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论摘编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时期的“五族共和”论历史学家一般都认为,“五族共和”的口号是民国元年孙中山提出的,孙中山在新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表明:“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以实现“民族之统一”。日本学者片冈一忠曾经对孙中山首倡“五族共和”的说法提出质疑,并论述立宪派巨头张謇在南北和议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笔者既同意片冈的论点,又提出新的看法:即“五族共和”一词来源于杨度1907年撰写的《金铁主义说》,一直到辛亥年武昌起义后,经过南北谈判,逐渐变奏为新国家的民族统一理论,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革命党…  相似文献   

2.
“二五减租”在20世纪20—40年代的中国,是一项重大的土地政策。关于“二五减租”的发轫,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弄清楚,如:谁是“二五减租”的最先倡导者?“二五减租”的客观依据是什么?孙中山的“二五减租”令为什么未能下达?国民党中央及各省区代表联席会议是在什么背景下通过“二五减租”决议的?等等。本文对此作些探讨,就教于同志们。一、谁是“二五减租”的最先倡导者台湾学者萧铮在《土地改革五十年》一书中说:1922年沈定一(国民党员)“在萧山的衙前镇(他住的乡村)组织农会首先实行‘二五减租’”。殷章甫编著的《中国之土地改革》  相似文献   

3.
历史学家一般都认为,“五族共和”的口号是民国元年孙中山提出的,孙中山在新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表明:“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以实现“民族之统一”。日本学者片冈一忠曾经对孙中山首倡“五族共和”的说法提出质疑,并论述立宪派巨头张謇在南北和议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笔者既同意片冈的论点,又提出新的看法:即“五族共和”一词来源于杨度1907年撰写的《金铁主义说》,一直到辛亥年武昌起义后,经过南北谈判,逐渐变奏为新国家的民族统一理论,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革命党人,包括孙中山,都对满蒙回各族怀有否定性的形象,使得他们对“外中国(藩部)”的民族整合问题漠不关心,相反,居住北方和内陆中国的满蒙王公以及旗人集团为了保持他们的既有利益,积极响应“五族共和”的口号,要求“与汉人平等”,导致南北妥协的局面。从这个角度看来,辛亥革命既是不同政治力量的斗争,又是一段内外、大小“中国”交错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4.
“驱除鞑虏”口号虽具有反帝和反对民族压迫的革命意义 ,但也带有狭隘种族主义倾向。1 90 5年 8月同盟会成立确定“驱除鞑虏”为纲领之一 ,当年 1 0月孙中山即将此口号改为“民族主义”;1 90 6年 1 0月 ,孙中山与黄兴、章太炎制订《军政府宣言》,再次提出“驱除鞑虏”口号 ,但当年 1 2月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演说中不提“驱除鞑虏”,专述“民族主义”,还对民族复仇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从此以后 ,“驱除鞑虏”口号不再出现于革命派的言论之中。 1 91 0年 ,孙中山制定中华革命党盟书 ,用“废灭鞑虏清朝”口号取代了“驱除鞑虏”,思想再次变化。 1 91 1年底 ,提出“五族共和”,彻底放弃了“驱除鞑虏”口号。孙中山放弃“驱除鞑虏”口号是明智之举 ,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1922年6月16日,驻广州的陈炯明所属部队在粤军总指挥叶举、粤军司令杨坤如、粤军第二师师长洪兆麟等率领下突然围攻孙中山总统府,并炮轰孙中山住所粤秀楼。孙中山事先得到密报,前往永丰舰避难。关于这一事件,海内外从来一致认为是陈炯明主谋的。也即,“陈炯明在广州叛变,围攻总统府”。笔者认为,此说值得商榷。首先看此说的理由: 一,事变前陈炯明与孙中山因政治主张不同已产生矛盾,而这次叛变的军队又是陈家军。一些人因此而断定事变的主谋者是陈炯明,连孙中山也不例外。6月15日也即事变前夕,孙中山还不相信陈炯明会叛乱,但当陈家军炮击总统府后,便在永丰舰上对记者说:“余信上星期五晨之轰击,乃出于陈炯明命令。”自此,陈炯明是主谋这一说法便广泛流传。  相似文献   

6.
民族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既有反满的内容又有反帝的深意,经历了从反满兴汉、反对满洲贵族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到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口号的过程。孙中山思想演变的原因.有认识上的原因,又是一种策略考虑,同时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也是孙中山反帝口号最终提出的一个重要因素。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知行关系如何,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大问题.就其历史发展而言,概括地讲,大致有三种说法:一是“知易行难”说,二是“知行相须”说,三是“知难行易”说.第一、三两种说法,讲的是知行的难易问题,第二种说法,讲的是知行的先后轻重问题。陆九渊“知之在先……行之在后”说,王守仁“知行合一”说,都可以归于这个问题中.除了孙中山“知难行易”说晚出于孙奇逢,姑不论及外,而其他两种说法,孙氏都有论述,而且讲得颇为详细,他既讲“知易行难”又道“知行相须”.他所理解  相似文献   

8.
“十五年赶超英国”是中国在“大跃进”时期一个非常盛行的口号,它是1957年11月18日毛泽东在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首先提出的。迄今为止,学术界公认这一口号在国内的公布时间是1957年12月2日。本文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在此一个星期前,即1957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就已经公布了这一口号。  相似文献   

9.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我给第一届全国企业文化研讨会送去了我的一个书面发言。在这个发言中,我把在一些会议上多次讲过的企业文化的“五层次说”第一次写成文字。在那个书面发言中我写道:在我国的企业界和学术界,对“企业文化”有多种理解。这多种理解,就我所知道的,没有“是非”的问题——即没有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哪一种说法是错误的问题,而只有哪种说法更好一些,即只有“选择”问题。我提出的五层次说只是可供选择“一家言”。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经历了新旧民主革命的两个时期,在旧民主革命时期孙中山就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有着一定的认识,但他没有提出反帝的口号;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却提出了反帝的口号.对于这一变化,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用阶级分析方法来对待.我们从历史对孙中山的影响、革命根据地的转移、向西方求援对象的变化等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清末陶煦的《租核》一书在中国农业经济思想史上有其独步之处。书中用大量材料论述了减租的必要性和减租的办法。并论述了农民收入增长对工商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他的减租思想对当前我国农村税费改革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冯梅 《师道》2002,(9):21-22
中国人好热闹,这在教育界也表现得淋漓尽致,领导或专家的口号一经提出,不管大家对这个口号有多少分析和理解,一窝蜂应声的绝对不在少数。现在,关于“教育家”和“教书匠”的说法,可以算得上是教育界的又一热点了。专家提出教师要做“教育家”不做“教书匠”的原意,大概是提倡教师要教、研并重,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这一口号的提出却不妥。分析这一口号会发现,中国人的浮躁之气仍是根深蒂固。纵观整个教育发展史,我们熟悉的教育家很多:捷克的夸美纽斯,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人们论述同盟会的成立,一般都是依据孙中山和冯自由的说法,强调同盟会是孙中山长期组党活动的必然结果,而对产生这一团体的偶然机缘很少涉及,对众多志士们促成同盟会的活动与作用也往往语焉不详。但事实上,孙中山的回忆不免有失真之处,冯自由记述中的错误也比比皆是。本文拟对这个问题的有关方面做一些考订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有效语文教学的评判标准和实施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什么?这个问题,历来有好多说法,比如“掌握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有的说“能运用语文知识进行交际”;也有的说“达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实施课程改革以后,又有了比较经典的说法,即“在语文教学中实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国甫告成立 ,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出 :务要“一洗而去”“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1 91 2年 1月 6日 ,孙中山在答复南京《大陆报》记者问及“领事裁判权其将撤废乎 ?” ,他毫不犹豫地指出 :“自当撤弃 ,一待改革既定 ,即须实行此事。”照常理推论 ,孙中山在南京登上中华民国的权力舞台后 ,本应为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带来希望 ,有所作为。但是事实恰恰相反 ,孙中山不但未能提出反帝“废约”口号 ,却反其道而行之 ,言行差距甚大 ,认识与行动相互矛盾。对于这一现象 ,许多人指出是孙中山对帝国主义本质缺乏认识 ,以及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16.
何谓好学校?这是一位大报记者采访我时提出的问题,据说是一位领导问的。我想了一下说,这个问题说复杂很复杂,说简单,也可以说十分简单。说复杂,是因为对此问题,官方有官方的说法,老百姓有老百姓的说法,专家们又有另一种答案。官方对所谓好学校是有一整套规  相似文献   

17.
关于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口号,史学界素有不同说法:一说是“天下苦秦久矣!”(见《历史研究》一九七九年第二期刘泽华、王连生二先生论文《论秦始皇的是非功过》);一说是“伐无道,诛暴秦.”(见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讲义上册);一说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见侯外庐先生论文集《中国封建社会史论》).各说不一,都有道理.我认为怎样分析、确定一次农民起义的政治口号,  相似文献   

18.
前段时间,有个"长期吃肉降低智商"的说法在网上流传。这个传言称,英国科学家在8170名参与实验的对象身上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说常吃肉会导致智商下降。这个说法让很多网友感到惊奇,一些人提出了疑问:自己不够聪明是因为爱吃肉的缘故?其实,这个说法并不是最近的研究结果,相关新闻在2008年就可以在网上看到。该报道说,英国Southampton大学的科学家对30岁后的成年人进行调查,  相似文献   

19.
一八九四年春天,年仅二十九岁的孙中山在家乡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写成了著名的《上李鸿章书》(见《孙中山选集》)。《上李鸿章书》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文件,我们从这个上书中可以看到,孙中山在探求真理和救国救民的道路上所走过的足迹。上书中提出的富强、治国的大计有四个方面,即:“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其中“人能尽其才”是关于培养和使用人  相似文献   

20.
邓兴坡 《历史学习》2001,(10):10-10
中华民国成立时,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出:务要一洗“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1912年1月6日,孙中山在答复南京《大陆报》记问及“领事裁判权其将撤废乎”时毫不犹豫地指出:“自当撤弃,一待改革既定,即须实行此事。”照常理推论,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本应为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带来希望,有所作为,但是事实恰恰相反,他不但未能提出反帝“废约”口号,却反其道而行之,出现言行差距甚大,认识与行动相互矛盾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