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益拥有仕人惯有的对功名的追求理念,展示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抱负.但在坎坷的生活体验中,他也毫不隐讳地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痛惜,流露出珍惜生命的喟叹,并在这种喟叹中找寻生命的归宿.可以说,也正是在这种追溯与探求中言说并展示了他诗歌的生命精神.  相似文献   

2.
《成长》2006,(8):8-9
物质生活丰富后,需要更多的精神追求。可什么是我们最值得追求的生活呢?杭州最近开了家性健康主题餐厅,但,性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幸福是人生的主题,人生的追求;幸福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引起的精神满足.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德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德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幸福.因此,我们必须反思传统德育观,坚持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情感体验,为人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Home in Walden     
梭罗是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他是超验主义和生态文学的代表,对于人生,他强调个人的精神追求和对自然的尊重,主张适度和合理的工业化和现代文明,回归荒野,提倡人类诗意的栖居。在梭罗眼中,人类的真正家园是美丽迷人的大自然,我们来自于自然,并从自然中汲取必要的生活物质和灵魂寄托。《瓦尔登湖》是梭罗的一本著名的散文集,该书出版于1854年,书中描述了他自1854年春独自一人在马萨诸塞康科德镇的瓦尔登湖畔度过的两年零两个月的生活经历,书中详尽记叙了他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状态,并以哲理思辨,优美灵动的语言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独特思考。这是一部带有批判性质的自传作品,作者所处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工业日益发达并取得可喜成就的时代,他的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强烈呼应,但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多种多样的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梭罗在当今被人们又重新关注,重新关注心灵家园和物质世界的自然复归。本文立足这部作品,试图探讨梭罗的一些生态思想和保护地球家园的一些举措,并简要探求建设生态文明对于当今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过程中,总会伴随着大量的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同样有审美的需求,这种需求的满足是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兴趣的基础。于是,近两年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审美化教学,流行于课堂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为人类的精神现象,理应为人类的精神生存立基,人不仅生活在物质世界里,还生活在意义世界中,生活在精神追求中。人作为一种精神生存,对精神的追求是人生于世的永恒命题。文学作为人类精神现象的一种表征,它以一种超越现实制约、突破世俗归置的精神品性,体现一种审美的精神情怀,特别是在人类遭遇精神危机的当下,彰显文学教育的精神立场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7.
丰子恺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艺术家。一次,在谈到人生这个话题时,他说道:我以为人生可以看作‘三层楼’: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艺术。灵魂生活  相似文献   

8.
唯物质主义是指把对物质的获取、占有和消费作为人生唯一目标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的主要危害是:资源和生态体系承受巨大压力并遭到破坏,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受到限制,精神文明建设也大受影响。鉴于此,应遏制唯物质主义。应采取的主要措施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确立新的经济伦理观念,政府发挥其调控作用,思想界大力肃清唯物质主义的有害影响等。只有如此,才能防止唯物质主义的滋生蔓延,并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9.
丰子恺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艺术家。一次,在谈到人生这个话题时,他说道:“我以为人生可以看作‘三层楼’: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艺术。灵魂生活就是宗教。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容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这样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  相似文献   

10.
《辅导员》2012,(Z1):37
我们知道读书一定是一个先苦后甜的过程,当你真正能够把书读进去的时候,真正获得这种精神享受的时候,你才知道读书的这个乐趣,我们人生有两种乐趣,一种是物质,一种是精神,物质的乐趣呢,很容易填满,对不对,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物质生活得以改善,但是物质生活的改善一定是有边界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种边界在哪儿。但是一个人的  相似文献   

11.
魏东平 《文教资料》2007,1(25):141-144
精神需要是主体在社会活动中,由于对某种社会生活或现象感到欠缺或不平衡而渴求得到满足或平衡的一种心理状态。教师的精神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当前,在教师需要及其激励中,主要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在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关系问题上,重物质需要轻精神需要;二是把教师的精神需要和精神追求归结为道德需要和道德追求,忽视教师精神需要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针对当前教师精神需要的特点和激励中存在的问题,学校管理者应进行合理调适与激励,充分发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的目的在于解构以往评论界对海子诗歌的麦地意象的单一阐述,对其麦地意象从精神和物质二重性上做重新分析,并重点阐释其物质属性.正是麦地意象所蕴涵的精神和物质之间的矛盾以及海子强调物质与否定物质的强烈愿望导致了海子生命的撕裂.  相似文献   

13.
丰子恺在《我与弘一法师》中谈到李叔同出家时,说道:“我认为他的出家是当然的。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  相似文献   

14.
龙士 《教学随笔》2008,(6):39-40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类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诗人对理想人生的向往,是诗人自己一生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更重要的是他所期望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种高度和谐。教育素以关心人的终身幸福,塑造真、善、美的健全人格,唤醒人类对个体生命价值与人生意义的普遍认同与敬畏为其终极目标。我们的学校如果能让全体师生“诗意地栖居在校园里”,让我们的学生和老师都能诗意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在这样的校园里,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始终将人性中真善美的部分作为重点加以表现。这种人性美既是沈从文作为"乡下人"的人生经验复现,同时也是其赖以在现代化的世界中实现精神独立的力量依托。在具体的小说文本中,美好的人性主要表现为生命自由的追寻、自我尊严的觉醒以及纯净人生的渴求等三个方面,寄托了作者内心深处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观念。正是这种对于人性美的坚定信念,使得沈从文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间找到了自己前行的方向,并最终为读者谱写出一曲曲忧伤但又不失宁静的唯美乐章。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始终将人性中真善美的部分作为重点加以表现。这种人性美既是沈从文作为"乡下人"的人生经验复现,同时也是其赖以在现代化的世界中实现精神独立的力量依托。在具体的小说文本中,美好的人性主要表现为生命自由的追寻、自我尊严的觉醒以及纯净人生的渴求等三个方面,寄托了作者内心深处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观念。正是这种对于人性美的坚定信念,使得沈从文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间找到了自己前行的方向,并最终为读者谱写出一曲曲忧伤但又不失宁静的唯美乐章。  相似文献   

17.
《嘉莉妹妹》中嘉莉为了极力摆脱物质的贫困,只追求对物质财富的占有,而精神生活却极度空虚。嘉莉只顾自己的感受,从不理会别人以及社会,为了获得物质快乐而不惜出卖自己的身体,最终成为一个追求物质成功却精神孤独的失败者。拟从萨特的存在主义角度,试图分析嘉莉最终取得成功事实上是孤独悲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在追求更多的精神享受,更加追求美的享受.因此,成年人学习舞蹈的越来越多.已经成了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9.
哲学是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华,哲学精神是人类精神的灵魂,是维系哲学存在的根本所在.正是由于哲学具有究根问底式的追寻精神、反思精神、怀疑和批判精神以及人生关怀精神,使哲学能够而且必须担负起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建构"精神家园"的神圣使命,从而也推动着哲学自身不断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0.
闲适风雅的生活向来是中国传统文人的追求,可是这种追求在战乱频起、武人跋扈的唐季乱世却显得不合时宜。唐末诗人的闲雅追求背后潜藏着更深层次的精神寄托,他们主要是通过情志的转移来实现其对人生烦恼和痛苦的超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