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柏格森、厨川白村与胡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风的文艺理论较多地吸收了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与厨川白村的文艺心理学的影响.柏格森生命哲学中的“绵延”、“直觉”概念及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的文艺现,影响了有“主观战斗精神”的胡风文艺理论。  相似文献   

2.
胡风传     
千古复千古,文章自有千古评论,千古有史;一生事一生,风雨终澄一生肝胆,一生无愧.——录谢韬《挽胡风联》在粉碎“四人帮”三年后的一个严冬——一九七九年春节前两天(1月15日),四川省公安厅遵照中央公安部电话指示,把胡风从四川大竹县第三监狱释放了出来,与世隔绝二十五年之久的胡风,重新获得了自由,中  相似文献   

3.
胡风的女儿晓风在《胡风全集补遗》的《编后记》中说,“本书虽然出版了,意味着我们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补遗'工作时不会画上句号的……胡风的佚文的不断被找到被发现更是不可避免的了。”~1的确如此,笔者找到的这五篇均不见于《胡风全集》和《胡风全集补遗》,当为胡风的佚文佚简。《现代的青年何以不喜欢团结—答刘巍君》刊于中等教育协进社编辑的《青年之友》,署名光人。胡风1923年春天由武汉到南京,进入东  相似文献   

4.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和对胡风的政治清算有一个渐次升级的过程。其中,在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中,胡乔木起了重要作用。1945年10月,胡乔木随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后逗留重庆,借批《论主观》来清除胡风文艺思想的影响;1948年香港的《大众文艺丛刊》对胡风发起的公开批评,也得到了胡乔木的支持;新中国成立头两年,胡乔木多次奉命找胡风谈话,试图解决其思想问题,他还借舒芜发表自我检讨文章的契机,组织过批判胡风文艺思想的文章。《人民日报》转发了舒芜的自我检讨文章,胡乔木亲自加按语,第一次正式公开提到“以胡风为首的一个文艺上的小集团”,事实上为后面的文艺批判定了基调;1954年之后的对胡风大批判过程中,胡风写给舒芜的私信被披露直接导致了胡风问题升级为“反党反革命”问题。这件事与胡乔木建议写胡风的宗派主义的文章有间接关系。但是,对于把胡风及与胡风问题有牵连的人定性为“胡风反党集团”,胡乔木是不赞成的,并在毛泽东面前替胡风作过申辩。  相似文献   

5.
巴金与胡风,以独特的、深刻体验过的生命经历,对“胡风反革命集团”案和十年文化大革命对知识分子的迫害提出了控诉。巴金从潜意识中的噩梦的反复困扰和不断的追问、拷问,展示出内心层面“理得心不安”的困境;胡风从现实遭遇和理性思考出发,真诚地道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本质特征是“精神奴役的创伤”,揭示出头脑层面“心安理不得”的执着。一个作家、一个理论家,以不同的方式,殊途同归地表现出了知识分子本真意义上的执着。为新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启了另外的生命向度。  相似文献   

6.
<正>萧军与胡风1935年初在鲁迅身边相识,50多年历经磨难,二人保持了至死不渝的友情。世道沧桑,追溯往事,展现天地间的人性、良知、真诚和勇气,颇值称道。1."三十万言"原稿事件的考验1954年7月,胡风向党中央送了一份《关于几年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即"三十万言")。谁也未曾料到,这"三十万言"几乎毁了他后半生。聂绀弩为胡风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三十万言三十年",可见其"分量"。1955年1月12日,中国作协主席团向中央报告,提议印发胡风"三  相似文献   

7.
卢卡奇和胡风在20世纪左翼文艺理论界中长期处于争论的风口浪尖。把卢卡奇和胡风放在各自独立发展的轨道上进行平行研究,为了维护其创造力,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二人既坚持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又与当时所谓的正统马克思主义保持距离;为了实现其创造力,他们选择了独特的思想表达方式;在实现自己理论思想方面,二人都很敏锐地看到了编辑刊物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曾凡解 《天中学刊》2004,19(1):87-90
胡风与题材决定论者之间的分歧和论争,有其内在原因。胡风之所以反对题材决定论与他所处的特殊环境及鲁迅的影响有关,而其深层的原因则在于胡风所坚持的文艺启蒙观念。  相似文献   

9.
《野花与箭》是胡风创伤于中华民族动荡不安年代的诗集,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愤懑孤寂的情感构成其丰富的情绪层面,整部诗集张扬着自我超越的韧性战斗精神和搏击时空的力量。诗歌在整体上呈现出自由灵活、意蕴丰富的美学特征,这与胡风一贯的文艺主张和独特的艺术追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胡风的主题观是统摄在他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之下的,在他的主题观中蕴含了“主题先行”的思想。本文试由胡风主题观思想来源以及其它相关文论的分析来重新诠释“主题先行”这个被误解多时的观念,从创作过程、实践经验两个角度来探索“主题先行”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同时,本文也探讨了胡风主题观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