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0年3月份,笔者带领两位学生去福州参加福建省第25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初中组两个省一等奖,感受颇深,现谈一下实践中的一些操作和体会.若用简单的几个字来描述参赛的感受,那就是:"新、全、苦、乐".一、创新大赛,魅力在于"新",探究方法创新,设计的仪器个别部件创新,设计思想创新,功能创新.1."查新"是基础.我先引导学生去发现现有教学仪器的不足.学生选中一个课题后,鼓励他们按自己的设计思路完成第一代作品.作品完成之后,就是艰苦的网络资料的查新工作.  相似文献   

2.
[帅良的"秘密"] "连环话"是我研究的微型课题,灵感来自"连环画".三至五天,孩子们连续写一个话题、一个故事或事件,题材广泛,内容多样.经过整理与修改,一篇篇习作新鲜出炉.孩子们写"连环话"半年多了,我欣喜地发现,他们越来越爱写作了. 一天,帅良的一段"秘密",让我从陶醉中清醒. 陈帅良:(2012年11月5日)茆老师,我有一个秘密,说出来您千万别生气.其实我很不喜欢写"连环话",我不知道该写什么,每天的生活似乎都一样.您要求一个话题写好几天,我真的没有东西写.每天我都是等其他作业完成了,才无可奈何地拿出本来,请求妈妈告诉我该写点什么.这几天,妈妈不再教我了,我写得特困难,我好难受啊!我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3.
罗伯特·弗罗斯特认为:"一首诗以喜悦开篇,以智慧作结."每一首诗歌都有其形象的运动轨迹."它始于喜悦,喜欢情不自禁;随着诗人写下的第一行[诗],它就有了方向,然后经历了一连串幸运的事,最后澄清了生命,不一定是一次伟大的澄清……只不过暂时避免了混沌".本文通过分析诗人典型的静态标志诗与动态标志诗,阐述弗罗斯特诗歌创作的想象与思维模式,进而窥见其简单而又深邃的诗歌艺术造诣.  相似文献   

4.
"书癲"     
自幼嗜书,直至现在还爱书如痴.我觉得,印在纸上的文字是有魔力的,能使人上天入地,穿梭古今.守着一堆书过日子,是幸福的.为此,买之、藏之、读之、谈之、送之,我这一辈子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称"书癫".苏轼有诗说:"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陆游云:"不是爱书即欲死,任从人笑作书癫."我也乐意做这样的"书癫".  相似文献   

5.
闻一多先生曾说:"一般人爱说唐涛,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懂得了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唐诗以其博大精深、包容万物、璀璨夺目的姿态出现在文学史上,史称其为"盛唐气象".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转衰,士人们都失去了盛唐时昂扬的精神风貌,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痛定思痛,平心静气的孤寂与散淡.……  相似文献   

6.
有一天,8岁的女儿看到电视里谈关于隐私的话题,就问我什么叫"隐私".我说:"就是不能对别人讲的个人秘密."她问我:"你有没有隐私?"我说应该有吧.她又问:"我爸爸有没有?"我说也应该有吧.女儿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相似文献   

7.
阅读课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分享阅读的快乐,培养阅读习惯,指导阅读方法,结合实践我做了一些探索. 一、创新教学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对比发现,引发思考.如在上<将相和>这篇阅读课文时,我从课题找切入点,不但做到了由浅慢慢入深,还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上课伊始,我故意将课题错写成"将和相".此时一双双小手都举起来了.我装着很吃惊的样子,问道:同学们,你们怎么啦?一生说:老师我想提醒您,您把"将相和"写成了"将和相".我马上把"将相和"板书在下面一排,并对那位学生说谢谢提醒.我接着让学生比较两个课题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对比发现:两个"将"和"相"意思一样,但第一个"和"表示"与谁在一起",第二个表示"和好".他们和好了,说明以前肯定有"不和"再到现在的"和".  相似文献   

8.
海子的诗中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也有一间房子,虽然没有面朝大海,可也一样春暖花开.我这间房子叫书房,有书可读就是春暖花开.一张书桌一盏灯,一杯清茶一本书,正如《我的秘密书架》中所说:"躲进书房,把门一关,就像是刚从野地里回巢的田鼠,鬼鬼祟祟地舒服."我的教育人生就在"边读书,边实践"这六个字中慢慢铺展开来.  相似文献   

9.
学习<科学课程标准>,体会"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实践"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给学生."我们学校师生经过数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曹老师,请您参加我们今天的班会好吗?"高一(11)班班主任金连梅老师向我发出了邀请. "要我参加?啥内容?"我随声问道. "针对张征的不尊师问题,开个主题班会."噢!我恍然大悟,原来是解决张征和我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探究与发现"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是什么?从教师"教"的角度思考"该"教什么"?"怎么教"?本文作者在这些方面做了些探索与实践,也得到了同行与专家们的认同.本文以人教版选修2-3第一章中的拓展性栏目"探究与发现:'杨辉三角'中的一些秘密"一课为例,从教师"教"的角度与同行们交流一下这节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磨课过程中的所思所为.  相似文献   

12.
"少陵诗卷作图经".杜甫身历战乱,饥寒交迫,辗转飘泊,老病孤舟,毕陈于诗.文章以杜甫后期遭遇、行踪与当时社会历史为背景,重点探究杜诗的诗题自传与杜诗中自传多方面的内容.应该说就杜诗本身研究其生平、思想与作品,是一个颇有价值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3.
编稿采撷录     
"三岁贯汝、莫我肯德"一句,课本注释"德"为动词,"施恩的意思".《教参》也从此说.我认为,把"德"的词性确定为动词是正确的,但把它在句中的意义释之为"施恩"却甚欠妥当.理由是:一、它颠倒了诗中"恩"的施受关系.二、有损于"我"的主人公形象,削弱了"我"的反抗精神.正确的应是释"德"为"感激"、"感恩".这样,不仅与该诗的内容吻合,也与字典词典的释义一致.  相似文献   

14.
1964年东京奥运会,斯里兰卡万米长跑运动员拉那岗在比赛中,被其他选手超出整整3圈,他一人跑在最后,虽然极度疲劳,但仍完成整个比赛.在他一人跑最后3圈时,看台上8万观众用有节奏的掌声给他鼓励,他获得的关注和掌声比冠军还多.赛后他说:"我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第一次得了最后一名,也是我第一次受到最热烈的掌声,对我来说比得到奖章还要高兴."为表彰他重在参与、坚持到底的精神,他被授予"编外奖章".  相似文献   

15.
一、案例 这次测验小颖考了班级第一名--92分.我在课堂上表扬了她,鼓励她继续努力,争取期末可以"升层".下课后小颖凑到我的面前,好奇地问我:"老师,我现在是什么层的?"略一犹豫,我回答她:"是A层."  相似文献   

16.
案例背景: 为参加市"两课"评比,组里杨老师执教了胡适的《我的母亲》,这是一篇写人的叙事散文.胡适的作品是第一次在职高教材中出现,与鲁迅、郭沫若等名家相比,学生对胡适是很陌生的.作为语文教师,笔者也只是在读大学时才接触胡适,曾读过他的《尝试集》,但他的散文也还是第一次接触.相对于名家经典作品,网上对胡适的《我的母亲》的解读很少.杨老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进行了第一次教学.纵观整个课堂,文本《我的母亲》只是个引子,学生不需要解读文本就可叙说并抒情.听完课,笔者的感觉是"老师教了学生知道的东西,学生不知道的却没有涉及".另外,杨老师的课堂教学重点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像是一堂思想品德课,语文课缺少了"语文味".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执教者没能准确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也就是说,这篇散文该"教什么"以及"怎么教".  相似文献   

17.
马一浮的诗学有诸多新见,他提出"六艺之教莫先于诗"说,将诗视为真善美一体.他一方面认为"诗以感为体",强调"境不自生";另一方面又认为"心能描境",认为"玄者诗之本".马一浮重视儒家诗教观,认为,"诗教主仁".他将"仁"理解为"大公",并将其理解为宇宙奉体.马一浮以内圣外王解释六艺,认为六艺是可以互为其根的,前至为圣,后至为王."礼乐并摄于诗,则诗是内圣,礼乐足外王".马一浮的诗歌美学代表厂当代对中国古代诗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8.
2004年12月底,我主持的在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立项的"十五"课题"积累、审美、创新--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召开结题会.作为课题汇报的内容之一--我上了一节诗歌教学课,诗题为<哭亡女苏菲>(教材为自选,见文后附录).开会前一天,我上了第一课时:安排学生自读,并要求选择最使自己感动的诗节,以"答亲爱的父亲"为题写答诗.下面是结题会上的汇报课即第二课时--朗读并理解这首诗.  相似文献   

19.
自主性音乐活动对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将幼儿音乐智能的发展与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我于1999年开展了"教师组织的与幼儿自主性音乐活动交互组合的实践与探索".同年,该项目被立为上海市教委"绿叶计划"课题.该项研究中的分课题"自主性音乐活动对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研究"成功地探索了幼儿自主性音乐活动的特点、主要形式、教师作用以及自主性音乐活动对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黄宗羲是一位炳炳百世、熠熠万代的伟大思想家,他的诗学思想散见于平生所作的诗序、传记、碑表、墓志铭中,并与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教育等相关领域问题的论述纽结在一起,他的诗学思考视野开阔,于多层面、多角度的批评实践中提出了"史亡而后诗作"的"诗史"命题,该立论在三个维度上引发并深化着对传统"诗史"观念的探讨:1."诗之与史,相为表里者也";2."诗补史之阙";3."诗为史外传心之史".曲折的遗民人生经历使黄宗羲把诗看作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特殊存在,他用诗来作为思索社会的起点和记录心脉的总结,意图在矛盾纷繁的时代境域焦虑中突围.他的"诗史"思想谱系隐喻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浓郁的文化内涵--批判性精神、兼收并蓄的胸襟和经世致用的旨归,他以其"诗史"实践勾画出晚明的眉目,震响着清初的风雷.探究黄宗羲"诗史"的思想内涵及文化品格,必须把黄宗羲对"诗史"观念的论述纳入到中国古典诗学流变的整体历史进程中来考察,并结合黄氏所生活的明清鼎革易代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来作横向和纵向的审美观照,以期管窥其对传统诗论承传与创新的过渡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