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浮蓉 《新闻前哨》2022,(14):58-60
在信息发达的现代社会,国际新闻传播出现很多革新。每个受众都面临信息爆炸和信息超载,而报刊插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传达形式,以其特有的传播特色、多样的风格,以及丰富的色彩、构图和故事表达,符合受众对“读图时代”的预期,令其所服务的新闻产品得以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本文通过探寻插画在新闻刊物的应用起源、发展,以及当今国外、国内媒体卓有成效的新闻实践,论述报刊编辑类插画在现代新闻国际传播中的重要传播力量及其文化、意识形态传播意义。  相似文献   

2.
清末岭南革命报刊风起云涌,致力于在下层社会传播革命思想。在报刊传播实际中,阅报所、演讲等中介形式推进了在识字率极低的下层社会进行的报刊推广。一方面,报刊阅读改变了下层社会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渠道,是清末知识阶层"启蒙"运动的主要方式之一;另一方面,岭南革命报刊与政党及政治关系密切,阅报活动也是革命思想传播的手段。革命思想从报人到下民、从革命理想到武装起义,各种阅报活动在下层社会的普及推广起到了强大的"鼓吹"之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梁启超报刊以及译书活动纳入文献传播这一范畴,从传播内容、作用以及效果三方面,论述了梁启超在文献传播领域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央正在大力推进报刊转企改制等工作,目的是有效整合报刊资源,"做大做强一批、整合重组一批、淘汰退出一批",解决我国报刊业中长期存在的多而不精、体量不大、品牌不响等问题. 在"党报为中枢,行业报、都市报为两翼"的报刊格局中,行业报的转型、转企问题也备受关注.有专家认为此类报刊由于自身具有的先天优势,将迎来发展的"春天".也有声音指出行业类报纸由于存在传播面狭小、受众面相对窄小等问题,将进入发展的"寒冬".  相似文献   

5.
袁静 《传媒》2021,(15):56-58
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健康类信息的需求逐渐上涨,健康传播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丁香医生"作为利用微信公众号进行健康传播的实践者之一,通过注重内容生产与传播、加强互动反馈与定制化服务等运营策略,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本文以健康传播为切入点,探讨"丁香医生"公众号的成功之道,并为微信公众号如何做好健康传播做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浅议手机短信在报刊经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手机短信服务的发展概况 ,归纳了其在信息传播中体现的诸多优势以及发展前景 ,研究了手机短信服务的主要方式 ,提出报纸期刊在自我宣传、与受众的信息交流中开展短信业务的必要性 ,简要论述了短信业务服务于报刊的应用方法、可行性等 ,肯定了手机短信服务在报刊整合营销传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2002-2012年健康传播研究文献的年度分布、期刊分布、作者分布、机构分布、主题分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健康传播研究文献有逐年上升趋势,呈现出既分散又集中于健康教育类、新闻传播类及医药卫生类期刊上的特征,健康教育/疾控中心类与新闻传播类机构是健康传播研究的重要力量,健康传播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健康教育与健康意识、健康传播方式与传播途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流行性疾病防控3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在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思潮传播中,刚诞生不久的近代报刊成为传播的重要阵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办报高潮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传播的高潮叠加涌现;中国近代报刊造就了中国近代最早的公共领域,为社会思潮的传播提供了公共空间;中国近代报刊促进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型,客观上为近代社会思潮的传播扩充了新型传播主体;中国近代报刊的副刊对通俗文艺作品的传播为社会思潮的传播提供了"第二空间"。  相似文献   

9.
传播力是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基础。在全球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时刻,《新华日报》作为主流媒体如何做到"居高而声自远"?本研究以"新华日报"与"抗疫"或"防疫"或"防控"或"疫情"为高级检索关键词,使用Gooseeker和八爪鱼采集器进行网页数据采集。通过将数据分为暴发期、平稳期两个参照组,针对"两微一端""政务平台""地方报刊"三个独立结构单位进行考察。结合传播力影响半径公式得出以下结论:《新华日报》抗疫报道在"两微一端"的传播力影响半径最大。"两微一端"倾向于吸收《新华日报》中疫情进展通报、防控政策、民生、交通、社会安全、科普辟谣的相关报道内容。与《新华日报》抗疫报道互动紧密的政务类平台,除了省级相关职能部门,"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和"中国淮安"显示度高。平稳期《新华日报》抗疫报道对政务类平台的传播力指数更高。《新华日报》抗疫报道在江苏以外的地方级报刊中传播力影响半径不大,这与疫情发展态势、媒体性质亦有关系。  相似文献   

10.
孙彩芹 《青年记者》2010,(16):51-52
报纸网站就是依靠传统媒体资源,充分利用网络传播技术优势传播新闻、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种新型网络媒体。报纸网站的模式大致有以下三种:报刊网络版、独立化报纸、大型新闻网站。本文主要对我国报纸网站发展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研究方向做一下展望。  相似文献   

11.
王浩 《传媒》2006,(8):56-57
在国内报界大呼"都市报的冬天提前到来"的同时,以细分市场见长、锁定特定读者群做"小"做"专"的生活服务类报纸则呈现逆市上扬的态势,经营收入普遍有大幅攀升.慧聪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05年1~10月,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同比增长率为15.37%,比报纸同期同比增长率高出8个多百分点,成为报刊中广告增长的亮点.  相似文献   

12.
目前江西旅游传播的载体主要依赖于传统媒体,包括报刊、广播电视和网页等;大多旅游新闻内容主要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以语言符号为主、非言语符号为辅,内容形态比较单调;而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中,江西旅游传播影响力比较缺乏后劲。因此,必须有的放矢地解决这些困境,从而更好地服务"旅游强省"目标。  相似文献   

13.
彭献泽 《今传媒》2024,(2):128-131
为了更好地推行“双减政策”,教育相关部门应重视和解决教育类政策信息传播渠道方面的问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对教育类政策的传播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双减”政策的传播效果除了受家长自身的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之外,还受传播各渠道的特点影响,同时政策信息在传播中表现为大圈层的形式多样和小圈层的内容多样。在“双减”政策传播中,一些渠道信息的传达十分明确,使得家长及时了解到“双减”政策带来的好处及其实施的真正意义,但是教育政策在某些渠道的传播也存在不足,导致信息传播受阻并且影响了“双减”政策的传播效果。对此,本文根据教育类政策信息的性质和传播特点,对“双减”政策的传播机制及其信息在各传播渠道上的通畅度进行了分析,旨在对优化教育类政策信息的传播效果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陈珂 《新闻前哨》2007,(11):75-75
人类已进入到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时代的新闻自然有新的时代特征、新的时代面貌和新的历史使命。作为人类社会生活前沿的新闻传播事业,在这场变化中无疑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数字化新闻"、"电子化报刊"这些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传播方式,正日甚一日地冲击着过去被认为是"三分天下"(报刊、广播、电视)的传统媒体,传播领域中的一场重大革命已经到来。不到10年的时间,网络媒体在当今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新闻生活中,正充当着越来越  相似文献   

15.
任冬 《今传媒》2014,(12):155-156
西方宪政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过程经历了早期宣传和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宣传著作、报刊、留学生、新式学校教育、西方译著和几次大的政治运动几个媒介来实现的。整个"宪政"传播和实践过程也历经几个阶段和数次高潮时期,最终对我国民主政治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逐渐成为大众传媒,“传播新格局”因时顺势而生。新格局并非既有的党报党刊、广播电视与互联网叠加而成,而是报刊、广播与互联网协同发挥传播作用的全新状态。历史上,曾经网为广播电视成为大众传媒而有了“传播新格局”。当时,广播电视很好地弥补了报刊在传播速度和覆盖面上的不足,不过在本质上仍属单向传播。与之不同,今日“传播新格局”则表现为:由于报刊、广播与互联网亦“互”亦“联”,从而完全改变了单向传播方式。这对提升传播效果具有划时代意义。深入了解新格局,把握今日传播特点,顺势借力,是有效引导社会舆论、传播新闻信息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英语专业类报刊属于教育报刊范畴,编辑所做的是知识的积累和传播工作。英文专业类报刊的编辑则首先应有英语语言的专业知识和与其相关的各个学科的一般知识,否则,就很难胜任工作。我们认为这里存在知识上的“广博与专深”的辩证关系,知识结构中“沉淀与前沿”即“旧与...  相似文献   

18.
《新疆新闻出版》2011,(5):17-18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不久前联合下发《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指出,长期以来,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作为党报党刊等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以外的报刊出版单位,在普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  相似文献   

19.
王舒 《传媒》2007,(7):60-61
教育报刊作为教育部门的主流媒体,它熟悉教育,了解教育,贴近教育,是党在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宣传舆论阵地,其作用也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替代的.但是,由于受行业报刊定位的限制,教育报刊具有涉及领域专一、受众群狭窄的特点,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无疑处于弱势地位.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认真研究教育报刊的传播特点和规律,扬长避短,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其中引进"深度报道"概念,在报道方式上寻求突破,可谓教育报刊在新一轮媒体竞争中的重要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20.
谭健 《军事记者》2006,(9):24-25
(二)文章合为时而著(杂文的新闻性特征)报刊是杂文诞生的母腹。报刊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工具,起着负载和传播信息的作用。它及时地把社会上发生的事情以及人们对它的看法和评论告诉读者。人们的看法和评论在这里包括两类:一类属于集团组织,比如社论、本报评论员、短评等;一类属于个体,杂文就属于这一类。随着报纸这个大众传播媒介的运转,附丽其中的杂文也像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短评一样,包孕着新闻特征。新闻特征种种,在杂文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是信息素质和涉世性素质。传播信息是新闻的一大特征,杂文也具有这种传播信息的功能。虽然它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