124
对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来说,任何现代化改造都可以被视为一种"入侵",这种"入侵"带来的不仅是血腥的战争、动荡的生活,还有文化上的毁灭—弱势族群总会因物质上的落后逐渐丢失精神信仰,趋向于先进族群的价值观,而弱势族群一旦淡化或失去了对本民族的精神认同,那么距离被毁灭也就不远了.本文以奈保尔的《河湾》为例,探讨了一段在特殊时期里非洲民族的认同困境.  相似文献   

18.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品中的杰出代表.地处美国纽约的首阳斋系由宁波籍旅美华裔著名收藏家范季融创建,注重青铜器所蕴涵的文化与学术内涵,多年来珍藏有百余件中国古代青铜文物,被视为当今世界该艺术门类的重要私人收藏之一,在海外收藏家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浪潮对各民族国家的文化要素作出了调整与重组,传统文化因此受到解构与冲击,人们对本民族的文化符号、价值认同趋于弱化.民族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传播类型,在保护族群记忆、传统文化认同上起到重要作用.探求价值嬗变过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路径,以及叙事困境,是"非遗"微电影生产、传播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20.
从“媒体表情”看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情"作为非语言符号的一种,当属其中最生动、最有感染力的.它所代表的都是被外显化了的内部情感,总是时刻伴随着主信息--言语在信息交流中传递着主体的心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