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旅英女作家虹影的小说《英国情人》讲述了英国男子裘利安.贝尔和中国女子闵之间的一段异国婚外恋,恋情最后暴露,两人双双殉情。认真分析,决定恋情成败的因素是埋伏在恋情背后的文化冲突,东方与西方两种文化冲突又导致贝尔人格分裂,这些决定这段恋情必定不得善终。裘利安.贝尔是英国自由主义精神承继者的知识分子团体布鲁姆斯勃里的第二代诗人,他带着对东方的想象和猎奇心理来到中国,他无法摆脱西方人的傲慢,他灵魂深处藏着对东方人的蔑视,但贝尔到中国的恋爱和革命失败的经历只能证明英国自由主义追求绝对自由的虚幻和无奈,说明了布鲁姆斯勃里精神在面对中国文化的虚弱。中西文化的对比和冲突使得贝尔和闵之间的这段恋情不得善终,正是文化上的不可兼容导致贝尔人格上的分裂,他无法摆脱自己的文化身份,也就始终无法接受闵带给他的爱情,这段真正的恋情变成了不可救赎。  相似文献   

2.
以后殖民文化批判为视角,本文分析了20世纪30年代英国现代主义诗人朱利安·贝尔中国之行隐在的文化政治。朱利安·贝尔中国之行引申出英国文化自我与中国文化自我的跨文化双向旅行,最终促使他在经历跨文化心理疏离之后开始审视、批判布卢姆斯伯里自由主义传统。这表征了在英国布卢姆斯伯里现代主义精英群体内在的价值分裂——从自由主义向激进左翼政治的否定式裂变——过程中,中国所发挥的独特酵母式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黄哲伦的《蝴蝶君》对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的解构和颠覆,反映了美国华裔作家对西方文化的东方主义构想的抵制与反抗。但《蝴蝶君》呈现的另一种东方主义,让我们看到了身处两种文化冲突中的美国华裔作家既要力图摆脱西方主流文化强势影响,寻求自身文化主体地位的准确定位,又要争取主流文化认同的矛盾心态。《蝴蝶君》是黄哲伦文化策略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张艺谋是中国当代最有名的导演之一,其电影有着鲜明的东方特色,这也是他被西方电影节评委肯定的重要原因。但随之而来的争议也一直伴随着他的电影生涯。那种为了迎合西方眼光的、把东方文明以形式美的外表加以丑化的手法,或许正是张艺谋成功的秘诀。西方人之所以对中国印象非常之差,张艺谋们与西方的此种互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它意味着拿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进行私人化投机。更值得反思的是,不仅是张艺谋,相当数量的导演都有此种迎合趋向。希望张艺谋能拍出真正的人文大片,从那种畸形的后殖民审丑观中摆脱出来,致力去表现一个虽然古老但充满生命力的东方,和崛起的现代东方。  相似文献   

5.
谭斌 《中国教师》2003,(4):8-11
19世纪末以来,当古老的东方文明面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挑战时,两种文化碰撞所带来的文化冲突尤其深刻地表现在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行动上。本文将描写一个乡村教育改革者内心的文化冲突及其以教育为依托的解决方式。他就是陶行知,一个将自己生命中的一切都献给中国教育事业的高贵而纯  相似文献   

6.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是一位风格独特的英国现代作家。他站在传统与现代的历史交叉口上,其小说创作体现出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双重特征,对于东方文明的描绘是毛姆书中的亮点之一。在西方殖民者统治下,东方民众生活表面上似乎生活在西方人的阴影之下。但是,那些在西方文化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西方人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东方文化的影响和渗透。渗透之后所导致的结果有两种:一是被东方文明所异化,另一种是借助东方文明以寻求精神解脱。毛姆小说中所呈现的东方文明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四方面论证了自由主义在中国无法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原因。首先,从自由主义在西方的概念出发,论证自由主义的复杂性决定了它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会出现种种歧义和障碍。其次,通过梳理自由主义在西方实践的衰弱历史和分析自由主义理论本身的缺陷来说明自由主义无法回应历史的发展。第三,论述自由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发展脉络最为不清晰,并且从其在中国的实践来看,它也是以脱离中国实际而告终。最后,通过分析自由与传统的关系、功利主义的弊端和自由主义没能抓住中国的真正问题这三个方面,阐述自由主义在中国没有发展的土壤。  相似文献   

8.
相近的地域、相似的生存环境使东方文化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其一就是理想化的美学追求,为此,东方悲剧始终具有模糊性.波斯大诗人菲尔多西完美地实践了西方的悲剧理论,为东方各民族提供了借鉴西方悲剧原则的典范,创造了东方文学史上的奇迹.这是超地域文化融合的产物,是不同文化冲突、碰撞的结果.波斯特定的地理位置、特殊的生存条件决定了它的文化的某种特异性,而这种特异性恰恰又决定了东方悲剧意识的觉醒只能始于波斯.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文艺政策的文化选择,是指新中国文艺政策在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针对政策问题背后所面临的文化矛盾和文化冲突所作出的文化选择和文化整合。新中国文艺政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曾经面临过许多重大的文化矛盾和文化冲突,这些矛盾冲突归结起来,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文艺与政治、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  相似文献   

10.
严复"伦理本位"的自由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复不仅是近代中国译介西方自由主义的第一人,也是批判西方自由主义的第一人。严复的自由观反映出的是中国伦理本位文化所能容忍与接受的自由意志,而非西方个体本位文化中原汁原味的自由意志。概括说来,经过严复思想滤过的“自由主义”,与形形色色西方自由主义的根本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是张君劢自由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君劢的社会主义思想 ,既有着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柢 ,也用着浓厚的西方特别是德国、英国的哲学背景 ,并且经历了从社会民主主义到国家社会主义再到民主社会主义的变化过程。他的这一思想 ,有着深刻而合理的成分 ,但由于这一理论自身的矛盾性和中国史境的特殊性 ,最终成为“不可兑现的方案”。  相似文献   

12.
国学大师林语堂创作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行走在东西文化之间,他用英语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一直被西方人视为阐述中国文化的权威著作。然而,双重文化身份和东西方话语权的不平衡使他的作品中存在着挥之不去的自我东方主义,从迎合西方读者的期待出发来展现的中国文化注定不再是地道的中国文化,而是按照西方的想象所进行的对于中国文化的再造性创造。  相似文献   

13.
两难的选择──劳伦斯北美时期作品的后殖民主义阅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伦斯是最早去墨西哥和美国西部的英国作家,在殖民地期间他创作了多部传世之作,但有些作品带有较多的殖民主义话语。与土著人耳濡目染的生活使他改变了对印第安人的看法,并开始重新审视西方文化中的殖民主义倾向,但他无法彻底摆脱宗主国的影响。代表作《骑马出走的女人》以及《羽蛇》等充分地反映了他这个时期的思想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4.
西方把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世界看作"文化的他者",充满了怀疑和敌意。西方的这种对东方的认识和殖民主义有密切关联。萨伊德揭示了所谓"东方主义"就是为殖民主义服务的知识-权力复合体,其作用是为西方制造"东方"。同时,受到殖民主义的影响,东方国家内部存在着严重的"被殖民化的认同",这就造成了东方国家无法正确地认识自我。中国近代以来激进的反传统主义就是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15.
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与林语堂的《吾国吾民》这两部著作都是以中国人的身份为西方讲述中国人,与西方人带回去的中国形象相比,他们从另一个侧面诠释了东方。但他们描述的中国人终究还是脱离不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有对应依附的后殖民色彩。作为西方文化的“他者”,辜与林的创作是在西方话语权的隐蔽制约下用西方的期待视野来阐释中国。  相似文献   

16.
严复作为在中国传播自由主义思想的第一人,决定于他所具有的中学、西学的教育背景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其自由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西方自由主义著作的翻译之中,包括:与天争胜的进化论思想、渐进变革论思想、己轻群重的自由思想、经验归纳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7.
1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流行着一种所谓东方是精神文明,西方是物质文明,东方精神文明优于西方物质文明的中西文化比较论。对于这种中西文化比较论,梁漱溟一方面认为它“实在很含混不清,极糊涂,无辨别的观念,没有存在的余地”。但另一方面,保守主义的文化取向,又使他相信中国文化比西方文化优越,而这种优越体现在精神生活方面,他一再声称反对用物质和精神的二分法来规范东西文化的差异及其实质。然而事实上他却是这种文化比较论的代表人物之  相似文献   

18.
1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流行着一种所谓东方是精神文明,西方是物质文明,东方精神文明优于西方物质文明的中西文化比较论。对于这种中西文化比较论,梁漱溟一方面认为它“实在很含混不清,极糊涂,无辨别的观念,没有存在的余地”。但另一方面,保守主义的文化取向,又使他相信中国文化比西方文化优越,而这种优越体现在精神生活方面,他一再声称反对用物质和精神的二分法来规范东西文化的差异及其实质。然而事实上他却是这种文化比较论的代表人物之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与中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位风格独特的文化学者,林语堂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尤其慢既向西方人讲中国文化,又向中国人介绍西方文化的活动,无论是地西方人还是对中国人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在语言研究的转型、宗教文化的底蕴、文学笔调的改革等三个方面,林语堂更是功不可没。这也决定了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表现出整合的特点,充分体现了他“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文化追求。  相似文献   

20.
中西数学发展的差异导致了中西不同的自然观。自然的“数学化”给西方文明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发达的生产力,但也给西方文化带来许多负面效应。而中国的文化传统不受“数学化”的限制,对于西方文化摆脱当前的精神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