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主体教育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讨论主体教育理念内涵的基础上,驳斥主体教育理念“过时论”、“趋同论”和“抽象论”,进而辨析教学策略的概念,探讨在主体教育实验中如何进行目标定位、注重开放并把握好开放的“度”、处理好探究与引导、选择与规范的关系。最后,就如何深化主体教育实验的问题,提出了引导学生追求价值、建构素质,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育成长、形成实验教育化、提升教育理念等见解。  相似文献   

2.
多主体教育目的指教育活动不同的参与者对于教育活动结果的主观期望和设想.它强调了教育目的的主体依赖性特别是主体的多元性和非同一性。多主体教育目的冲突对教育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存在负面影响。整合多主体教育目的必须以各主体对幸福的理解为着眼点。以“共同利益”和“互惠互利”为基点;同时,有效的整合也是各方主体博弈的结果.需要各主体参与对话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3.
“主体”这一概念大量存在于哲学和教育学论著中,两个不同领域的“主体”概念既有紧密联系,又有一定区别。本文对“主体”概念在不同语境中的内涵从三个方面作了分析。弄清教育学中的“主体”概念,对于确立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主体教育:物化与人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代名,主体性成了一个正向的价值判断。问题是,主体仅仅是作为认识者、实践者的人,客体是被认识和实践的对象;认识和实践(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是中性的,怎么能从这中性的东西中推出个“好”来呢?主体性仅仅是指人作为主体在对象性的活动中相对于客体所处的态势而表现出的功能特性,主体性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才能具体表现出来。从“相互作用”中能一定推出“好”来吗?“主体教育是弘扬人的主体性的教育”是一句模糊话语,它形成一种遮蔽:凡主体教育都是好的。这话在教育中被重复地说来说去,并不能保证人…  相似文献   

5.
教育的主体与主体性教育散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主体是近年来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践界颇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主体教育不仅已成为一种教育改革实践,而且已经成为当代一种影响广泛的教育思潮。本文提出了教育主体及其主体性的“活动生成说”、“社会生成说”和“教育生成说”、“形式主体与实质主体说”和“外在主体与内在主体说”等新观点;并在批判性反思现实教育主体性缺失的基础上,提出了主体性教育的实现方式(机制)。  相似文献   

6.
主体教育的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主体教育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兴起,人的主体地位逐步被重视,并延伸到教育领域,1981年教育理论界提出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①这一论题以来,对主体教育进行了积极的理论探索和实验研究。广州市80年代中后期研究和制定小学德育整体改革的理论和实施方案之时,就确定了对学生主体意识进行引导的策略和目标。②1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以人为本的社会思潮的兴起长期以来,我国处于一种漠视人的主体地位的状态。在教育中只是把学生当成肆意灌输和刻画的对象,无视学生的自我发展需要和潜质的发…  相似文献   

7.
超主体的教育认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性主义者强调发挥少数精英在教育认识与实践中的决定性作用。“关系教育学”试图将一种诸主体之间的情境性互动引入课堂、学校乃至整个教育生活。杜威的“民主教育学”强调通过社会化的学校生活和社区化的公共交流来促进教育知识的增长、传播和有效应用。而波普尔“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的深邃之处,则在于其看到了某种没有明确认识主体的过程在知识增长中的关键意义。然而严格地说,完全把教育认识过程看成一个无主体的自我演进过程并不符合实际,也毫无益处,因而需要一种“超主体的教育认识论”来全面整合教育主体和那种没有明确主体的知识过程在缓解教育中的知识问题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现代主体教育是在主客二元对立的框架下建立的,随着哲学主体性在现代社会步入“黄昏”,现代主体教育理论也陷入了自身的困境。反思现代主体教育,要求我们超越主体教育自身的弊端,走向马克思交往实践理论的主体间教育。  相似文献   

9.
主体教育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核心,它反映了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趋势。这一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受到了广大德育工作者的关注,并正在由理论的探讨逐步走向对实践的探索。长期以来人们在道德教育活动中习惯于“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重理论说教和行为的限制与防范,而忽视受教育者主体所具  相似文献   

10.
主体教育课堂教学的理念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时代的呼唤,是提高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校于1998年确立了主体教育思想,构建了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1999年我们将此项教改实验申报为省“十五”期间重点研究课题。经三年实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提高认识树立主体教育的教师观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实施者是教师。为此,我们组织广大教师学习理论,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主体教育的教师观。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主体人格”。其表现为“具有主体意识、开拓精神、创造才能,能意识到并主动追求和实现个人在教育过程、自我发展中以及对未来社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高等学校教师特别青年教师要注意教育理念的思考和研究。是否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是衡量合格高校教师的标准。本文提出“以人为本,实施主体教育”的教育理念,探讨了其理论基础、内涵和教学实际中如何贯彻等问题。结论表明,以此指导教学行为,达到了教学目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回顾了“主体性诉求”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与现代化发展的关联;剖析了主体性的概念演进以及主体性哲学思想对教育改革的影响及其限度;分析了主体教育的理论嬗变,展示了主体教育的实验成果与经验。基于对主体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的反思,提出了在新时代教育现代化新征程中,主体教育的应然使命及发展路向。指出要以全面深入地认识主体性为前提,通过课程教学的主动变革与创新来增进教育过程的主体性,通过“多主体参与、多中心治理”来增强教育系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3.
杨萍 《天中学刊》2003,18(3):101-103
教育在产生正面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教育主体的“缺席”使教育常常偏离教育的本质。教师主体因习惯和依赖在制度中遁形,学生主体因惧怕和崇拜自动放弃。教育主体“缺席”会直接导致学生儿童期缺失、创造本质丧失以及稳育失效。  相似文献   

14.
主体间性对主体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子式个人主体理念导致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为了使人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对立分离状态中结合起来,西方哲学提出了“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的范畴。倡导主体间性对现实主体教育的价值取向、实践观、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以及教师教学研究和课堂教学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因此,主体教育应把主体间性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5.
三年来,学区所辖小学都以“培养人的主体精神和发展人的主体能力”为基本办学思想。积极探索主体教育德育模式,努力促使德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大大提高了德育工作水平,初步构建了具有小学特色的主体教育德育工作模式。归纳起来,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层面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6.
教育与人的主体性发展——新主体教育论纲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现代教育归根结底是建立在二元论主体哲学和技术理性的基础之上的 ,这种教育造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完整的自我的三重支离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必然性。要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和技术理性的樊篱 ,需要运用整体有机论的视野重新建构人的主体价值 ,把主体性理解为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内在统一 ,由此确立起哲学和人类生活中的“新主体性原则”。指向于“新主体”的生成、内化了“新主体性原则”的教育即是“新主体教育” ,追求“新主体教育”是建构教育中之时代精神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7.
“主体”教育的变革与“对话”教育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教育、个性教育以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都属于“主体”的教育体系,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产物。其实,教师和学生并不必然地构成主客体关系。“对话”教育把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看作是互为影响的辩证的发展过程,奉行的是教师与学生平等的教育思想,是既尊重教师又尊重学生的教育,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8.
第二届主体教育理论专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中国教育学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和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联合主办,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承办的“第二届主体教育理论专题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月14日至17日在河南大学举行。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中国基础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主体教育理论研究的反思与构建。来自全国10余所大学的研究人员、特邀专家以及4所中小学的代表共40多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代表围绕着主体教育理论研究的时代反思、中国教育现代化与主体教育理论研究、主体教育理论的建构以及主体教育研究方法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19.
曾华 《文教资料》2008,(2):160-162
教育主体与主体教育作为一对关系体,对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大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的教育主体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的共同发展,而另一方面,主体教育变得日益突出,它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的改革与发展,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指明了方向.本文从回顾大学发展的历史中,阐述了大学教育主体与主体教育的各自特点及相互关系,以期为大学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程以泰 《天津教育》2001,(11):14-16
我校自1998年开始进行“主体教育”实验研究,经过三年教改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受到市教委、区教委领导和有关专家的充分肯定,他们认为,九十五中的教改实践是“创新的素质教育”的探索。一、为什么选择“主体教育”作为我校教改的课题江泽民总书记说:“让我们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复兴,也意味着主体社会的建立。所谓主体社会,是指以主体的人构成的社会,每个人都成为实践和生活的主体,成为社会的主人。可见,弘扬人的主体性,是21世纪时代的呼唤。我们认为,人的主体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