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坚持“以学论教”,思想品德教学不仅仅在教室,而是要回归生活、回归社会。教学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的程式,而是强调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鼓励师生在互动中即兴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观念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能够反映课堂教与学本质特征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观点。新中国成立以来,课堂教学观念的演绎过程可概括为四个阶段:以教代学,以教带学,以教促学,变教为学。其中,近年兴起的"变教为学"观念颠覆了前喻文化的"过去时",转而面向后喻文化的"未来时",它以个人主体为逻辑起点,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力和表达力。"变教为学"顺应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引领着未来课堂教学观念的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观念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能够反映课堂教与学本质特征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观点。新中国成立以来,课堂教学观念的演绎过程可概括为四个阶段:以教代学,以教带学,以教促学,变教为学。其中。近年兴起的“变教为学”观念颠覆了前喻文化的“过去时”,转而面向后喻文化的“未来时”,它以个人主体为逻辑起点,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力和表达力。“变教为学”顺应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引领着未来课堂教学观念的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4.
5.
教师体态语是一种非言语性的交际方式,具有情境性、目的性、丰富性等特点。它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增加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趣味性、拉近师生距离等。在德育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注意表情语、手势语、体姿语三者与教学内容的配合,而且要注意把握生动自然、协调一致、目标明确三个基本原则,以达到增强德育教学效果、提高德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陈来颖 《考试周刊》2013,(95):178-179
<正>一、案例背景"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是新一轮课改的核心理念,即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凸显"教"服务于"学"的追求,这是传统教学思维的颠覆,是课程改革的本质追求。然而,在公开课上,有些教师仍然较多地把自己当做演员。当教师急于将精心准备的表演环节一一呈现时,学生则成为协助他们完美表演的小角色,学生的需要,教师视而不见;当教师妙语如珠,学生沉默不语,学生的感受,教师没有理会;当教师激情飞扬,学生努力地"迎合",学生的思绪,教师避而不想,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结束一场比较辛苦的表演。  相似文献   

7.
王伟 《职业技术》2010,(2):12-13
在"以岗定教"教学模式的实施中,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通过建设一体化工作室、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健全管理制度、建立评价标准、加强校企合作等措施,保证"以岗定教"的顺利实施,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相似文献   

8.
以学促教能改变教师备课方式和课前关注点,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广大教师及教学研究者对教学能力的认识.因此,改变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是值得我们共同探索的课题.以学促教能更好地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更多地学习,使教师认识到具备相关学科领域知识,关注儿童生活中的新问题、新现象及社会中的新信息等整合、充...  相似文献   

9.
人的社会性决定人与客观世界的交流形式,而"问"作为揭示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在人的成长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问"也是人们探讨学问的主要手段,"问"既可以观被问者之学,也可以观问者之学。而从师生关系角度看,依据学生的"问",不仅能看出学生的材性和禀赋,也能看出学生的思维特征和心理倾向。通过"问"可以发现学生的个体特殊性,这是进行针对性教育的基础。"问"与"学"具有一致性,以"问"可以观"学"。在大学教学中,"问"作为师生之间探讨学问的一种途径,可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在信息时代下,依据以"问"观"学"的理念,可以建构出多样的师生关系和丰富的教学方式,达到以问育人和培养现代文明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栾素云 《学周刊C版》2011,(5):193-193
德育课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一段时间以来,德育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发展,忽视教育对象的变化,教师多采用“我说你听”“我讲你服”的传统授课模式,导致课程内容单调乏味,学生不理解,不接受,甚至产生反感:为扭转这一局面,学校进行大胆创新,丰富德育课程素材和挖掘德育课程潜力,转变德育教学模式,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及生牛互动的良好氛围,增强了德育课程的亲和力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11.
就新形势下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提出了要将“三个代表”和素质教育共同带入德育课堂的改革思路,并对其教学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教师》2009,(16)
本文主要讨论不同班级、不同小组、不同学术,对于同样一堂生物实验探究课,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以及给我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是德育工作者的更高的要求。感悟生活,让学生关注社会。从事件中体会生命的价值,提高自身的觉悟。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学校要营造良好的育德环境。生活实践,行是知之始。生活探究,知是行之成。最终要服务于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是德育工作者的更高的要求。感悟生活,让学生关注社会。从事件中体会生命的价值,提高自身的觉悟。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学校要营造良好的育德环境。生活实践,行是知之始。生活探究,知是行之成。最终要服务于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教学设计历来是教育界关注的课题之一。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其弊端日益暴露,所以,在有些语文课堂教学中完全被抛弃,而采用以学为主的方式,但教师在运用时没有把握好度,造成了语文教学的无效和语文课堂的虚假繁荣。笔者试图从这两种教学设计中找到一种能吸收其优点、摒弃其不足的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16.
“教”与“考”之间的关系颇值得研究。“教”必须依照体现课程标准精神的能真正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语文课本,即必须考虑教材体系和编者意图。“考”必须依“本”,即试题设计要从课本的导读系统出发,但又不是考学生的死记硬背能力。“教”必须有“本”与“考”必须依“本”绝不是简单的复旧,而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呈现。  相似文献   

17.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制订教学策略,让学生亲历构建知识的过程,与学生充分互动,学习才能真正发生,教与学才能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尊重人的个性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越来越被教育者们所重视。如何摆正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位置,协调好"教"与"学"的关系,仍然是个值得大家探讨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此谈些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走过了十多个年头的新课程改革,有失败与成功,其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与教训,笔者试图通过对新课程改革中"教"与"学"的师生关系分析,实际教学中知识观的思考,新课程改革中人性观的探索,来思考新课程改革如何在借鉴与超越中走向更好的自我完善的明天。  相似文献   

20.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以主体性哲学、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基础在学、关键在教,内在运行机制是以学定教。其内在价值表现在使教与学成为师生双主体间交往性质的交流活动,学习方式上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学习目标上注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