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华罗庚,1910年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小时候贪玩,上学后,成绩也不突出,甚至还要补考才能过关。到了初中二年级,“浪子”终于回头了,华罗庚的学习成绩一下子就蹿到了前面,成为尖子生。有时数学考试题出简单了,老师就让华罗庚上街玩去,不让他答题。华罗庚被认为是天才,而天才往往少不了怪癖,得不到他人的理解。有一次,国文老师把胡适的《尝试集》交给华罗庚看,叮嘱他写一篇读后感。华罗庚刚翻看了《序诗》就不愿再看了,只在作业本上写了一行话:“胡适序诗逻辑混乱,不堪卒读。”老师的批语是:“懒人懒语。”其实,称华罗庚为“懒人”倒没冤枉他…  相似文献   

2.
华罗庚读诗     
少年华罗庚喜欢独立思考,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有一次,国文老师把胡适的一本书《尝试集》交给华罗庚看.华罗庚读了这本书的序诗之后,就把书还给了老师.原来,胡适的序诗是这样写的: 尝试成功自古无, 放翁这话未  相似文献   

3.
《中国青年》1981年第21期《读书与思索》一文中有一句话:“你读过卢纶的《塞下曲》吗?那可真算得脍炙人口的名篇:‘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谁怀疑过这首诗有问题呢?千古流传的名篇呀!但华罗庚同志就敢于提出质疑:‘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这种大胆向名作挑战的精  相似文献   

4.
苏轼的《石钟山记》一文,因其对前人关于石钟山命名的说法的质疑和他敢于夜泊绝壁之下实地考察而成为千古名篇,苏轼也因而倍受世人敬仰。文中的多处质疑,同样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5.
我国教育家、世界文学名著《神曲》中文译者王维克,一九○○年生于江苏金坛县,一九五二年四月四日病逝于故乡。他是华罗庚的老师。王维克在金坛县中学时,曾担任过华罗庚所在班级的数学课。那时,华罗庚才十三、四岁。王维克先生发现华罗庚贪玩,但思维敏捷,数学习题往往涂了又改,解题十分独特别致,就经常关心他,引导他认真学习。王维克经常借一些书籍和杂志给华罗庚看,华罗庚也常登门求教。一天,王维克正在书  相似文献   

6.
名家名篇,人人珍爱。只是高手也有疏漏时,名篇有时也难免小有瑕疵。《读朱自清的散文》引有朱自清《经典常谈》中的一段文字。其中在谈到《史记》、  相似文献   

7.
最近,我非常荣幸地聆听了全国名师赵震老师《用字母表示数》一课。其中,印象最深的是赵老师敢于面对学生的思维现实,通过巧妙设计、有效激发并充分展示学生真实的思维,引导学生经历独立思考、自主尝试、交流讨论的过程,在不  相似文献   

8.
看了浙江电视台拍摄的连续电视剧《华罗庚》后,颇有一点感想。华罗庚之所以会成为一个大数学家,固然与他有勤奋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一定的数学天赋有极大的关系,但如果没有王唯克这位好老师对他的发现、培养、引导,这棵好苗子可能早已被扼杀,不会成材。所以电视剧的一、二、三集大量展现王唯克的动人事迹是有道理的,因为没有王唯克也就没有华罗庚。事情虽然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了,我想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仍可以从王唯克身上学到许多东西。王唯克出身大户人家,家里有  相似文献   

9.
《叶公好龙》这则寓言出自西汉后期刘向所著《新序·杂事》,选人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教学《叶公好龙》这则寓言时,在探明寓意之后,有学生向我提出了疑问:“老师,叶公画龙怕龙是表里不一,是不是喜欢老虎的画家就不怕老虎呢?否则,是否也属于表里不一呢?”我对提出这个问题的学生大加赞赏,因为他敢于大胆质疑所学知识,敢于挑战书本、...  相似文献   

10.
电视连续剧《华罗庚》,是我国第一部为健在的科学家立传的传记片。前些时候,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华罗庚》前六集。它或以华罗庚经历的空间转换为线索;或以华罗庚经历的时间顺序为暂停,描述了青少年时代的华罗庚。在塑造华罗庚形象的同时,我们还着力塑造了华罗庚的老师——王维克的形象。王维克在很大程度上  相似文献   

11.
案例背景: 为参加市"两课"评比,组里杨老师执教了胡适的《我的母亲》,这是一篇写人的叙事散文.胡适的作品是第一次在职高教材中出现,与鲁迅、郭沫若等名家相比,学生对胡适是很陌生的.作为语文教师,笔者也只是在读大学时才接触胡适,曾读过他的《尝试集》,但他的散文也还是第一次接触.相对于名家经典作品,网上对胡适的《我的母亲》的解读很少.杨老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进行了第一次教学.纵观整个课堂,文本《我的母亲》只是个引子,学生不需要解读文本就可叙说并抒情.听完课,笔者的感觉是"老师教了学生知道的东西,学生不知道的却没有涉及".另外,杨老师的课堂教学重点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像是一堂思想品德课,语文课缺少了"语文味".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执教者没能准确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也就是说,这篇散文该"教什么"以及"怎么教".  相似文献   

12.
批判性思维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是学生应当具备的一种数学思维。它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敢于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其它课程的基础,加强对学生语文的教育重视程度,对其后期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语文老师应该以引导学生动向思维为导向,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并通过优秀文章的熏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下的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很多名家名篇的文章,而且在很多课外阅读上也有很多优秀作品以供学生学习和阅读。  相似文献   

14.
人类的每一步前进,都是以发明创造为动力。这动力的能源,就是质疑的思想和思维。质疑思维和质疑思想,是最有价值的思维,是思想之光中的最强光。质疑思想是具有怀疑的意识,敢于批判的勇气,对于人云亦云的态度不屑一顾。质疑思维是对于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产生问题,对于皆以为然的认识独立思索,对于公认正确的结论重新审视。因此,在教学中,应当着重培养质疑思想和思维,既要鼓励大胆质疑,即使名家权威也不一味崇拜,只剩“孤家寡人”也不缴械投降;更要力求使学生学会质疑的方法。美国教育学博士珍妮特·沃斯和资深记者、著名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戈…  相似文献   

15.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科幻小说远远落后于日、美等发达国家,这与我们的创造力有极大的关系:几千年的文化塑造了我们循规蹈矩的传统。当前,我们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习惯,以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为了能达到这个目标,我以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一、营造氛围,创设质疑求异的土壤学生们的学习总不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他们天真单纯、幼稚、自尊心强,容易受伤害。特别是差生,总是担心自己问得太简单或问错了,被同学、老师取笑。因此,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的学习氛围,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亲切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态度、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的交流。另外,在课堂上还应实行鼓励性评价。对于学生的提问,只要有一点可取之处,就应该给予肯定,例如教《峨眉道上》时,有位差生问:峨眉山路有什么特点?我就让全班同学为他的敢于提问进行热烈的鼓掌,并请其他同学帮其解决问题。另外,对于那些敢于突破常规思维局限,推陈出新不人云亦云的问题或见解,我们当教师的不能一棍子打死。在教《太阳》一文时,我让学生举出太阳对人类有益的例子,有位学生却提出太阳对人类也有害,比如说在太阳下得抹防晒露什么的,不然会得皮肤癌。这些...  相似文献   

16.
那天教的是都德的名篇《最后一课》。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粗谈了各自对某些文句的理解后我注意到成绩很落后的杨陈枭同学涨红着脸、欲言又止的样子。于是就请他说说在想什么,他说“我有一个疑问,课文中说教室里很安静,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既然谁都不去注意,那么是谁看见了这些小虫子?”这倒是个挺有意思的提问。教了好几轮《最后一课》了,我还是第一次听到有学生为大师挑刺呢,对啊,小虫子是谁看见的?我热情地表扬了他这种敢于质疑的勇气,然后,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作家为什么说‘谁也不去注意’?”学生们有的说“为了说明大家都深深地…  相似文献   

17.
正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当前家长、老师责无旁待的责任,那么作为一位老师在课堂上就应善于抓住时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让他们成为富有创新精神,充满自信的一代。中国的教育进入了素质教育的时代,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是其重要的一环。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展开创新思维的翅膀是家长、老师责无旁待的责任,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那么作为一位老师如何在课堂上点燃孩子们创新思维的火花,让他们成为敢于质疑,富有创新精神,充满自信的一  相似文献   

18.
古往今来,名家名流犹若灿烂群星,熠熠闪耀在河汉天际。面对名家,是震慑于他们的辉煌成就,从此失却了自己的判断力,还是用清醒的头脑和目光去审视名家的一切,敬重而不盲从,理智而不狂热,这反映出了两种不同的精神风貌和思维方式。名家是人不是神。囿于种种主客观条件,名家的思想可能会有某些偏颇乃至差错,他们的著作、理论也只有经实践检验后才能判断出正误。因此,对广大中学生而言,如果能从某一角度、某一侧面向名家质疑挑战,无疑体现了一种可贵的求索精神;这,也是素质教育应有的题中之义。敢于挑战名家的人,是大有希望的人。  相似文献   

19.
<正>文言文经典名篇教学在习惯性地运用汲取文化和表达智慧的教学法之外,是否可以对名篇的意义和表达进行有理据地质疑,以及对表达形态进行再开掘,并以此恰切、深入地引导学生走向素养的全面发展?郑可菜老师的“《劝学》和《师说》联读”课例在由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国家级“双新”示范校成都双流棠湖中学承办、教研网协办,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的,以“聚焦思维品质,培育核心素养”为主题的研讨会上展播(教学实录由《中学语文》2023年第4期刊出)。  相似文献   

20.
拜读了《小学教学》2008年第9期刊登的朱国忠老师的《深度语文:要深,也要度》,不禁为朱老师的勇气和学识所折服;敢于向专家提出质疑,这是吾辈所不能。佩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