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强不息不仅是公民道德的一项基本规范 ,而且是始终地贯穿和渗透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一项基本精神。文章从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 ,新时期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作出了介绍 ,并进一步阐明了新时期如何坚持弘扬和培育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既是中华民族的真精神,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无数中华儿女深刻体认这种精神并自觉加以践履。研究将着重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挖掘这种精神的重要意义,激励广大青年继续弘扬这种伟大精神,注重内外兼修,为振兴伟大的祖国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3.
《浮士德》是歌德倾毕生心血所完成的史诗性的巨著。它取材于16世纪德国有关江湖术士约翰·乔治·浮士德的民间传说。歌德上大学时,就萌生了创作《浮士德》的想法,历经辗转,直到1831年,即歌德逝世的前一年,终告完成。  相似文献   

4.
“自强不息”精神是孔子留给后代的珍贵精神瑰宝。它体现在律己求仁方面坚持发扬英勇奋进 ,顽强拼搏的精神 ,渗透到孔子思想和事业的各个方面 ,并可以从孔子对宇宙人生的认识上找到它产生的深厚基础 ,实质上是那个时代精神的光辉体现。而大儒孟荀在继承和发展孔子自强不息精神方面又作了可贵的贡献。这种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 ,至今仍应结合新时代的要求加以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5.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我们认为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文化源头是中国上古神话,许多上古神话,无论是关于个人的,还是集体神话,都渗透着自强不息精神,这种精神在神话意象和历史中固定下来,通过文化积淀成为一条强大的精神纽带,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重视发掘自强不息精神的现代价值,对于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克服一味崇洋媚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浮士德》是歌德倾毕生心血所完成的史诗性的巨著。它取材于16世纪德国有关江湖术士约翰·乔治·浮士德的民间传说。歌德上大学时,就萌生了创作《浮士德》的想法,历经辗转,直到1831年,即歌德逝世的前一年,终告完成。《浮士德》的创作历时六十年之久,其间,世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歌德自己的思想也在不断地变化。这一切,都反映在这部跨时代的巨著之中。对于时代和歌德本人来说,这都是一部具有总结意义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自强不息”“厚德栽物”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在众多方面的体现,说明“自强不息”“厚德栽物”是民族精神的基本精神,在中华民族精神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所具有并崇尚的精神.文章通过回顾东北农业大学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凝练出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东农精神."东农精神"有一个核心,即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突出两条主线,即东农人对老解放区优良传统的继承和东农精神的代代传承;它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勇开先河、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逆境不馁、守之弥坚的顽强意志,求真务实、坚忍不拔的科学态度,勤耕不辍、甘于奉献的无私品格".文章在凝练"东农精神"的同时,尽力体现精神对育人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9.
要正确地、充分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有科学的态度、踏实的精神,尊重客观规律,重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并且要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才能不断实现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始终保持生存与发展态势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守护神.自强不息、团结和谐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部分,是中华民族主导价值观的实践体现.自强不息、团结和谐的民族精神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都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复兴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此文从文化学视角对不同历史时期武术的精神内涵、演进历程以及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后指出,现代武术的发展应立足当前中国社会的实际,在体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培养和挖掘"创造"与"和谐"精神。  相似文献   

12.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贯穿古今的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学好历史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是当代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怎样学好历史呢?  相似文献   

13.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化的基本特征,表述的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传递了一种“天人合德”的精神,天不仅是自然秩序的代表,也是人间的秩序与价值的根源,人的“仁德”源于天的“生德”,所以天人能够合一,合的基础是德,合一的标志是在对天的体认中,觉解人的精神生命,而仁就是人的精神生命的最高境界,所以通过对人的“仁性”的把握,就可以体认这一超越的价值源头,臻于天人合一之境,在中国哲学中,仁对的把握,离不开对人的心灵心性的探讨,而传统的心性之学所传达的基本精神就是天与人,宇宙与人生,心性与天道的相互贯通。“天人合德”的精神气质决定了中国哲学必然走向一条内探求心性之路。  相似文献   

14.
刘倩萍 《现代教学》2013,(7):128-128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融道德品质教育与社会基础教育于一体,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基础课程。我依据《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引导学生勇敢面对真实的牛活,丰富人生经历,获得感悟体验,从而树立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15.
乡情、侨情、校史是宝贵的、独特的德育资源,通过学习,可激发学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及报国情怀.弘扬新会华侨华人"爱国爱乡、自强不息"的精神,对于激励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文化源于人类对严酷生存环境的挑战的回应,文化是人类面临生存威胁和压迫所采取的策略和手段,文化生成和演进的过程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的过程。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哲学问题,即如何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主张天人合一、天人协调,反对天人关系割裂。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最根本的观念,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7.
自强不息不仅是公民道德的一项基本规范,而且是始终地贯穿和渗透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一项基本精神。章从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新时期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作出了介绍,并进一步阐明了新时期如何坚持弘扬和培育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钱穆先生的著作可以分为思想、历史和文化三大部类。其中文化类著作凡十余本,皆出于他对中国文化生死存亡的忧心与关切。钱穆先生研究中国文化的初衷,乃在于了解中西文化孰得孰失,孰优孰劣,找出今日中国自救之道。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精神乃在于"天人合一"的观念,并指出中国文化对于未来世界的贡献亦在于此。  相似文献   

19.
自强不息     
班会背景: 现在很多的中学生,在网游、“韩流”“超级女声”“快乐男声”中渐渐迷失方向。他们有自我、自尊,唯独缺了自立、自强;有索取、要求,恰恰少了奉献、回报,躲在舒适的环境里,父母的臂弯中悠然度日。然而,生活原本艰辛而多磨难,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画的发展,是在儒、道、佛三家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崇尚“天人合一”。历史上,中国画家尤其是山水画家一向注重深入生活捕捉美,亲身体悟自然,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因而,我们需要很好的继承和弘扬这种精神,以发展和推动我们的美术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