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亲亲相隐"乃是人性的一种表现,为了"避害""生存"而"亲亲相隐"易得人们的理解与宽容;为了"趋利""发达"而"亲亲相赞"恐怕就未必如此了,反倒是易得人们的不解与厌恶。某些人热衷于评赞乃父;乃父收自己的儿子为研究生,或推荐自己的儿子考研究生,进而举荐自己的儿子为领导者,都可谓"亲亲相赞"的生动样态,均属于刘知几《史通》中颇讥刺的"矜其乡贤,美其帮族"之典范。作家亲属提供作家的相关资料乃至作品的收集,其目的在于给研究者和读者提供方便,是可以的;但其对作家亲属的评赞却是自爱自重者所不屑为之。因为会误导研究者,使研究走弯路乃至歧路,所以是缺乏学术价值的,其为学术研究和道德建设提供的主要是负能量。  相似文献   

2.
孙继文 《职业圈》2008,(14):55-56
文章从“亲亲相隐”原则的历史发展入手,论证了在现有条件下该原则的价值所在,并以其价值为基石,对“亲亲相隐”原则对我国现行刑法可能的影响做出了若干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崔爱梅 《职业圈》2007,(4S):203-205
《论语》一书距今年代久远,读起来难度极大,文章主要选取《论语》中的典型例句,阐释了“之”做代词、助词、动词的不同用法及特点。  相似文献   

4.
单少杰 《文化学刊》2008,(2):162-162
孔子整个学说的核心概念就是"仁",而"仁"的根本点就在于"孝"和"悌"(《论语》第一篇第二章),即孝顺父母和敬爱兄弟,属家庭伦理范畴;而"孝"和"悌"又可衍生出其他伦理范畴,如可衍生出"忠"和"义"来,即敬忠上司和行义友人,  相似文献   

5.
顾玉萍 《文化学刊》2015,(3):201-203
由于从主观上论证自身理论和从客观上含义不同,对"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解释不计其数,都有一定合理性和文字上的依据。本文借助前人的解释,将这句话理解为孔子"利"讲得少,赞许"命"与"仁",但不是反对"利",是要多讲"命"与"仁"。重点结合孔子的思想、生平及《论语》中"命"与"仁"的关系,对此解释进行深入论证。  相似文献   

6.
《论语》"侍坐"章所载曾点之志,传统的解读是曾点希冀于暮春时节去浴水郊游,并因其对时势之独到认识而为孔子所赞赏。自东汉以来,该说因其不宜浴水之时令而备受质疑,学者进而提出修禊祓除说和雩祭求雨说。当代学者多认同春末郊游说,但对于诸般质疑却未能作出有效之回应。事实上,历代学者均忽视了古今气候之差异,故而以今况古,失其正宗。春秋战国时期处于仰韶文化后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温暖期,当时山东地带属于亚热带气候,于春夏之交浴水郊游自不成问题。而"服"应训为"事","春服"意为春天的诸般事务。该句完整译为:春末时节,春天的事务都已经完成了,我愿带着五六个成人、七八个小孩,来到沂水上洗澡,再去舞雩台下吹风纳凉,然后唱着歌回家。曾点洒落疏狂之心志,引发了孔子的伤时之叹。  相似文献   

7.
"仁"是《论语》体现的儒家核心思想,孔子将"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道德要求和道德境界,并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在《论语》的表述中,"仁"的层次和内涵极为丰富,其中建立在亲亲关系之上的"孝悌"是"仁"的基础,而"忠恕"则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孔子"仁"的思想体系经历时代变迁,对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仍产生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论语》“五十以学易”章新证廖名春《论语·述而》记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此章后人训解多歧,近代以来,疑古风炽,争论更趋激烈。“五十以学易”章的争论有二:一是所谓“鲁读”问题,二是对于章旨的理解。所谓“鲁读”问题,根于唐人唐...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亲亲相隐"原则的历史发展入手,论证了在现有条件下该原则的价值所在,并以其价值为基石,对"亲亲相隐"原则对我国现行刑法可能的影响做出了若干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论语》“五十以学易”当为“卒以学易”说——读《论语集注》、《洙泗考信录》后武树臣《论语·述而》:“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长期以来,学...  相似文献   

11.
《对外大传播》2010,(2):61-61
台湾《联合报》2009年12月29日刊文《空白的20年(论语)成日本救世圣经》说,长期不景气让日本社会充满失望与闭塞气息,中国的《论语》竞成了救世的圣经。在严峻环境下,重新拾起古典书籍,想要从中寻找生存与教育方法的日本人日渐增加,来自中国的《论语》让日本人找到了避风港。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尝试在《论语》和《孟子》的文本范围内对"敬"字的意涵进行梳理和理解,通过"敬"与"礼"、"恭"、"尊"之间的关系来进一步阐明"敬"的丰富意涵。"礼"是"敬"的外在显现,和孔子相比,孟子更强调"存心之礼",即道德主体对"敬"的内在意向落实。"敬"的内在含义比"恭"更深远,孟子将"恭"和"敬"内化为一体,提出了内外一致的要求。对"敬"与"礼""恭""尊"的细节差异分析,展示出儒家的真正内在心灵要求与实践功夫。  相似文献   

14.
《论语》中论述"物"的内容不多,从划分标准来说,孔子的物我二分凭借的是最基础的物质存在。孔子在著作中所提及的"物"的范围较小,倾向于指代除人以外的生物,因而《朱子集注》注解,"物,谓禽兽草木"。孔子对草木的态度主要停留在主观层面,表达出他的人生感悟和心得体会,而对禽兽的态度,则更多地展现在社会层面,体现出他独特的教育观和社会观。  相似文献   

15.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论语》中核心术语的阐释与翻译的规范化,一直是译界颇有争议的话题。本文以"义"为例,从专业性、单义性和理据性三个方面,结合目前《论语》代表性译本中"义"的翻译实例,具体探讨如何在翻译中兼顾"义"的术语属性,以实现术语翻译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6.
在论语学史上,对于《里仁》篇"事君数"章章旨的理解分歧众多。这些分歧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其中所包含的"数"字之解释。有关此字的不同解释,直接影响到对整章章旨的说明。结合古籍中"数"字的有关具体情况,以及孔子的思想特点,当是界定"事君数"章所含"数"字之含义乃至整章章旨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17.
1996年,87岁的张允和和张兆和姐妹决定恢复他们家早已停刊的私家刊物——《水》,于是便有了这本由滴水集成的《浪花集》。《水》本是一本家庭刊物,创办于上个世纪30年代,是由张家姊妹兄弟们自撰、自编、自印、自发的,记述了张家七代人一百多年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君子人格是儒家学派的理想人格,代表了儒家对于人生实践的价值取向,《论语·为政》提出了“君子不器”的重要论断,朱熹理解为君子人格不能如器具一样,只是具有一种特定功用,此说颇有影响。而在《论语·子路》中又有“君子……使人也,器之”的讲法,这种“器之”与“不器”之间的矛盾难免使人们理解儒家人生价值取向和个人人生道路选择时造成困扰。该文通过解读文本,分析儒家对于人生与做事的基本态度,重新理解器与不器的关系。在儒家眼中,有健全人格的人应该是道德的、开放的、处在丰富的关联中的,因此人完整的、现实的生命有别于器,而在面对具体事务时要尽己所能,恕人不能,也不可忽视对人器性方面的把握。  相似文献   

19.
《论语》重出现象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中有数章重出的现象,一直无人仔细考证分析。本文对这一现象进行条分缕析,将重出现象分为两类,一类为真正重出,一类为准重出。对于前者进行考证辨析,指出这些重出是内容编辑之需要,是编辑者有意为之而非疏忽。  相似文献   

20.
魏林 《文化学刊》2009,(4):144-147
《论语》论及的政治思想中所包含的为政之德对于今天的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具有显著的借鉴意义。仁德秉信、忠职勤政、尊礼持俭、守拙多艺作为其论及的为政之德,可作为对今日公务员职业道德的要求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