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阅读古诗文,尽管掌握了大量的词汇,但仍然会遇到某个词义难以确定,手头又无资料可查,影响了对文句的理解和欣赏。如果你一旦学会了随文释义推断法,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一、词性定义法。准确判断一个词的词性对缩小词义范围进而准确判定词义是很重要的。因为一个词的意思是要受其词性制约的。如:欲穷其林。“穷”一般认为是形容词,作“贫穷、穷尽”讲,此句中作动词,义为“走到尽头”则文意贯通。二、搭配定义法。一个词可能有多个义项,但在句中的义项是固定的,而这独一无二的义项,必须也必然与句子成分搭配得当,因而推断一个词的词义,也可以从…  相似文献   

2.
不管是在初中还是高中教学时 ,偶尔涉及到要求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词性 ,找出句子的主干再理解句意。这时 ,学生很容易找出表行动的动词 (一般是句子的谓语 ) ,对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和表心理状态的形容词 ,多混为一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这一类的词的词性难以明确呢 ?原来 ,它们有许多共同点 :①这一类的词都与“心理”有关。②这类词都具有形容词的一般特点 :受否定副词“不”和程度副词“很”“非常”“十分”等的限制。如 :不关心、很关心、十分关心、很痛苦、非常痛苦、很难受、十分难受。正因为它们有这些共同点 ,所以难以判定是动词还是形…  相似文献   

3.
一、把握词性,辨别用法。即根据某一虚词在不同词性下的用法差异来掌握虚词用法的方法。“以”与“因”两个虚词均主要有介词和连词两种用法。如何在句中区别呢?我的方法是:后跟代词或名词(包括名词性短语),是介词;后跟动词或句子,是连词。例如:  相似文献   

4.
所谓同字异性,指具有同一字形的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显示出不同的词性。如“地”在“刻苦地学习”中是副词;而在“心地、外地人”中显名词词性。还如“荷”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表示“莲藕”的意思,易见其在此是名词;但在“荷枪实弹”中,“荷”作“背着,扛着”讲,是动词。在没理解这类词的具体意义前,如何判断其具体的词性呢?这里专对动、名同形字作一些探讨。通常的方法是看该字后面是否能跟宾语,可跟的就显其动词词性。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句,这里“荷”后跟一名词“锄”作宾语,易见其在此作动词;或看其前是否能添加形容词或数量词,若可添加的是名词。如“荷花”可写成“粉红的荷花”或“一枝荷花”,可见“荷”在此是名词。  相似文献   

5.
根据《朗曼现代英语词典》(Longman Modern English Dictionary),所谓歧义句是指a sentence“having more than one meaning or interpretation”那么英语中为什么会出现一句多义的现象呢?英语中的歧义句又有那些特征呢?本文拟就此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词性不同而引起的歧义。 英语中有三种构词法:复合(Compounding)、变换(Conversion)和派生(derivation)。所谓“变换”是指词性变换,即一个词有一种以上的词性。正因为一个词具有不同的词性,所以在句中可引起歧义。例如:  相似文献   

6.
新的教学大纲,对文言虚词的要求虽然降低了,但有些句子中的词也有明确的必要,在教学中,教者能言之成理,学者能明其究竟。笔者认为,《孟子·得道者多助》中“多助之至”的“之”在教学中就存在偏颇。 诸多参考资料、练习册,对该句中的“之”解释为“到”,有些材料未注明词性,有些材料干脆解释成动词,笔者认为本句中的“之”解释成动词甚为不妥。 就“之”字而言,在文言文中的语法意义。大致可分为三种词性,即:代词、助词、动词,其他两种不必赘述,就动词的用法,举儿例稍作分析。例:  相似文献   

7.
汉语的“用”字是一个常见的“中介”动词(Vm),也是个有灵动词。但是并非凡是“用字句”都出现“用”字,因为“用”字在汉语句子中是时隐时现的。文章首先对“用”字在句中的隐现问题作了详细的讨论。然后又指出,由于汉语“用”字有复杂的语义内涵,所以不同句中“用”字的翻译方法也不同。  相似文献   

8.
“形式动词”不过是带动词性宾语的动词的一个分支,因为它排斥动宾型宾语;另一分支则是可带动宾(或动补)型宾语的动词,两分支可合称为“后续动词性宾语动词”。把这类动词的宾语解释成动名词,是囿于宾语必须是名词性词语的片面认识。朱德熙称之为“主谓短语”,古汉语中亦有以“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主谓短语。后续动词性宾语动词尤其是后一分支存在较为普遍。把这类动词从及物动词中分离出来进行研究,可以从新的角度分析语法现象,解决语法问题  相似文献   

9.
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多是两两比较,考查异同。解题时可根据语境、语法结构作出分析判断,这样既准确又稳当。下面以“且”字为例,作简单分析。“且”字的意义和用法主要有两大类:(一)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二)用作连词。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况且”;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并且”;表示先让步,后推一层,相当于“尚且”。区分这两类主要是看“且”在句中的语法位置,即从它后面所跟的词的词性来确定它所表示的语法关系。一般说来“且”字后面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则“且”为副词;否则,它…  相似文献   

10.
普通话“把”字作为动词、介词以及量词的用法在安庆方言中均有体现,此外,安庆方言中“把”字的用法还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在动词词性上,它所表示的动词义更加丰富,可以替代多个动词;在介词词性上,它除了介引一般宾语外,还具有介引双宾语中直接宾语的功能;在量词词性上,它可以表示动量词“遍”、“次”等,及与数词“一”组成“一把”表示副词“一起”义。  相似文献   

11.
“经过”与“通过”是一对同义词,都含有“由此端到达彼端”的意思。从词性上说,这两个词都是动词,在句中作谓语或定语。例如:作谓语:①从北京坐火车到广州要经过武汉。②我红军部队迅速通过了腊子口。  相似文献   

12.
“一定、必须、继续”的词性一直受到关注,但各家在判断这几个词的词类性质时标准不太统一.本文旨在从谓宾动词句法特性的角度出发,尝试性地提出一个区分副词和谓宾动词的辅助性方法.本文结论是:“一定”兼副词和助动词,“必须”是助动词,“继续”兼副词和谓宾动词.  相似文献   

13.
一、读音相同,词性相同。例如:1.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团结起来:2.毕业考试的时间渐渐迫近。这两句中的“迫”字都读pò音,都是动词。“压迫”中的“迫”是强烈压制、硬逼的意思;“迫近”中的“迫”则有接近之意。 二、读音相同,词性不同。例如:1.公园里各种各样的鲜花简直把我的眼睛看花了。这句中的  相似文献   

14.
之所以要谈谈“作”与“做”这两个字(词),是因为将二者混用的情况很多。“作”的词性分类属于“不及物动词”和“系动词”;“做”的词性分类属于“及物动词”,这就是二者在词性上的区别。先看“作”的词性特征:“作为教师”、“装模作样”之“作”是它的系动词功能的表现,相当于“是”,其短语结构为,“系动词 表语”。这里“作样”之“样”表状态,而不是“作”的宾语。在这种结构中“作”也即“为”的意思。我  相似文献   

15.
英语是一门多词性的语言,词性转化千变万化,丰富多彩。随着语言的发展,名词间的相互转化使英语更简明,更生动,且带幽默感。如tiptoe一词在She tiptoed down the stairs一句中作动词用时就使人很容易地联想到“她”蹑手蹑脚地走下楼梯的情景。本文就名词活用作动词的种类加以分析,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一、表示动植物的名词活用作动词’1.He wolfed down his lunch.他狼吞虎咽地吃了午饭。2.Helen didn't chicken out.海伦没有因为胆怯而退却。  相似文献   

16.
“为”字是文言文中的常见字。它的用法灵活,字义甚多。部编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中的“为”字,或作动词,或作判断词,或作介词,或作助词,或作名词,释义多达三十余种。正确地判断“为”字的词性,准确地解释其词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意。现将教材中“为”字的用法按其词性分为五大类。依其不同含义,举例整理于后, (一) 动词: 1、“做”、“担任”: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冯婉贞》) ②西门豹为邺令。(《西门豹治邺》  相似文献   

17.
说“行”     
“行”字的意义很多,本文所说的“行”的基本义是“能干”和“可以”。这两个意义的“行”的词性如何,是一个词还是两个词,目前说法不一,且未见明确的论述。本文试图从语法和语义特征的区别上论证一个是形容词,一个是动词,文中分别称之为A行和V行。本文还将A行V行跟词性相同的“可以”作些比较。  相似文献   

18.
在古代汉语中,“之”字是个用法较多的词,词性也众说不一,本文就“之”字的虚词词性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之”的甲骨文“(?)”,上部是一只脚趾朝上的脚,下部一条横线表示这个地方,所以“之 字的本义是“往”的意思.本身是个动词.由于“往”什么地方去,总是先有个出发地,而这个出发地则为“这、此”,所以“之”也作代词“这、此”解释.至于“之”字做为虚词用,那是因为假借字的问题,与其本义毫无联系.关于“之”字的虚词词性大约有三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欢乐便利店     
双人床老师:“广”字下面一个“木”,是什么字?学生:是“床”字。老师:对。那“广”字下面两个“木”呢?学生:是双人床。老师:……爆笑指数:★★(郑君)“猪”是动词语文课上,老师举例说明词性:“门、窗、桌椅属名词,走、跑、跳属动词。”随即提问一个学生:“猪属什么词?”“动词。”“为什么?”老师惊讶地问。“因为猪既会走,又会跑。”爆笑指数:★★★★(王同翠)考场种种(一)某天,我梦见自己在考试,而且卷子上的大多数题都不会做,急出一身汗。就在这时,忽然醒了,长出一口气……却猛然发现自己真的在考试,大半张试卷还没做,于是又惊出一身汗…  相似文献   

20.
古代汉语的词性活用是比较复杂的,判断一个词是否活用,主要依据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地位和上下文意思。就初中第一册的文言文而言,我们认为主要应该掌握名词用作动词的现象,兹从语法结构方面分类举例说明如下: 1、两个名词连用,从上下文意看,如果按并列、修饰、动补、主谓等四种关系讲不通,那么前边的名词就用作动词,后边的名词则充当其宾语。例如:“即书诗四句”(《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