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远程教育是教育手段也是教育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世纪之交以来,在教育文献和大众传媒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汇是"远程教育".这与世纪之交以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为标志的电子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有关.在我国教育界,事实上存在着"远程教育是一种教育手段还是教育方式"的争议.主张远程教育是教育手段的人士认为远程教育并不构成一种独立的教育方式,而是作为一种手段和方法、作为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而广泛地存在于各类教育中,包括传统学校教育、企业在职培训以及各类社会教育活动.而主张远程教育是一种教育方式的人士则认为,远程教育是一种与传统校园面授教育相对的新型的学校教育方式,如函授学校、广播电视大学和网络学院等开展的教育,至于传统学校教育中进行的电化教育、网络教育等只是对技术手段或方法的应用,并不构成新的教育方式,不可认同为远程教育.  相似文献   

2.
产业投资基金在世界上,尤其在美国、欧洲,是一个比较发达的产业,但在中国大陆还是比较新的一个概念。我今天想解释一下产业投资基金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产业投资基金对投资中国大陆的教育感兴趣? 根据分析家的一些资料,2002年教育消费在中国大概有400亿美金,预计在2005年会成长到900亿美金,中国人10%的存款都是为用在教育方面,在农村教育的消费也相当高,比服装的消费还占前面的地位。在教育方面人们可以接受的费用,在国际上也是蛮高的一个金额。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育是以现代社会的大经济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内容,以社会化大生产和全体公民为对象,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科学化、大众化、终生化为目标的社会性、开放性、民主性和多样性的教育。由于远程教育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突破了教育的时空限制,从而把教育从学校的课堂和校园解放出来,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全体公民,把教育时段从青少年扩大到成人乃至终生,把教育场所从学校校园扩大到社会乃至家庭,把教育手段从单一的课堂面授扩大到函授、自考乃至应用广播、电视、卫星节目及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远程的教育教学等等。这不能不说…  相似文献   

4.
教育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以人为核心的系统价值观。它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远程教育的运行机制符合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应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办学特点与优势,建立更加科学的教育体系,为多快好省地培养大批有应用性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5.
实力匹配和互利双赢,是投资方与被投资方选择对方时所遵循的原则,而理性、务实的心态则是合作事业能够成功的一个保障。在远程教育界,人们对此已达成共识,但实践中还期待着具体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在全国比较教育学术讨论会上,有的同志根据新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认为未来世界教育的演变趋势将在五个方面显现新格局。1.教育体制、结构趋向多样化和社会化。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朝着综合化方向发展。成人继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未来教育制度和结构将更具衔接性、延续性和富于弹性。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7.
西门子公司首次为CeBIT 2001开设了全球最大的蓝牙无线通信网,蓝牙技术一下成为媒体报道的新热点。早在三月初,诺基亚、微软、英特尔、IBM、摩托罗拉以及朗讯等世界IT巨头齐聚广州,召开“第一届蓝牙技术国际交流会",更是引起世界的注目。近水楼台的广州迅速将“蓝牙"列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专门在白云区圈出300多亩地开辟了中国第一个蓝牙科技园。蓝牙真的来了!如此风光,引众多英雄竞折腰的蓝牙究竟是何方神圣?  相似文献   

8.
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国农教授给"阳光协同教育网站"的题词是:"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它的含义是什么呢?我认为至少应包含有两层意义:一是协同教育在未来诸多的教育类型中,它占有的数量应是较大的;二是协同教育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本文拟在这两方面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9.
吉林电大自开展远程教育以来,加大了设备的投入,经过“中央电大人才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中期评估”和“总结性评估”,学校现代化办学手段大大提升,建立了融广播、电视、卫星、网络于一体的远程教育教学支持服务系统。形成了天地人网合一,三级平台互动、网上网下互补,优质教学资源整合的数字化、多媒体、交互式的远程开放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0.
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与虚拟游戏世界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远程教育的研究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历史, 并且对于远程教育机构教师的职能也非常熟悉.博客、维基以及播客的应用弥补了电子邮件、虚拟学习环境、计算机会议等的不足.到目前为止, 在三维多用户虚拟环境下的远程教育的研究已经问世.远程教育专家可能会问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的经验能否应用到与这种虚拟学习环境不一样的环境中去.为论证哪些在三维多用户虚拟环境下可行或不可行, 通过由莱斯特大学跨距离联盟创设的虚拟游戏世界岛屿来解释虚拟游戏世界的教育.此外, 还分析虚拟游戏世界的教育怎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并且探讨老师和学生适应该环境存在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1.
论未来远程教育的信息高速公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正迈向信息时代,越来越需要高信息容量的通信方式,而光纤通信则正是实现这种通信方式的理想手段。目前,光纤通信已成为世界范围通信网络的主要手段:在干线上,它是信息流通的超级高速公路;在局域网中,尤其是用户网中,它日益成为宽带信息存取、通向数据库和高速信息通道的出入口。它是实现远程教育的重要手段。未来的远程教育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性的超媒体智能网络。这样的系统必须具有适合于人类习惯的人机交流的方式(即互操性很强),还必须是一个高速、大容量、智能化的超空间的网络教育系统…  相似文献   

12.
未来远程教育是远程教育历史的继续和发展,根据当前国际远程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热点,我们可以推测未来远程教育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3.
黎星  何娜 《教育》2011,(23)
2009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访华期间提出在四年之内,要鼓励10万美国青年到中国学习语言和文化。他的号召不仅仅是要平衡美中青年交流的逆差,更主要的是要为那些没有机会出国学习的少数族裔美国人创造了解世界的机会,同时帮助更多的美国青年增强国际意识。  相似文献   

14.
尊敬的总干事女士,各国部长,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当前,国际社会正在就2015年后世界发展目标进行磋商。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的共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开放工作组和《马斯喀特共识》都认为,2015年后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应是人人享有公平、包容、有质量的教育和终身学习机会。可持续发展教青走实现2015年后教育发展总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教育网络》2008,(10):20-20
随着多核技术的出现,高性能计算技术领域产生了快速变化的局面。处理器、并行化、网络技术、集群系统、云计算被关注。高性能计算专题将围绕热点话题邀请相关学者、专家以及企业人士进行分析。此专题分两期刊载、本期刊载两篇文章,一是高性能计算的总体趋势,二是处理器的未来。下期将有学者和专家对网络、云计算、集群系统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16.
孙敬君 《吉林教育》2006,(12):31-31
今年的十月二十一日,我有幸参加了伊通满族自治县在靠山中小学召开的远程教育现场会。尤其是现场会上的四节课,使我惊喜,受益匪浅,令我震憾,耳目一新。会后想来,感觉一是远程教育缩小了城乡教育的差别。  相似文献   

17.
周小粒  王涛 《继续教育》2004,18(10):54-56
远程教育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英国,这种新型的教育方式迅速蔓延欧美和世界,成为突破传统教育的尖兵。纵观各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影响世界远程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远程教育是21世纪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革新。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迫切要求教育为人们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和条件,而intemet和多媒体技术的进步又为人们提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终身学习的技术和手段。远程教育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光明的前景。本文论述了当今世界远程教育发展的动因、特点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远程教育是21世纪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革新。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迫切要求教育为人们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和条件,而internet和多媒体技术的进步又为人们提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终身学习的技术和手段。远程教育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光明的前景。本丈论述了当今世界远程教育发展的动因、特点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从世界各国远程教育看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问题的提出我们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据美国努阿Internet调查公司的一项统计,前不久,北美地区已有700O万人进入“英特阿”,全世界有1.13亿人成为“网民”。中国政府发布的一条消息称,中国大陆已有118万人使用国际互联网,这个数字是1997年10月时的一倍①。可以说,“网络时代”正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向我们走来,令其他媒体望洋兴叹──广播问世38年后拥有5000万听众,电视诞生后花了14年的时间也拥有5000万观众,而“英特网”从1993年对公众开放到拥有5000万用户,只花了4年的时间。远程教育在信息化的时代该有什么样的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