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教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识字4>时,要学12个成语.对农村孩子来说,对成语只是初步的接触,还谈不上真正的理解.当问他们什么叫"徒劳无功"时,他们争着回答,"就是练成功",这叫什么解释啊?那什么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呢?"'尺有所短'就是尺子很短.""'寸有所长'就是一寸也是很长."我被他们的回答弄得哭笑不得,于是便一个一个讲解.一堂课下来,口干舌燥.再看看孩子们,听得一愣一愣的,估计也是雾里看花.  相似文献   

2.
笑面佛 王悠扬 教室里鸦雀无声.胡老师踏上讲台,扫视全场,笑了,但无声.众生发出了笑声,很压抑.很快,笑声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开心快活,肆无忌惮. "笑什么呀?有什么好笑的?"胡老师笑着问. 大家笑得更厉害了. 听写生字,"调羹"的"羹".全班没有一个人写对.胡老师笑了,说:"这个字都不会写,还有什么资格笑?记住了——羊'羔'炖汤,味道鲜'美'——羹!"  相似文献   

3.
许多教育哲学家致力于澄清一些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专家、教师和政策制订者经常提到某些重要的概念,诸如"自由","权威","纪律"和"灌输"等等.哲学家们会问象这样的一些问题:"您说的'自由','权威'和'纪律'确切地是指什么?"他们分析这些术语,试图得出可以准确地用于教育问题的清晰、精确的意义.哲学家们反对空泛的言词和模糊的思想.他们的目的是发展清楚精确地考虑教育问题时所必需的智力.让我们看一看一个哲学家可能处理一个这样的术语——"灌输"时所采用的方法.什么是"灌输"?如果我们随便看一看灌输者  相似文献   

4.
"现在的老师真厉害!训家长就跟训小孩一样."一位妇女对过路人说,手里领着一个孩子.过路人大概是她的熟人.这位妇女没等她的熟人接话又激动地说起来:"站在老师的办公桌旁,什么'孩子又懒又滑'啦,什么'你的孩子没治'啦,什么'干脆领回家,别上啦!'孩子一无是处,家长也一无是处了!现在,孩子一出错老师就请家长到学校去.难道孩子不好好学,老师就没有责任?"这位家长越说越恼,居然失去了理智,接着脱口说出了几句脏话,站在她身边的孩子一副心安理得的样子.  相似文献   

5.
"知道我每天上什么网吗?上‘校内'.知道我上网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吗?开‘校内'."在自己的博客上,小笺如是写道.今年开学以后,小笺就是大四毕业生了.  相似文献   

6.
当代美国道德教育专家基尔帕特里克(william kilpatrick)在其<约翰为什么不能区分‘对'和‘错'?>一书中写道:"约翰之所以不能区分‘对'和‘错',因为我们(成年人)从来就没有教给他‘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相似文献   

7.
高二一开学,同桌林江便凑过来和我咬耳朵说:"今年的班主任是从'上面'调下来的,教地理,人送绰号'追命'." 追命?温瑞安大侠小说<四大名捕>中的"追命"?嘿嘿,管你什么"追命"夺命",来到这所非重点、大多数是插校生的高中,特别是当我们这个"问题"班的班主任,保管让你知道什么叫"忙于疲命""听天由命".我无奈冷笑.  相似文献   

8.
让每个学生都有创新能力 "'清洁'和'汽车'组合在一起,你会想到什么?""你如何才能将16把勺子同时放在脸上?""你能制作出多少种形状各异的晾衣架?"……在章丘四中的创新课堂上,创新"导师"李昌旺一边播放着介绍国外创新作品的多媒体课件,一边向学生抛出一个个"奇怪"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来到延安大学的第四个九月,我以一名报社实习记者的身份参加了2006级新生的开学典礼.讲台上,老师殷切地说:"大学之'大',是一个人的肩上扛着个'一'字,这个'一'是什么?是天下的一切.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一位朋友告诉我,他的儿子假期回家探亲返校后,来了封电邮,请家里人"每天给阳台上新种的花交税"."交什么税呀,他把'浇水'打成'交税'了!"朋友是语文教师,说话四声分得清,"交税"、"浇水"一点不含糊.  相似文献   

11.
"忍"的诠释     
我算是白活到今天,都长这么大了,还不明白什么叫"忍".作为学生的我,只好请教老师. 语文老师说:"对于聪明人来说,‘忍'可能是‘忍辱负重'.而对于一个胆怯的人,则是‘忍气吞声';到了一定限度,他会‘忍无可忍'."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巾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语感.那么什么是语感呢?浙江大学朱作仁先生认为,语感就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想像.王尚文先生在他的<论语感>一书中谈道: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感".教育家夏丐尊先生如是说:"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学生不会写作文,又不知写什么的问题,近六年来,笔者以形式结构为中心作了一些写作训练的尝试.现做一阶段性盘点. 一、关于"起承转合" 何谓"起承转合"?<现代汉语词典>注释是:"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的顺序,'起'是开始,'承'是承接上文,'转'是转折,'合'是全文的结束."这种行文顺序往往也是我们平常的思维顺序和表达顺序.人们认识事物,总是由一面到多面,由外在到内涵,逐渐深入,逐渐清晰.这一过程,有曲有折,有阶段性,其间蕴藏着"起承转合"这一法则.  相似文献   

14.
张安义 《教育》2022,(1):21-24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普通高中教育迈入了内涵发展时期.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我国教育的努力方向.在明确"为谁育人""育什么人"的前提下,"怎样育人""如何高质量育人"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徐...  相似文献   

15.
范旭  彭樟清 《初中生》2002,(16):26-28
"现在的班干部也真‘吃香',什么‘三好学生'‘文明少年'都有他们的份,犯了错误也不用挨批评……"听了这一席话,班长章平火了:"胡说八道!你懂什么?你知道当‘官'的滋味么?"  相似文献   

16.
中华全国总工会今年评出的"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有4名私营企业负责人,这是私营企业主首次获得这个奖项.为此,盛大林先生在4月22日的<中国青年报>上的"青年话题"版著文认为"这个突破为‘劳动者'正了名",他的理由是:"‘劳动者'就是以劳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是否为‘劳动者',本来与劳动岗位和单位的性质没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7.
"探究与发现"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是什么?从教师"教"的角度思考"该"教什么"?"怎么教"?本文作者在这些方面做了些探索与实践,也得到了同行与专家们的认同.本文以人教版选修2-3第一章中的拓展性栏目"探究与发现:'杨辉三角'中的一些秘密"一课为例,从教师"教"的角度与同行们交流一下这节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磨课过程中的所思所为.  相似文献   

18.
一次语文课,教师发现学生对所提问题不知所措,便责怪他们:"我经常说'书读三遍,其义自见'.如果用心去读,去感悟,怎么解答不出来呢?多简单的问题呀!"教室里更静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说:"老师,我知道'书读三遍,其义自见'.可我读了不止三次了,还是不能理解.'阅读'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读才有效果呢?"  相似文献   

19.
一个"差生"辍学也许算不上什么新鲜的故事,但是,他那句绝望的呐喊--"你就把我当道错题叉叉了吧!"--多么让人揪心和惊惧!一个在"教育"面前丧失了自我价值感的孩子,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还能找回自己的价值么?也许,他本来就没有价值?学习差、纪律差就是明证?!那么,什么是价值呢?"从生命的角度看'价值','价值'是与'可能'密不可分的,是某种或者某些内在的、蕴藏着的'可能',被人所发现,被人所开发、被人所利用,进而增强了人的生命力量、带来更好生活的'可能'……价值就是优化生命存在、增  相似文献   

20.
能不忆江南?     
小A"气势汹汹"地摊开纸,一副要奋笔疾书的样子,却在书桌前坐了一个多小时,一个字也没写.易爸爸忍不住过去摸摸他的脑袋问:"什么作文题啊,你平时不是号称'文思如雪崩,谁与我争锋'的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