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国以来,史学界一直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史记》有“人民性”,“处处从人民立场上来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支撑这种观点的主要证据有四:一是司马迁“大胆地歌颂农民起义领袖的历史功绩”;二是“写了不少游侠、刺客、龟策、日者、货殖等下层社会的人物”;三是“热情地颂扬了那些对国家民族有贡献、对广大人民有过好处的历史人物”;四是“司马迁从同情广大被压迫人民出发”,“敢于揭发和抨击那些强暴的统治者及其御用的大小爪牙的各种罪行。”这种观点及其证据是错误的。“人民性”是对人和事进行阶级定性的词汇,它与“有同情人民的表现”不同,它反映了一个人的立场是从人民利益出发的。而《史记》的出发点却是西汉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  相似文献   

2.
关於林则徐的评价问题,现在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林则徐忠实於满清政府,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似乎林则徐是应该否定的,另一种以为“林则徐坚决禁烟,坚决抵抗英国侵略者,他具有民族精神”,认为这样的历史人物应该加以表扬。评论历史人物,我们必须掌握一条基本的原则,就是从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出发,根据这个历史人物的历史条件,进行具体的分析。我们不能以今天的标准,作为衡量历史人物的尺度,因而对历史人物提出过分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元杂剧中的英雄形象大致有历史英雄、草莽英雄与侠义英雄三种类型。这些英雄形象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大义之勇”、“至爱之仁”和“忠信之义”,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艺术作品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民间从自身的观念出发对伦理道德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绘画史上,“历史画”创作是一个源远流长、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特别是在宋代以前,以人物为核心的绘画,包括描绘历史事件的“历史画”和以刻画人物为主的“历史人物画”一直是中国绘画的主流,只是随着山水、花乌画的兴盛,“历史画”在元、明、清三代发生了流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与山水画的合流,影响了“历史画”的独立发展。至于明、清时代,特别是清代大量出现的帝王“纪功画卷”,则只是一种异变了的“历史画”。中国古代的“历史画”可以为我们今天的创作提供借鉴,中国古代“历史画”发展的历史在很多方面也对我们有一定垂诫意义。  相似文献   

5.
“四大美人”史有其人,而非纯粹传说中的历史人物。后世文人以“四大美人”为题材所塑造的种种艺术形象,是“四大美人”从历史走向民间并受到百姓喜爱的重要原因。“四大美人”的艺术形象、民间传说和史籍记载均有一定出入,反映了中国老百姓对“四大美人”的关爱。同时也可看出,尽管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者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而老百姓却有着自己的审美标准:即美人之美能对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美人之美能和重大的历史事件紧密联系,她们的美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相似文献   

6.
实践表明,伦理道德对社会各领域的发展起着一种导向、推动和制约的作用。为了适应创新时代的要求,充分发挥伦理道德对社会各领域的调控和激励作用,新时期的伦理道德必须创新。这可从伦理道德生成的历史逻辑、伦理道德的“经济”基础及个体道德主体性的角度来理解这种创新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故事新编”是一种形式比较新颖、内容比较有趣的写作方法。近几年来,这种写作方法已成为中学生考场作文的“新宠”,年年的中考作文中都有不少这样的文章被评为满分。所谓“故事新编”,是指对经典著作、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进行合理的改编,融进改编者自己的观点、情感,使故事具有新的内容和含义。一“故事新编”的构思方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1.立意翻新。所谓“立意翻新”就是抛开对历史人物或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已有的评价,以全新的视角对他们进行重新评价。需要指出的是,在评价时,要考虑可行性、科学性和大众的接受心理。2.人物重…  相似文献   

8.
从先秦到南朝、从《左传》到《世说新语》,人物评论也从历史中的想象到想象中的历史,从急功近利的现实政治功用、到历史叙述的传导统治者意图的伦理道德教化、再到文学叙述的对人本身的审美鉴赏。在这一演进嬗变过程中,现实的政治功用贯穿始终,而宣扬统治者强化统治意图的伦理道德教化紧随其后,成为一种风向标,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而一旦功用性识鉴人才、拔擢俊彦的人物评论沦为形式,随着对自然美的发现和对人格美的爱赏,在清谈和玄言的时尚中,人物评论适时地进入审美层面。  相似文献   

9.
《上海教育》2008,(3):55-55
本书是“细说中国历史丛书”的一种,由旅美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撰写。它叙述了从孙中山创办兴中会至1912年民国成立期间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作者以“讲史”的形式,通俗而生动地讲述了孙中山领导的七次起义、“苏报案”、保路风潮、武昌起义等历史事件,以及孙中山、黄兴、陈天华、秋瑾等历史人物。全书既有生动的故事和真实的历史,又有颇具见识的点评。本丛书所采用的“细说体”既不像正史的艰深枯燥,又不似野史的胡编乱造,是别具风采的史学著作。  相似文献   

10.
由于历史的过去性,历史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两种情形:一是学生对历史学习没有兴趣。他们认为历史是一门由一些毫无意义的琐事与事件组成的学科,历史看起来与他们的生活无关。二是学生对历史有一种隔阂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容易产生误解。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柯林伍德认为:“权威们”(包括权威历史材料和权威历史学家)告诉我们历史总是存在“空白”和“裂隙”,而历史本身是由纵向系统和横向系统编织的完整的“网”,是连续的、立体的、完美的“过去的画面”。要真正理解历史,读懂历史,“神人”到过去连续的、立体的、完美的“过去的画面”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成语是千百年来相沿袭用的固定短语,是汉语词汇中的瑰宝。我国历史悠久,历史上大小事件、趣闻轶事不胜其数。它们或引以为戒,或给人激励鼓舞,在广泛长久的流传中逐渐凝为成语。因此,成语中有一部分包含着历史人物和典故。成语包含历史人物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较多的是一个成语讲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如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南郭先生的“滥竽充数”,邹衍的“六月飞霜”,赵括的“纸上谈兵”,赵高的“指鹿为马”,张良的“孺子可教”,韩信的“背水一战”,汉武帝的“金屋藏娇”,司马相如的“子虚乌有”,班超的“投笔从戎”,马援的“马革裹…  相似文献   

12.
从人物塑造和情节设置的合理化角度对“英雄杀嫂”这一故事类型进行主题分析,元明侠义故事多借助英雄在“酒与色”、“江湖与家庭”、“兄弟与妇人”等多元选项中作出既合乎江湖规则又合乎伦理道德的选择,以确立英雄在江湖中的地位。这类侠义学为达到此目的,不惜以丑化女性和婚姻作为牺牲,并把杀死妇人当作江湖结义的一种仪式来渲染。此外,早期血腥的“杀家”故事演变为元明“杀嫂”故事,也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一“塑造人物是艺术家的一项重大任务”(阿·托尔斯泰语),但完成这一重大任务的方法和角度是各式各样、不拘一格的,或从政治经济角度,或从历史与现实交错角度,或从人情世态、伦理道德角度,或从文化心理角度……。老舍谈创作经验时说,他对他笔下的人物,“不是仅仅知道他们的生活状况”,而更主要的是“理会了他们的心态”(《老舍选集·自序》)。因此,从文化心态的角度塑造人物形象,是老舍把人写活的奥秘所在。面世于30年代中期的《骆驼祥子》,就是从文化和心理的角度写出罪恶社会怎样把一个人逼成“鬼”的过程,并且非常成功地塑造了有血肉之躯和复杂情感结构的人物形象,为新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几个不曾见过的角色。这些新角色的出现,  相似文献   

14.
<正>笔者对于“戏说”历史一类的作品,无论是通俗读物还是影视剧,都非常排斥。因为我觉得我们对于历史要有一种尊重的态度,虽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但是我们还是要力求公正公平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不能为了媚俗而搞一些“戏说”作品,也不能搞“影射史学”,任意篡改历史,美化或丑化历史人物。所以我喜欢读比较严肃又有可读性的历史著作。这次推介的王锺翰先生的《清史十六讲》,正是这样一部著作。一、堪称“大家”的清史权威民国以来,国内治清史的学者有很多,如老一辈的邓之诚、孟森、萧一山等,稍后一点的有杨向奎、戴逸等,都堪称“大家”。王锺翰先生(1913—2007)也是这些“大家”中的一位,他的书可能更值得我们读。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从他的经历和一生主要的研究成果看。王先生是湖南人,  相似文献   

15.
怎样评价探春的道德观,这是红学界有重大分歧的一个问题。本文从三个不同层次上展开论证,认为《红楼梦》通过探春等人物的形象对封建伦理道德进行了反阐释,批判和否定了“事亲无违”的旧道德原则。  相似文献   

16.
曹操既是一位在我国三国时期颇有建树的历史人物,又是一位经《三国演义》的塑造而知名度甚高的文学人物。新近播出的电视连续剧《三国》,则更是将这一历史、文学人物进行了重新铸塑。在《三国》这部电视剧中,编导者将这一人物形象“历史化”、将人物性格“细节化”、将与人物相关的故事情节“演绎化”,并通过这三种手段成功塑造出了一个带有新质的曹操荧屏形象。  相似文献   

17.
“青史凭谁定是非?”中学历史教学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一定的能力要求。1995年由国家教委颁发的历史科的《考试说明》中,要求“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刘芃说这项能力要求“带有明显的学科思维特点”,“最能体现历史感,它是历史的形象思维和理论思维的结合点,带有较强的情感意识和情景意识,是走向辩证思维的唯一阶梯。”“抓住这一能力目标至关重要”。我认为其中最关键的是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中国曾经有过光辉的文明,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在新的条件下复兴中国文明。我们的民族保存了多少优秀的科学、哲学、文化道德传统。在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处理好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等人际关系是伦理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封建社会里“三纲”“五常”就是这个方面的核心。“三纲”指的是夫妇、父子、君臣三种最基本的人伦关系,“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五种统一的普遍的日常的道德准则。两者分属于不同范畴,但五常作为伦理道德又是处理好三纲关系的准则;因此,研究清楚了三纲五常,也就研究清楚了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核心:而研究清楚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核心,则有助于批判继承历史传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19.
一、高考历史问答题的基本类型分析高考历史问答题从答题要求来看,可以分为叙述型、分析型、论证型、比较型、评价型和综合型问答题六类。1.叙述型问答题。它要求考生归纳和综述历史事件的过程或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题目的提示语一般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如:例1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是怎样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的?2.分析型问答题。它要求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深入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现象和本质。题目的提示语通常有“分析”、“试析”、“简析”等。如:  相似文献   

20.
“神入”一词由英国历史教学界传人我国.原意是“Empathy”。此处所讲的“神人”,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指“交游”人物,即在历史教学中,使学生置身于历史的环境中去观察人物,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和动机,从历史中获取智慧。第二层是指“进入”事件.即让学生置身于历史发展的时代中观察事件,从而把握历史事件的起因、内容、特征和态势,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趋向和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