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问题的提出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以"斐波那契数列"为背景的试题开始崭露头角,且屡有新意.《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人教A版)第32页的"阅读与思考"栏目对斐波那契数列的简单知识亦作了介绍,第31页的例题3也渗透了斐波那契数  相似文献   

2.
为了纪念“兔子问题”的创始人里昂纳多·斐波那契,人们把数列1,1,2,3,5,8,…叫做斐波那契数列.斐波那契数列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从第三项起,每一项都是前两项的和.本文我们研究具有这一特征的数列,称之为广义斐波那契数列,主要结果就是给出广义斐波那契数列的通项公式.本文用|a_n|表示第,n 项为a_n 的数列,或用小写希腊字母表示数列.  相似文献   

3.
1981年高校招生数学成绩不是以满分100计入总分,而是把附加题20分也计算在内,以满分120分计入总分。这个小小的变动,反映出对数学学科的重视,也反映出对数学教学的要求。今年的附加题是一道几何与代数相结合的题目,但几何内容只是用来给出a与b的数量关系,从本质上说,它是一道代数题,更确切地说,它是一道关于斐波那契数列的题目,它所要求证明的等式 u_(n+2)=u_(n+1)+u_n ①就是斐波那契数列的循环方程。斐波那契数列是一类更广泛的数列——循环数列的特例。斐波那契数列源于斐波那契兔子问题:  相似文献   

4.
“斐波那契数列”的发明者,是意大利数学家列昂纳多·斐波那契(Leonardo Fibonacci)。斐波那契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人,特别擅长数学研究。他发现当时阿拉伯数学要比欧洲大陆发达,便积极地提倡学习它们。公元1202年,他写了《算盘书》一书。这是一部由阿拉伯文和希腊文的材料编译成拉丁文的数学著作,当时被认为是一部伟大的数学著作,在以后的两个多世纪中一直被奉为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5.
在人教A版《数学5》必修P32的阅读材料中介绍了“斐波那契数列”.这个闻名的数列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经常出现,有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斐波那契数列在各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本文简单介绍了斐波那契数列的由来,斐波那契数列的简单应用及自然界中的斐波那契数.  相似文献   

7.
数学竞赛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数学研究的缩影与雏形.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以及数学研究中的某些热点必然要渗透于其中.斐波那契数列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本文将介绍一些以斐波那契数列问题为背景的国外数学竞赛题.  相似文献   

8.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认识了斐波那契(Fibonacci)数列,但又存在种种疑惑.为释疑解惑,也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笔者根据由浅入深的原则,采用师生共同探究的方法,设计了一堂课,即由一阶递推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探究二阶递推数列通项公式,同时得到了斐波那契数列通项公式.学生也从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9.
13世纪初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在《算盘书》中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数列,人们称之为斐波那契数列.斐波那契数列源于兔子的繁殖问题:兔子出生后2个月就能每月生小兔,若每月不多不少恰好生一对(一雌一雄),假如养了初生的小兔子一对,试问一年后共有多少对兔子?依此类推,该问题产生的数列为:1,1,2,3,5,8,13,21……这个数列有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前面  相似文献   

10.
夏磊 《考试周刊》2011,(65):67-68
斐坡纳契数列在现代物理、准晶体结构、化学等领域都有直接的应用.这个数列既是数学美的完美体现.又与许多数学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多看上去似乎彼此独立的数学概念,通过斐波那契数列,人们发现了其中的数学联系.从而进一步激发了人们探索数学的兴趣.对数学的认知更加系统化..  相似文献   

11.
“斐波那契数列”是苏教版《数学(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的阅读材料,作为知识性拓展栏目,意在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实施教学,通过设计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逐步探究斐波那契数列通项公式,讨论其单调性、前n项和等性质;引领学生深度学习,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2.
罗增儒教授<数学解题学引论>附录问题4:称数列{an}:a1=a2=1且an 2=an 1 an中的项为斐波那契数;又称以斐波那契数为边长且面积也为整数的三角形为斐波那契三角形.问是否存在斐波那契三角形?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一个有关函数值求解的数学问题进行研究,采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了两个定义在正整数集上的函数u(x),v(x),其函数值与正整数的对应规律中隐含着斐波那契数列的特征,并对题中条件v(x)=u[u(x)]+1进行了推广,揭示出两种不同条件下的函数对应规律,这些规律是斐波那契数列的延伸与变形.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直接给出递推数列的概念,显得较为突兀,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对数学史的简单回顾和梳理,发现可以从趣味性很强、递推公式和通项公式的关系容易发现的汉诺塔游戏入手来引入课题,使教学更有趣味性、可学性和新颖性。教学过程中,还融入了斐波那契其人其书、斐波那契数列与螺线、斐波那契兔子问题和棋盘问题等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素材,有效实现了寓教于乐、寓理于"做"、寓数于"形"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黄金分割与斐波那契数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迭代法和特征方程求数列通项公式等方法对黄金分割和斐波那契数列进行分析和比较,引出这两个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解决正整数范围离散变量的黄金分割问题。  相似文献   

16.
给出斐波那契多项式的k解析表达式,证明其系数表构成斜杨辉三角形。采用数学归纳法直接证明斐波那契数列的k步中项公式。  相似文献   

17.
斐波那契数列与更广的循环数列也是常见的数列,曾经有书刊介绍过。近来我们发现有些同志对斐波那契数列有误解,有必要再简单介绍一下,同时对中学生提供一点资料。 (一) 斐波那契(Fibonacci),有人译作菲波纳奇,他是意大利数学家。十三世纪初,他著了一本《算盘书》(Liber abacci),这是一部内容极为丰富的著作,几乎包含了当时算术及代数知识的全部,并且对于后几个世纪西欧的数学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该书中有这样的问题:某人把一对免子放在某处,  相似文献   

18.
斐波那契(Fibonacci)是中世纪意大利数学家,他曾提出一个有趣的“兔子繁殖”问题,用数列表示,即数列{an}:a1=1,a2=1,a3=2,a4=3,a5=5,a6=8,….这就是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数列中的每一项称为斐波那契数.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充分发挥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挖掘勾股数与斐波那契数列之间的密切关联,设计了一节以勾股数的生成公式为主题的教学课例,展示了学生多角度处理同一数学问题的直观体验.  相似文献   

20.
十三世纪初,意大利一位绰号斐波那契的数学家提出一个有趣的生小兔问题,即为斐波那契数列,记作{un}:1,1,2,3,5,6,13,21,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