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正>一直以来,学写说明文都是习作教学的难点。说明文作为一种基本的表达文体,以内容专业、文辞严谨的特点成为学生心中较难的文学体裁。在说明文习作教学中,如何让学生选择合适的说明方法,用清晰的思路将说明对象的特点描写准确,这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指导。基于对说明文特点的理解,教师应为学生搭建说明文习作的架构,让学生有说明的意识与描述的能力,从而顺利完成一篇有理有据、清晰科学的说明文习作。笔者以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介绍一种事物”为例,探讨说明文习作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
【初四册】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教学导引1 从教材的整体安排上来看 ,第四册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是 :联系生活 ,着重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和写作说明文的能力。因此 ,全册六个单元有三个都是说明文单元。这三个单元的学习重点都是联系文体特点阅读说明文。写作方面的学习重点是恰当安排说明顺序 ,正确使用说明方法。2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 ,有介绍建筑物特征的 ,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 ;有说明某种自然现象成因的 ,如《日本平家蟹》 ;有解释某个科学道理的 ,如《万紫千红的花》 ;有介绍某种动物习性的 ,如《蜘蛛》。阅读这些文章 ,可以…  相似文献   

3.
本单元四篇课文:《地球是圆的吗》、《看云识天气》、《苏州园林》、《核舟记》。本单元是本册书的第三个纯说明文单元。学生们对说明文的结构、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说明文的语言特点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教学本单元时,教师可从单元教学重点出发,对整个单元宏观掌握,引导学生对四篇课文进行联篇比较阅读,找出它们在说明文文体特征几个方面的异同点,从而巩固所学的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相似文献   

4.
说明文是初中语文最为常见的体裁,从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来看,七到九年级都编排了说明文。“说明”即介绍,说明文是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事理进行阐释的文章,说明文中心突出,条理清晰,语言生动。从初中说明文教学实践看,学生在说明文阅读中不会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文的语言也把握不到位。为此,在说明文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说明文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方法,深入阅读。  相似文献   

5.
说明文意在介绍事物、阐述事理,给人以知识,其客观性特别强。因此在说明文阅读试题中,其问题的设置大都能从文段中找出,难度相对而言较小。通过整体阅读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一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往往是介绍某一事物  相似文献   

6.
【总体阅读思考】这篇课文收入了同一作者写的两篇科普说明文。这两篇文章在构思上,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的运用上各具特色。阅读这两篇说明文,可以采取前后对比的方法来进行,可以集中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说明的顺序上,这两篇说明文各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说明序列? 二、作者在撰写这两篇说明文时,根据说明对象的各异,采取了什么不同的构思方式?前后比  相似文献   

7.
通过本单元学习,应着重提高综合阅读能力。本单元四篇课文中,三篇都是说明文,它们以介绍知识为主,主要运用说明这一表达方式。《我的“长生果”》是一篇散文,语言具有文学性。我们要认真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重点思考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是如何安排结构层次的,理出作者的思路。在自学三篇说明文时,可运用说明文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8.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比较复杂的说明文。按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高中阶段,要求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的科技读物,能写比较复杂的说明文章。所以,这篇课文的读写训练应注意“熟练”和“复杂”这两方面的要求,应以结构分析和语言分析为重点,把握本文比较复杂的结构,学习本文简洁准确的语言特色,初步学写比较复杂的说明文。一、用分层法条分缕析地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掌握比较复杂的说明文,关键在于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说明文从说明对象看,有对实体事物的说明和对抽象事理的说明,  相似文献   

9.
三 第五单元也是本册的重点单元,它包括《宇宙里有些什么》、《食物从何处来》、《奇特的激光》。 这三篇课文都是比较通俗的科技说明文,但在说明的方法上,又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学要求上也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0.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传授知识为根本任务,以解释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形式、成因、关系、功用等为主面目的的文体。阅读说明文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一篇说明文写得好不好,首先要看它是否抓住了事物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有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也就是这一事物的个性、特殊性,在阅读说明文时,只有把握了这一特殊性,把握了其本质属性,才能弄清楚所要说明的事物。如阅读《中国石拱桥》,首先就要把握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征,因为这一特征是全文说明的中心,…  相似文献   

11.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属于事理说明文。“看”是观察的意思 ,“识”是辨别的意思。这一标题简洁、明确 ,高度地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文章不仅要写云 ,而且更要写出云和天气的关系。阅读文章时 ,如果我们能按照题意考虑文章的内容 ,就能做到高屋见瓴 ,心中有数。一、分门别类 ,清晰地说明事物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云”,云的特征是“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如何把大自然的这一特点和天气之间的关系介绍清楚呢 ?这是至关重要的 ,而这一部分也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写…  相似文献   

12.
侯志中 《读写月报》2023,(27):32-35
<正>先来看一个教学镜头。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我们先来梳理说明文的文体知识。说明文学习需要我们掌握四个知识点: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师:一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找?生:开头、结尾、文中反复出现的高频词语……师:我们可以根据说明对象将说明文分为两类。  相似文献   

13.
第二册第六单元共包括四篇文章:《驿路梨花》、《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和青年同志们谈写信》。除第一篇为记叙文外,其他三篇全为说明文。 为什么本单元要将两种不同文体的文章混合编排呢?不妨让我们揣摩一下编者的意图。“单元提示”中谈到:“记叙文或说明文,往往不是单一运用记叙或说明的表达方式。”从这一意义出发,我们不难知道,要写好记人叙事的文章,往往要动用多种表达方式,如第五单元中的“叙述与描写”;本单元《驿路梨花》中的“叙述与抒情”。同理,要写好说明文,也不仅仅只是说明一种表达方式,它还得兼用其他,或叙述,或描写,如本单元中的三篇说明文即是如此。不过,从本单元中的四篇选文看,尽管文体不同,但教学的侧重点是一致的,即让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篇介绍食物来源的科普说明文。全文结构谨严,脉络分明,在同类说明文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教学本文可从剖析结构入手理清全文内容,同时注意学习多种说明法。一,本文的结构(一)导析:本文紧紧围绕着“食物从何处来”这一中心问题,逐层说明,一脉贯通。参看下表,弄清本文与同类说明文结构的一般特点:  相似文献   

15.
仇春霖先生的《万紫千红的花》(被选入人教社版三年制初中语文第四册教材),而(人教社版全国语文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第五册曾选进)贾祖璋先生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这两篇都是说明文,说明的对象又基本相同,把它们对比着阅读必有裨益。这两篇文章都从花的物质基础——花青素和胡萝卜素与酸碱浓度的  相似文献   

16.
《中学文科》2005,(10):30-39
说明文阅读从考查范围看,仍然以介绍新的科技成果和环境类的文章为主。设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被说明事物的主要特征;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说明的顺序等。  相似文献   

17.
<正>七年级(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简单地说明小制作简单地说明小制作实际上就是写一篇简短的说明文。讲到说明文,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但说明对象才是说明文的中心,对自己所制作的东西不仅要熟悉,而且要充满感情,这样写出的说明文才有生命力,也才能使笔下的制作过程充满趣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在写作时多使用一些描写的手法,让制作过程显得更加  相似文献   

18.
<正>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学校的推门听课活动中,聆听了一堂说明文教学课——《看云识天气》。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课文状物记叙文和说明文都占了相当的比例。由于教学的对象是儿童,两类文体都写得生动活泼,因而一些介绍动植物的说明文(如《喜鹊》、《松鼠》、《爬山虎的脚》等)往往容易和以动植物表现对象的状物记叙文(如《翠鸟》、《麻雀》、《鹅》、《我爱故乡的杨梅》等)混淆。五册《翠鸟》、《鹅》、《喜鹊》三篇课文都以动物为写作对象.单从题目上看很难搞清楚它们的文体,教学参考书上也没有特意加以说明。有的老师没有意  相似文献   

20.
一单元整体设想 (一)教学目标 1.将近、现代史教育,渗透于有关课文的教学之中。 2.本单元是学生进入中学后,接触的第一个说明文单元,通过本单元教学,使学生对说明文的特点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3.了解阅读、分析说明文的基本方法,学习写说明文的基本技能和技巧。 (二)教学重点 1.抓住特征说明事物。这是阅读、写作说明文时应把握的最基本要求。本单元有五篇课文,被介绍事物各具特色,内容丰富,因而介绍时必须对材料有所取舍,这便取决于作者的写作意图;但在介绍时由于作者抓住了事物特征,因而又客观地反映了它的基本面貌或本质属性,对此应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