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即由知、情、信、意、行五种心理成分构成,并以道德信念为核心的完整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2.
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即由知、情、信、意、行五种心理成分构成,并以道德信念为核心的完整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3.
道德教育中的主知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论对道德教育的理论还是实践来说,20世纪都是一个主知主义的时代(戚万学,1995)”。这主要表现在知识和认知能力在个体道德发展中的作用得以前所未有的强化,道德认知能力包括道德理解能力、推理能力以及道德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的培养成为道德教育主要、甚至是唯一的任务。科尔伯格是主知主义道德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是从  相似文献   

4.
社会观点采择是一种重要的道德认知结构成分,个体对他人观点的采择能力的发展过程直接促进了人与人的理解和交流,使个体道德发展成为可能。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提高是当前道德教育的重要心理基础之一:这一能力的发展能促进个体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增强和道德行为的形成;社会观点采择能力也是个体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5.
美术欣赏教学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美术教育既然是一种人文教育,其根本的目的就是从精神上塑造人、教育人,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而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是“知”、“情”、“意”三方面高度平衡发展的结果。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在协调学生人格结构内部知、情、意三者的关系以及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和非常重要的意义。一、审美认知能力的培养所谓认知能力就是对事物的认知判断能力。它是富有创造性的个体精神,具体表现为个体能够迅速、深刻、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解决具体问题。这其中包括科学认知能力、道德认知能力和审…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即人的需要,它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具有主体性、实践性、社会性、现实性的内在本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的论述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充分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为此,应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为理论基础,以个体的道德需要为出发点,分析德育时机的基本内涵和内在本质,从道德发展、道德认知、道德实践、社会关系方面阐述德育时机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7.
一、就业道德素质的基本内涵无论从个人安身立命的角度,还是从满足祖国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看,就业道德素质都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核心内容。包括就业道德认知、就业道德情感、就业道德意志和就业道德行为,它们共同构成了就业道德素质的基本内涵。(一)就业道德认知。认知包括感觉、知觉等因素,是心理过程的基本构成因素。从个体的道德形式结构看,在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中,认知具有基础地位,认知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他要素的发展。所谓就业道德认知是指大学生对就业的道德要求、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反映着大学生在就…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品德结构是知、情、意、行四要素的统一体,这是个体道德素质不可或缺、不能割裂的整体。其中情感是品德心理结构的核心,它是道德认识的基础,又是道德行为的催化剂;它是道德教育的手段、过程,又是道德教育的重  相似文献   

9.
儿童道德发展需要智慧条件和社会性刺激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个体道德的发展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智慧发展条件和社会性刺激条件。个体道德只有在智慧发展条件和社会性刺激条件的共同作用下才能获得顺利发展。 一、个体的智慧发展水平是其道德发展的前提条件 智慧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皮亚杰和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学说的一种基本看法。儿童认知发展决定着儿童道德发展的水平,“因为道德推理显然也是一种推理,较高的道德推理依赖于较高的逻辑推理。所以个体的逻辑阶段与其道德阶段是并行不悖的。”道德认知毕竟是一种推理,推理的发展必然制约着道德推理的发展。由此可见,个体的智慧水平必然制约着个体道德的发展,智慧发展水平必然是道德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较高的智慧水平,就不可能出现较高的道德阶段。如果个体的智慧只在具体运算水平,那么其道德阶段就仅限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1和阶段2的前习俗水平;  相似文献   

10.
人的智力发展、道德形成、能力培养,知识增长,除了有常规的循序渐进的方式之外,还有非常规的或非常态的跃迁突进的方式,即通过惑的顿悟、恍然大悟而致知。把惑引入教学,把被动的遇见惑变为主动的设计、创造惑,并借解惑的过程实现个体知识的获得及能力发展,这是一种新的教学尝试。  相似文献   

11.
一、青少年认知发展水平对荣辱观形成的影响认知是指人们心智活动的过程和产物,即人们的所知和所思。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aulPiaget1896—1980)认为,认知发展是指个体一般认知能力和认知机能的形成及认知方式随着年龄、经验增长而发生的变化。认知发展水平是制约个体心理发展水平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还是个体情感、道德、人际交往、社会行为、人生观、价值观等领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皮亚杰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划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岁至1岁半和2岁)、前运算阶段(2岁至6、7岁)、具体运算阶段(7、8岁至11、12岁)和形式运算…  相似文献   

12.
“知”在荀子的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荀子之知可分为两层:一层为对具体事物的认知,即“别同异”;一层为对整体之道的认知,即“明贵贱”。在这两层认知中,荀子承认道之认知的优越性。而在荀子关于道的认知和体悟中,又分为两种境界:一种是觙、孟子和有子等的靠苦行禁欲手段来体道的方式;一种是圣人或至人的自然体道方式。在描述圣人或至人悟道方式时,荀子提出了一种高明的清浊认知理论,这一认知理论使其接近了老子的思想境界。虽然荀子在“知”和知“道”的领域提出很高明的理论,但其理论之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尽管如此,在后天认知理论上,荀子还是做出重要贡献,而荀子的认知论对现代认知论或知识观依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道德意志无力是指道德认知向道德实践的转化中道德意志的失效而导致的"知其当行而未行"或"知其当止而未止"的情况,是一种道德意志软弱、薄弱、无力的表现。中国传统儒家主要从社会背景、价值选择和行为表现的角度分析产生道德意志无力的原因,并从他律和自律的角度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于培养公民个人道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网络与大学生和谐道德人格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琼 《思想教育研究》2005,(8):22-23,44
一般来说,道德人格是指个体人格的道德性规定,是个体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有机融合。道德人格并非天生自成,而是人们通过接受各种道德教育,并在自身努力修养和践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公民在长期的生活中习惯性的道德行为的升华。这种道德人格,既具有普遍性,又为每一位公民所特有。在这个意义上,道德人格作为衡量个体人格的标志,就成为评价公民道德素质的最重要的标准。和谐道德人格一方面指的是个体道德人格内部的几个组成部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有机协调,是一…  相似文献   

15.
李戬 《教育探索》2012,(8):109-110
人的品德是人们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统一体.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开展工作.具体做法是:应设法让大学生做到知其为仁,以形成其道德认知;应使大学生做到动情移性,丰富其道德情感;应使大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以养成其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6.
杜允 《教学与管理》2012,(33):41-42
从众心理指的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方面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心理倾向。道德发展中的从众心理就是指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或群体的主流模式保持一致的心理倾向[1]。学生对教师以及对学校规范的接受是一种服从,是他  相似文献   

17.
从楚简《五行》篇非概念化的表达方式和由“思”而“一”、“独”,由“闻见”而“聪明”而“圣智”的成德进路来看,成德证道并非一种经验性的认知活动,而是一种内在直观在个体生命中的呈现,即体悟之知。“体知”与“认知”的根本区别在于:“体知”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内证性认识活动,我与认识对象在本体意义上合为一体;“认知”则是主客二元对立的对象化认识活动,二者在知行关系、获得途径、表达方式等方面均有不同。儒家的“德性之知”是在“体知”的基础上统合“认知”,因此不能将“体知”之道完全套用西学知识论的框架加以解释,而应当具有中国文化本位的解释视域。  相似文献   

18.
道德认知测量方法评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认知测量方法评介郭本禹南京师大个体的品德发展比其智慧发展更加复杂,因此,对个体的品德测量也比对其智力测验更加复杂。到目前为止,心理学家还没有找到象智力测验这样的综合方法来科学和客观地测量个体的整体品德发展。心理学家只能分别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  相似文献   

19.
一、“道德两难问题”的理论基础“道德两难问题”是根据瑞士学者皮亚杰和美国学者科尔伯格等人创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而采取的相应的教学方法。所谓“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顾的情境或问题。科尔伯格等人从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出发来阐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1],道德教育旨在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道德教育奉行发展性原则,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个体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该理论倡导…  相似文献   

20.
道德自我认同感是一种关于个体如何思考自身以及愿意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道德自我概念,关系到个体对"我是什么人以及我愿意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思考与定位。青少年道德自我认同感的建构是道德主体通过内化、社会交往和对话活动,把外部的道德意识转化为内部的主体观念的一种主动过程。因此,青少年道德认同感的形成要受到个体认知水平、人格特征和自我价值观,以及家庭、学校等因素的共同制约。当前,我国青少年道德现状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行与知的分离,这使得处于人格发展重要阶段的青少年面临着严重的道德认同危机。因此,培养青少年的道德自我认同感首先要提高个体的自我认同感,大力提倡主流道德文化与价值取向,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有效地促进青少年道德自我认同感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