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邮坛茶花女”是专业邮票设计师任宇的雅号,这是因为我国至今仅有的两套票名有“茶”的邮票《云南山茶花》(T37)和《茶》(1997-5T),都出自她的手笔。 在今年上海集邮节仪电邮协分会场活动中,这位“邮坛茶花女”给我们讲述了有关这两套邮票的故事。 《云南山茶花》发行后,许多外国人向中国集邮总公司函购这套邮票和小型张,使工作人员惊讶的是在大量订购函中,竟然还有要求帮忙订购山茶花及其种  相似文献   

2.
《中国邮史研究》(北京李国庆邮社编)2005年第四期刊出方立武先生的《钱万能的集邮轨迹》一文,读来颇有趣味。其中写道:“钱万能为进军邮坛,取得诸位信任,在 1936年8月又捐赠《华邮珍史》和《邮声》各一册给甲戌邮票会图书部。“紧接着方先生提出:“但不知这两部是怎样的一本书?”的问题。我认为,研究这个问题是关乎发掘中国集邮文献及其历史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傅德霖先生走了,他带着对邮坛的眷眷之情,在料峭的春寒中走了,2006年1月30日上午,他因病不幸辞世。听到噩耗,深为悲痛,我为邮坛失去一位受人爱戴和敬仰的老集邮家而感到深深的哀戚。数天前,还曾去医院探望过他,想不到竟这么快与我们诀别了,然而他的身影依然在我的眼前闪现。傅老集邮70年,毕身致力于发展群众集邮活动和集邮化事业,他的离去是邮坛的一个损失。  相似文献   

4.
春季里来百花开。花是春的使,带来了春的芬芳。美丽的鲜花不仅盛开在原野和路旁、庭院和公园,也在各国方寸之地竞相开放,为邮坛带来一片无垠的春色。花卉是各国邮票上长盛不衰的主题,本从海外方寸花圃中采撷新开的几朵,“借花献佛”,送给集邮爱好。  相似文献   

5.
二、独一无二的集邮漫画专刊1948年7月25日,一份以漫画形式来诠释邮坛趣闻的杂志《邮坛》在四川自贡面世,主编张宇仲。这是我国西南腹地出版的一份独特的邮刊,存世量有限,藏阅者寥寥,值得集邮文献爱好者近距离"一睹芳容"。1.独辟蹊径,独一无二《发刊词》云:"《邮坛》是一本集邮画刊,像这样纯粹的图画集邮刊物,在我国还是首创,也是敝社同人的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难忘沈曾华     
沈曾华是一位德高望重、蜚声我国邮坛的集邮家。 2006年4月23日受人爱戴的沈老离开了我们。这是我们集邮界的重大损失。广大集邮爱好者又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7.
集邮漫画出现在中国,应是上世纪20年代的事情。1927年6月《邮乘》杂志刊出的一幅猛虎从邮票上扑下来咬人的漫画广告,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集邮漫画作品。此后,集邮漫画开始散见于当时各类 集邮刊物上,逐渐被邮人所认识。 二十多年后,自贡集邮学会会长张宇仲先生因爱好美术,对集邮漫画偏爱有加,遂别出心裁地创办了一份以漫画形式来诠释邮坛诸般奇闻趣事的杂志——《邮坛画刊》。张宇仲先生在回忆创办这本杂志的初衷  相似文献   

8.
南水北调是一项举世瞩目的“乾坤大挪移”工程,牵动了中国人半个世纪的梦想,也为广大集邮爱好者提供了绝好的集邮素材。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开工,如果搞一部开放类邮集,肯定会让邮坛瞩目。  相似文献   

9.
一、文名重邮坛 人同国宝共称尊,鉴赏全凭慧眼分。 揽月楼高堪沐雨,生花笔妙亦凌云。 这是一首赞书画鉴定专家杨仁恺的诗,借其意其趣,称颂赵人龙先生的学识人品亦十分贴切。 赵人龙是一位典型的专家学者。当年在本职工作岗位如此,在集邮活动中同样如此。他从不热衷官场与社交活动,不慕虚名,总喜欢坐在书桌前,潜心钻研,不论写自己的研究心得,还是编审别人的稿件,他都全身  相似文献   

10.
集邮在香港     
随着1997年7月1日我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个日子的日益临近,内地邮人收集香港邮品的兴趣正在不断提高。为了使读者对香港邮坛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笔者根据亲历香港的见闻,  相似文献   

11.
台湾《联合报》自1959年元旦起,在《万象》副刊上开辟"珍邮漫话"专栏,由刘能超主笔。专栏文章介绍名家集藏、前人经验、邮坛掌故、珍邮源流及中国邮票在世界邮坛的地位等。因作者收集  相似文献   

12.
如今的邮市之所以门庭冷落车马稀,集邮者、投资者之所以弃邮而去,邮协会员之所以大量流失,笔者认为,连续十多年的邮票打折是罪魁祸首。只有消灭打折票,邮坛才能重聚人气。笔者在征求部分邮人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六条措施,供邮友探讨和管理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集邮》2001,20(10):6-6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是人们心头充满企盼和喜悦的季节。邮市也一样,每逢秋天,邮市总是程度不同地有些起色,邮人在秋天期待着收获。9月5日,本编辑部特邀了几位邮坛精英开了一个集邮茶座,对邮市现状和自己心中理想的邮票发行政策自由地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上海虹口区集邮协会、上海专题集邮研究会于2012年12月29日下午在虹口职工文体中心举行“祝贺徐自卫先生80华诞、集邮65年暨邮史研讨会”。上海化工、交运、闸北、杨浦、闵行等职工邮协领导和集邮爱好者80余人出席。《上海集邮》副主编张乐民、化工邮协会长童国忠等到会祝贺,沪上书法家王金海为徐自卫书写条幅:“六十五载耕耘邮坛,八十华诞再谱新篇”以示祝贺。  相似文献   

15.
《集邮博览》2011,(2):29
生肖集邮研究会,中国民间集邮组织中一枝无比闪耀的奇葩,它绽放在神州邮坛,植根于中华民族生肖文化的丰沃土壤。1997年,当它犹如一株嫩芽,在江南姑苏城袅袅丝竹的情韵中破土而出时,似乎并未引来人  相似文献   

16.
我国澳门邮政局特邀邮票设计师、人已步人中年的女画家潘锦玲,到2004年已在澳门方寸天地辛勤耕耘了10个年头,因其设计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邮票套套精彩,早就蜚声国际邮坛与绘画界,并为我国广大集邮爱好者所熟悉、  相似文献   

17.
俞鲁三是上海的老邮人,也是笔者多年的老朋友了。早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那时还是个刚涉邮坛的中学生,开始出没于河南中路南京东路口的那条弄堂邮市。那里常见一位个子不高,举止儒雅的中年男子,专收世界各国历史地名邮票。他只买进,从不卖  相似文献   

18.
读编往来     
《集邮博览》2013,(8):M0002-M0002
读反映基层邮人的心声读了贵刊6期陈维民先生的《从拜年封上的蹊跷事说起》和杜洪位先生的《有意违规不可取》两篇文章,很受启发,感叹颇多。两篇文章分别对2013年拜年封莫名"瘦身"之事和有关部门疏于管理的现象,提出批评。目前在邮坛,吹喇叭抬轿子的人多;说真话讲逆耳之言的人少,能找到一席之  相似文献   

19.
笔者集邮数十载,是最佳邮票评选的参与者和支持者,一向认为最佳邮票评选是我国邮坛的一件盛事,通过这项活动的,对提高我国邮票的设计印制水平和提高广大集邮爱好者的艺术鉴赏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这是不容置疑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参与它的人逐渐减少了,主观上有主办单位指导思想和组织工作上的问题,客观上受集邮大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20.
邮坛自从"网络"了"集邮",衍生出"网络集邮"新的集邮词汇、新的集邮门类、新的集邮方式、新的集邮人群。网络集邮开阔了邮人的视野,提高了初学者的集邮兴趣,也增加了专题、集邮、电脑多学科知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