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虽无定法,但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方法中终有一个最适合某篇课文、某堂课的教学。我们要努力寻找最适合的教学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能否选择出最适合的方法,取决于教者对学情的准确把握,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对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笔者拟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浅见。  相似文献   

2.
在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需要继承传统解读观点,同时也还应当以更加微观的视角,去选择教材中的一些描写进行解读,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传统的认识更加深刻,另一方面也可以基于文本本身来获得一些新的理解。本文从“读书”的角度切入,探究其中的描写之趣、描写之实与描写之意。  相似文献   

3.
王斌  庞丽 《教师博览》2005,(12):44-4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是初中语教材的传统篇目。中的“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上私塾读书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梁君 《广东教育》2011,(7):112-112
我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向学生介绍鲁迅,展示了中年鲁迅的相片,让学生就先生的照片来猜一猜先生的为人。学生一看照片,马上就不假思索地回答:“先生是一个严肃认真、不苟言笑的人。”我立即肯定了学生的说法,但同时又指出: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教材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练习第三题的答案明确解释了“连最末一次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是我的乐园。”中的“似乎”和“确凿”:“二词表面看来是矛盾的,但实际上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6.
一堂新课开始了,内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生的表现令我大吃一惊,很多学生对问题的把握简直是直切要害,语言的运用可谓是精准。我心中暗自窃喜。 自己有一种沐浴春风的感觉。然而接下来的表现却在我明朗愉悦的心境中投下了一丝阴影。  相似文献   

7.
徐德湖 《现代语文》2006,(2):125-125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回忆初见三味书屋书房时写道:“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三味书屋”匾下缘何画鹿呢?  相似文献   

8.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少时求学的地方,从他以后的作品中多次提及“三味书屋”,足可见鲁迅先生对于“三味书屋”的怀念,足可见鲁迅先生受“三味书屋”影响之深。我读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觉得“三味书屋”的陈设布置很有人文的熏陶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时,一个学生向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和木莲们!’这里为什么不直接用‘再见’、‘别了’,而偏要用一个德词汇‘Ade’呢?”我当时是这样回答的:  相似文献   

10.
老师讲授排比的修辞手法,常常先举课中出现的例子:“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相似文献   

11.
丁桂江 《学语文》2007,(3):18-18
我从教35年,不知多少次教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那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精彩的描写,我和学生不知赏析和陶醉过多少次。2006年  相似文献   

12.
在现行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分精读课、略读课和选读课三大块。精读课文在安排上是为略读课服务的,精读课的教学效果也直接影响到略读课的效果。精读要认真仔细地研读,甚至需要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精读不但是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方法,更是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最常用的有效途径。略读只要求粗知文章的大意,不要求字斟句酌。教材后面还安排了《名著导读》并且介绍了阅读名著的自读方法,以及《写好硬笔行楷字》等附录。这些知识的安排是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  相似文献   

13.
鲁愚  刘祥魁 《现代语文》2002,(10):21-22
鲁讯先生于1926年9月所写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回忆自己幼年初进三味书屋的经过时说:“从一扇黑漆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是一幅画,面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对该书塾张梓的这幅画,迄今通行的认识是:以“鹿”谐  相似文献   

1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是不太好教的。既要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百草园的乐趣;又要让他们了解作者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并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少教师在上这篇课文时都会精心设计好问题,然后让学生围绕老师设计的问题展开分析讨论。这样的课的确能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但我总觉得,这样的教学很难使学生接近真实的阅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16.
17.
李凤 《师道》2005,(5):33-3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处于正在进行时,不速之客——蜘蛛“下挂”于教室左前方。蜘蛛的下凡,吸引了不少同学的眼球。我灵机一动,宣布:大话蜘蛛!只要是跟蜘蛛这种“昆虫”有关的话题,都可以谈。  相似文献   

18.
运用以图挈文法开展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互证性等优点.文章以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指出运用以图挈文法开展语文教学应至少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明确插图与课文内容的关系;二是要明确插图的主要教学功能;三是要明确插图对学生学习课文的激趣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板书是预先设计好的,一般都很完整,甚至很优美:有巧妙的结构,有凝练的文字,有分层出现的严格的时间安排和步骤.优秀的板书甚至会成为课堂教学的纪念碑.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以设计这种板书为教学之乐.  相似文献   

20.
站在鲁迅故居的百草园,我捕捉不到任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述的快乐,我感到茫然,仿佛所处的并不是百草园,百草园尚在另一个为我所不知的地方。似乎总是—风景在别处。导游说。“这里只有两个地方是原来的,浞墙根和石井栏。”就因为是原来的,泥墙根已经被砖墙护起来了,成了墙中墙。事实上,它矮得根本不像一堵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