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当代民居建筑景观中存在着"历史虚无主义"泛滥的现象。原因主要是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妄自菲薄,以及对西方外来文化的顶礼膜拜。当代中国民居建筑景观应体现本土性与民族性,在满足现代居住功能的基础上体现民族特色、地域文化和建筑文脉。  相似文献   

2.
建筑是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一,民居建筑及其文化内涵是不同民族表达文化的主要手段和重要方式。居住在哀牢山红河上游谷地的花腰傣在适应自然的生存过程中,创造了土掌房的建筑形式及其建筑艺术,从而形成了具有花腰傣特色的传统民居文化。花腰傣传统民居无论从选址、布局及建筑房屋的流程工艺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花腰傣民居的文化功能和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土家族民居建筑是由古代原始人类穴居、巢居居住方式长期演化而成的土木建筑与悬空平台相结合的干栏式建筑,它以其浓郁的民俗文化美和独特的建筑造型美而体现出它独特的人文价值。土家民居建筑作为民族文化的有形载体,它的建筑过程与空间营造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人化宇宙、法天敬祖的宗教哲学思想,其造型与装饰则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以物寄情”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传统民居建筑是地域文化的物化形象,各地域文化所映射的传统民居建筑美学特征也有所不同。根据所划分的7大中国传统民居类型,从地域文化背景剖析传统民居的建筑美学特征,从中反映出地域文化对传统民居建筑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土家族民居建筑是由古代原始人类类穴居、巢居居住方式长期演化而成的土木建筑与悬空平台相结合的千栏式建筑,它以其浓郁的民俗文化美和独特的建筑造型美而体现出它独特的人文价值。土家民居建筑作为民族文化的有形栽体,它的建筑过程与空间营造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人化宇宙、法天敬祖的宗教哲学思想,其造型与装饰则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以物寄情”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建水团山民居是迄今保存完好的融中原传统文化和民族地域特色为一体的滇南民居古建筑群的代表,民居建筑的历史风貌,建筑装饰的艺术表现、题材内容无不呈现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民居传播的传统文化,不但使我们直接面对传统,营造和谐的人文居住环境起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火塘在侗族的传统建筑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侗族传统干栏民居以火塘作为家庭成员活动的公共空间,在精神功能和空间上均成为家庭中心而处于统领地位。通过对侗族火塘的研究,可将其空间与精神上的双重功能融入现代家居设计,从住宅秩序及居住建筑与行为模式的互动上继承和发扬传统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8.
羌族自古以来都以石砌技术精湛而闻名遐迩,其传统民居建筑主要为石砌碉房和碉楼。它不仅是羌族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也因为它的实用性和抗震性能使它成为羌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羌人信仰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羌人对宗教信仰的表述在羌族传统民居建筑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本文深入探析了羌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宗教文化内涵,解读了羌人浓郁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守护神崇拜的原始宗教文化。提出了把发展羌区旅游业和羌族传统民族文化保护有效地结合起来,合理地对传统民居建筑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将既有利于提高羌族地区的经济收入,又能促进羌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和传承,从而让羌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9.
武淼 《华章》2011,(24)
文章以河南民居建筑的古风貌特色研究为例,分析了人居环境地域性的可持续发展与创新关系,并将传统地域建筑的特征融入到现代居住建筑中来.提出重视对建筑地域性的理解,重视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哈尼族传统民居建筑不仅风格式样独特,也是哈尼人真正的精神家园。在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要坚持在保护中改进,在继承中创新,使哈尼族传统民居建筑式样及其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成为哈尼族展示独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1.
民居作为传统的住宅模式,从形式到内容都充满了文化的积淀.毛南族作为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其民居建筑由于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历史特殊性等地域性特征的影响,有其简易性、经济性、实用性、淳朴性的特点,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内涵.挖掘毛南族传统民居的合理因素,对于保护、传承和发展毛南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传统建筑承载了传统文化,反映着不同时代以及不同地域的文化思想。中国传统民居是产生时间最早且分布地域最广的传统建筑,种类繁多。传统民居建筑的布局结构和装饰细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传统自然观,较好地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在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中国传统民居的自然观依然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3.
通过研究中国传统民居的可继承性,从土地的节约与集约利用、民居形态更新、人居环境建设、乡村旅游开发等方面探讨了在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民居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指出应探索多模式的保护与发展道路,实行动态保护和有序开发。  相似文献   

14.
民歌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它密切的与劳动人民联系在一起,直接表现了人们的现实生活。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广大的音乐工作者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创作出了更多优秀的作品,使它在形式或者内容上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演变后的民歌就成了大家口中的"新民歌"。这一词汇曾多次在近现代中国音乐发展史中被提及和运用,虽然,新民歌的内涵与传统的民歌息息相关,但在不同的历史年代及不同的文化大背影下,却有着不同的时代理解和文化传承使命。其中传统民歌与中华民族的各种灿烂文化的结合成了"新民歌"的一种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5.
从形态学角度出发,在福州特殊的文化背景、地域性特征基础上,解析三坊七巷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平面形式、空间组织形态、围合方式等的特点;指出三坊七巷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九个单元要素特点及独具地域特色的群体空间布局方式,为现代建筑继承传统民居院落特征提供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实证分析表明:梅州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具有传统风格、实用价值和建筑艺术相融合的特色;梅州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载体环境关系且其载体环境根植于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历史环境和中国传统文化三方面;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是建筑形式的物质基础,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载体的相互作用是形成梅州客家民居文化景观的动因.  相似文献   

17.
陕北秧歌是植根于乡土世界与民众精神之中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传统民间文化形式之一。20世纪40年代,这一传统民间文化形式被发现并纳入中国共产党革命文艺建构与发展的全新轨辙。中国左翼革命对"民间"的发现以及借助对传统民俗活动的挖掘与利用来建构其文化新秩序的策略实施,使借鉴民间传统秧歌的表演形式而创造的新秧歌有了发生的契机,新秧歌运动在这一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下得以展开。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在现代化文化环境下,传统民俗艺术的生存危机。分析了民俗艺术的存在价值并指出民俗艺术必须回到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的重要意义。此外,还提出了民俗艺术的发展要体现"地方性"和"民族性"的传统特色。民俗艺术只有在不断的发现、认识、借鉴和使用中才能得到有效的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19.
在民族一国家文化寻根、反思和重构的全球性语境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这是民俗学从学术概念到人类文化自觉的反思,是一个传统民间文化的现代性转变,也是人类追求文化共享和多样性的历程。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民俗带入传媒时代,对民俗学而言,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一转变过程是现代社会对民俗象征、民俗思考、民俗符号等多重意义的重新整合。  相似文献   

20.
建筑居住文化不仅有史籍的记载,而且也在汉字形体中蕴涵有丰富的文化信息。透过一些类化符号及其所组成的汉字形体的研究,可以窥测到远古先民最原始的居住方式、各式各样的建筑物以及这些建筑物的功用、基本设施或附属设施,并且可以从中寻觅到先民在建筑居住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等深层次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