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第一课时 师:上节课,老师请同学们回家观察手,并且作好观察记录,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我们的手的问题!现在请你们拿出观察记录,先在组内交流一下,给你们两分钟时间,行不行?  相似文献   

2.
《童年的朋友》节选自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全文运用细腻而饱含深情的语言,通过对外祖母形象的细致刻画,表现了外祖母的乐观、坚毅和慈爱以及对“我”一生的影响,抒发了“我”对外祖母的热爱、感激之情。因此要体会和理解文章的主题,就必须落实在对外祖母这一人物形象的感受上。那么怎样引导学生感受外祖母的形象呢?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扫除了字词障碍和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如  相似文献   

3.
曾爱华 《江西教育》2004,(13):56-57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教学竞赛似乎成了“作秀”课的代名词——只讲预设.不顾生成。这固然不排除“以偏概全”的嫌疑.但大多情况下,竞赛课的确顺畅得如生产线上的流水作业,只看到学生学习结果的呈现.很少或看不到学生学习的过程。然而,最近听了一些竞赛课,教师非常注重教学的真诚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1月24日的《风筝》,被选入人教版七上第五单元,因其内容的深记得和主题的多元而备受读者喜爱。也正因为内容的深刻和主题的多元,也给文本解读带来困难,更给学生的解读带来困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给学生一节课的时间进行充分地预习,然后与学生一起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做一次审美的精神旅游。  相似文献   

5.
一 谈话交流,走近“小说” 师:看老师写一位俄国作家的名字。(板书:列夫·托尔斯泰)会读吗?一起渎一遍。了解他吗?  相似文献   

6.
[课前老师播放歌曲《真的爱你》] 生:熟悉。歌名是《真的爱你》。 师:爱谁呀? 生:妈妈。  相似文献   

7.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享有“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法国著名作家左拉曾这样高度评价他的作品:“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但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豁的生活窗口,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是哭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但是面对如此富有盛名的作家作品,有些学生却在预习时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世界名著之所以成为世界名著,是因为其独特的魅力,但本文的魅力何在呢?”面对学生们的疑问,我不得不思考——我们该如何读出这篇小说的“魅力”?看来,我们得学…  相似文献   

8.
《丹柯》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是高尔基《伊则吉尔老婆子》中的一篇小说。一、导入情境(活动:学生课前五分钟演讲,略)师: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聚集着乌云——生(齐背):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高傲地飞翔。师:文字作者是一生:高尔基。  相似文献   

9.
正【课前交流】(教师在黑板上画了大大小小五个圆)师:小朋友们,看,黑板上有什么?生:许多圆圈,有的大,有的小。师:说得好。这些圆,有的大,有的小,用一个词语概括就是——生:大大小小的圆。师:老师要用这些圆变魔术,小朋友可要睁大眼睛看好喽。(师边说边画简笔画,将大大小小的圆变成:蜻蜓、小水珠、小朋友、小青蛙)·两个小圆当眼睛,我来给它添几笔。这是什么?你觉得它长得怎么样?·上头尖,下面圆,骨碌骨碌会打滚。和小水珠打个招呼吧!……(略)  相似文献   

10.
莫泊桑经典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题,“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多年来一直钳制着教师们的文本解读思维.文章换了个角度,从意外的故事情节、童年的叙事视角、艺术的审美方式和“去蔽”触文心等四个方面细读文本,发现了这篇传世经典小说其他的解读主题.  相似文献   

11.
李红军 《科学课》2008,(8):12-14
课前,教师向学生家长发送《致家长的一封信》,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让学生与家长正确对待。要求学生对家长就"我是怎样出生的"话题进行访谈,希望学生与家长能敞开心扉,倾心交谈。评析:本课教学的关键在于课前的访谈,而访谈的成功关键在于家长的配合。通常,家长在这个话题上比较保守,甚至反对。因此,让  相似文献   

12.
李马云 《考试周刊》2014,(99):38-38
<正>《燃烧的心》是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读本》必修三上的一篇课文,是高尔基写的小说,主人公叫丹柯,也有课本将这个故事起名叫《丹柯》的。《燃烧的心》这部小说是由巴金翻译的。感悟《燃烧的心》的多元化主题,常让人产生不同的联想,由此渗透到教学之中,便会有更多感悟。一、从作品看译者与作者《燃烧的心》讲的是敌人很强大,森林很艰险,回头就是奴隶,前进都是未知。在艰难的抉择面前,丹柯带领大家在森林  相似文献   

13.
对《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解读,主流观点往往将之定位于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或者从“文以载道”出发,赋予莫泊桑通过此文表达其渴望人类保持孩子的纯真的思想.这些解读似乎都正确,且具有极为广泛的影响力.但如果从文本语言出发,则会发现其实际上存在很大的错误或偏差.文章紧循小说语言,从字里行间重新解读于勒和菲利普夫妇,以还原作品的本来意旨.事实上,莫泊桑从文字中传递的无非是他以悲悯的情怀、客观的笔触,表达其对人言行的理解或对人性的理解,表达了人生的无奈、辛酸,因而其作品便能超越时空,永远放光.  相似文献   

14.
师:同学们.又是一个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时节。天上的云,河边的柳树,回家的燕子,都在向我们报告春的消息。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个好消息。  相似文献   

15.
正一、初见新朋友师:(出示一个篮子神秘地说)同学们,这是老师准备的奖品。这节课中发言大胆的孩子,特别会倾听的孩子,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奖励。是什么?暂时保密!(学生跃跃欲试,非常期待)师:今天是我们第一次见面,许老师可不是空手来的哦。我给每个同学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它就藏在你们的抽屉里,快拿出来吧。(孩子们纷纷从抽屉里找出装有蚕宝宝的观察盒。孩子们有的很惊讶,很兴奋,还有的躲得远远的)师:它是什么?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蚕宝宝。(课件出示:蚕宝宝图片)师:孩子们,请看——"蚕为天下虫。"(老师边说  相似文献   

16.
一、联系旧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识字一》吗?(看课件齐读《识字一》。)这些美丽的画面让人陶醉。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秋天的课文。(写课题,生齐读课题。)  相似文献   

17.
吴雁驰 《湖南教育》2001,(20):39-39
过去。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和辨别文本中意义得以表现的方式,而新的教学理念除此以外更强调作品的思想、人文精神在学习主体中的内化,以及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在课堂上的优化。简言之,语文课所追求的是知识技能、方式过程、情感态度的三维度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需要重新审视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课堂阅读不仅是对文本的破译、解读,而且是以教材为媒体,学生与作者、  相似文献   

18.
正《安恩和奶牛》这篇文章选自于《希默兰的故事》,它的作者是丹麦作家约翰尼斯·延森,本文被苏教版初中教材编入七年级上册的第一个单元。有很多老师在一些杂志上撰文,谈到安恩是一位清贫而富有仁爱之心的老奶奶,文章表达了作者的敬重之情。然而,笔者认为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是真正孤独的是安恩,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来。一、文中的奶牛并不孤独这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一些老师认为,奶牛是孤独的,而安恩  相似文献   

19.
文本解读就是读者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走进文本,与作者在文字间进行沟通、交流,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相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语文教学对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不同文体的课文,这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文本解读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基于学习者、文本与作者三个维度对文本进行解读,让学生能够快速地掌握文本解读方法,提升文本解读水平,让语文课堂变得趣味十足,学生的参与性更高。以《梅花魂》为例,分别从学习者、文本与作者三个维度开进行文本解读。  相似文献   

20.
马士钧 《辽宁教育》2010,(10):54-56
导语:花园与荒原 师:(板书:花园、荒原)看到这两个词,你们想到了什么事物? 生:看到花园,我想到鲜花;看到荒原,我想到一片杂草丛生的景象。 师:请同学们跳出花园和荒原,看到它们,你能联想到什么东西、人物或心情?请同学们大胆联想,写下你联想到的内容。(生写作,师指导,5分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