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艺术和道德的关系是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话题。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作家奥斯卡·王尔德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但倘若据此以为他的作品完全与道德无涉,未免太过武断。《道林·格雷的画像》是王尔德唯一的中长篇小说,具有明显的唯美主义倾向,且一度被认为是腐朽堕落的作品。实际上小说始终保持着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和激烈批判,具有鲜明的道德观和是非感。  相似文献   

2.
西方唯美派所崇尚的"为艺术而艺术"之艺术审美理念和"为艺术而生活"之感性生活诉求,注定了其是作为反叛资产阶级启蒙现代性的审美现代性话语形态而存在。但唯美主义在颓废与享乐、否定与肯定、高雅性与通俗性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矛盾复杂性,使其在对抗启蒙现代性的同时又扮演着现代性的某种认同性力量,这便构成了唯美主义悖论式的理论品格,而...  相似文献   

3.
王尔德在《谎言的衰朽》中提出了艺术具有独立性,生活和自然不完美、必须经过艺术的加工,生活模仿艺术的三大唯美主义理论;在《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中又提出艺术是道德所无法约束的,也不应受道德的约束之理论。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王尔德从强调文化的角度推崇纯艺术(唯美主义),以此作为否定现实、超越现实的手段。唯美主义理论并非如前人所认为的那样遁世消极,而是包含着以审美救赎为主观目的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4.
作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家,王尔德信奉“艺术至上”的纯艺术理论,主张艺术高于自然与生活,是非功利、超道德且纯“形式”的。现实生活在他看来是虚伪丑陋、平淡乏味的。因而,他提倡生活艺术化,致力于在现实生活之外创造一个独立纯美的艺术世界,同时与当时盛行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相对立,希望用心中富于个性与爱的艺术之美来同现实的丑恶相抗衡。  相似文献   

5.
江冬 《初中生》2009,(12):40-44
《快乐王子》的作者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诗人、戏剧家。王尔德是英国文学史上唯美主义运动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之一,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认为文学不应该带有任何功利色彩、不应受任何道德标准的支配。  相似文献   

6.
作为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为了“艺术而艺术”是王尔德唯美主义的精髓,他追求形式完美和艺术技巧。象征、重复、明喻、暗喻、“三段式”叙事手段等艺术技巧在王尔德童话作品《夜莺与玫瑰》中的运用,赋予了作品形象美、音乐美、色彩美等美,给读者带来了感官上的愉悦。  相似文献   

7.
王尔德是19世纪末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为艺术而是艺术"是其理论口号和创作实践的目标,但其理论与实践、理论与理论之间的矛盾性一直受到学界争议,通过对王尔德在创作中对现实性及虚构性的双重实践和对艺术审美价值及道德价值的双重追求的浅析,力图展现一个复杂而多元的唯美主义者。  相似文献   

8.
"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想自古有之,但唯美主义在19世纪后期的英国的兴盛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社会渊源和作品渊源.19世纪后期的英国经济文化科学技术非常繁荣,社会物质财富非常丰富,已经进入半福利社会,社会矛盾相对减弱,呈现歌舞升平的景象.英国唯美主义的代表王尔德成长于爱尔兰中产阶级家庭,母亲是有名的爱尔兰女诗人,在牛津大学接受了8年具有唯美主义思想倾向的导师的熏陶,受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作品的滋养,成就了不朽的作品,开启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唯美主义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尔德以诙谐的悖论著称于世,而“撒谎的艺术”无疑是其悖论中的翘楚。王尔德不仅是“撒谎的艺术”的实践者,而且是它的理论阐发者。“撒谎的艺术”是虚构与创新的艺术,与唯美主义密不可分,它不仅颠覆了19世纪泛滥于英国的道德规范,也挑战了英国一统天下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10.
作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的闻一多,向来以“不肯逃脱,也不肯降服”的态度对待社会现实,但现实生活往往不尽人意,于是便生发出其改造现状、创造未来的欲望,其诗歌创作必然带有强烈的社会意识,而绝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的产物。《死水》一诗正是诗人怀着炽热的爱国之心批判现实,追求理想心路历程的结品。“死水”这一特定的具体意象,满蕴着诗人的失望、厌恶、愤怒乃至痛恨的真情。“死水”正象征了使诗人深感厌恶、痛恨的现实世界,“死水”概括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社会的深刻认识,并作为一个艺术形象而活动于诗人20年代艺术思索的始终。  相似文献   

11.
钱钟书《谈艺录》和《宋诗选注》对陆游文艺观、作品、人品和创作方法等表现出了迥异的态度。究其因,《谈艺录》著于解放前,《宋诗选注》著于“反右”和“大跃进”的特殊时代。通过对二书关于陆游诗歌的爱国主义思想、爱国诗的创作动机及记梦诗特征评价的比较,分析钱钟书的写作旨意和趣向,以期能对把握陆游作品价值及其文学史地位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依托的后期延安文艺批评,改变了此前较为"自由"的风气,不断加强"政治性",并通过对延安文艺界其他"异质性话语"的整肃与清场,构建起一种新型的、监督性的文艺批评体系,直到1949年后逐渐形成一种"制度化"的文艺批判。  相似文献   

13.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为《讲话》)较为集中地阐述了毛泽东的文艺观。《讲话》以文艺应为群众服务和如何为群众服务这两个中心问题展开,其中涉及了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普及与提高、斗争与团结之间的关系等重大理论问题。研读《讲话》,对于积极应对当前文艺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原创大型民族音乐剧《心中的刘三姐》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新世纪教改工程"十一五"立项重点资助项目《高师院校艺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品牌工程建设研究与实践》标志性成果,它为高师艺术教学改革品牌工程建设提供了成功范例,同时它是德育、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结晶,它发挥了高校的文化传承创新职能,推动了广西文化大发展以及中国—东盟间的友好合作,蕴含着多元化的品牌内涵。  相似文献   

15.
"艺术的心"是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阐述"艺术的心"含义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它的三个基本特征——绝缘、同情、慈悲,指出"艺术的心"是审美之心、道德之心、宗教之心三者的融合,然后梳理了"艺术的心"的理论渊源,并将其放在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总体背景中探讨它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何其芳建国前后接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过程和其言论、文章等的介绍与分析,认为何其芳作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主要阐释者,在接受和阐释《讲话》的过程中,坚持在原则上与《讲话》精神保持一致,但在具体分析文艺问题时,结合创作实践和文学艺术自身的规律、特点,相应地进行了创造性阐释.这也体现了何其芳文学思想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7.
《孙子兵法》反对取信于鬼神,而肯定人本身的作用。而人的作用,不仅表现为“因敌而制胜”的灵活应变能力,而且表现为“修道而保法”的德政法治能力。孙子对君主将帅提出的德能要求,正确地处理了德法关系,具有丰富而积极的道德内涵与价值取向。这启示我们,在国家建设与社会治理过程中,要做到德法结合,刚柔相济,这样才能真正取信于民而又服务于民。  相似文献   

18.
二人转表演艺术的“活性”应变能力,使它能够在对“原生”的保护传承中,释放出超越的潜能;二人转“活化”的兼容特点,使它可以在对未来的“再生”创新发展中,表现出洒脱的品性。“东北风”所以能够形成,是因为它的内涵适应了不确定性变化过程中的所有变化;东北区域文化之所以能够形成电视文化传播的热门景象,是因为二人转表演艺术契合了电视传播所营造的特殊语境。  相似文献   

19.
"艺术兴学"背景下"艺术"的定位即广义艺术,是指包括狭义艺术在内的在教育教学中能给教育对象美的感受和陶冶,对教育对象的身心能产生积极和谐发展的影响,能提高个体和群体组织的工作效率,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文章从"艺术兴学"背景下"艺术"的定位和"艺术"定位对学校教师教学的重要影响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20.
未来的社会要求人们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各国越来越重视培养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推行素质教育就成为了各国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实际上,艺术教育的发展与素质教育是紧密结合的。艺术教育不仅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提高审美素质,而且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强化素质教育。艺术教育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文在阐述了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互动。分析我国艺术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不足,有利于在艺术教育中渗透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