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劼人历史小说与巴蜀文化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劼人的历史小说既是继承巴蜀文化传统的结果,同时又是对现代巴蜀文化的重要贡献;无论是其历史内容的极大真实,还是准确展示西蜀古都的地域特色、极富表现力地运用四川方言,以及“摆龙门阵”叙事方式所取得的艺术成就,都是这种贡献的具体证明。  相似文献   

2.
论李劼人创作的巴蜀文化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蜀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劼人在艺术创造活动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和极为清醒的对乡土文化的皈依态势。他的代表作《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蜀中风情、乡土景貌和民俗特征的精细描摹。作品中的人物性恰、生活语言、服饰起居,无不带有蜀地特征,成为一部近代的巴蜀风俗史。  相似文献   

3.
中原文化的概念。中原文化与中华文化、河洛文化之关系。中原文化之特点:承传的正统性、崇实性、先导性、兼容性、辐射性。从杜甫的家世及青少年时期的经历看,他是在中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的。李白与杜甫的相同是因为都受到中华文化之哺育,都是受盛唐时代风气的熏陶,都博采了各地域文化之精华。李白、杜甫在思想、性格和创作风格上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家庭环境不同,青少年时期所受地域文化之影响不同,李白主要是受巴蜀文化之影响;杜甫主要是受中原文化之影响。  相似文献   

4.
用现代意识审视幽远的民族地域化,是易光小说创作的一大特点。从浓厚的乡土情结对地域化作直接的、自觉的书写,更是易光的一大优势。易光从自身的精神品格和化素养出发,对民族地域化进行全新的学阐释。在本建构、意象使用、语言表达等方面,易光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重庆诗人柏铭久五部诗集《情感的边缘》《黛水之光》《神女峰背后》《叙述中的抵达》与近作《红透的山谷》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作为上世纪80年代末逐渐形成的地域文化诗的艺术特色。本文认为,柏铭久的诗歌属于地域文化诗,不属严格意义的乡土诗。从其五部诗集作品总体情况看,其诗歌有如下一些值得借鉴和研究的价值:峡江优美自然风光与贫瘠生存的叙述抵达;游离与奔走的文人寻根诗境;岁月回望的乡恋与反思批判意思;此外诗歌“完成度”与读者反应批评启示也是本文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著名的川籍现代作家李劼人在其创作中呈现的独异性不仅是无人替代的,也是不可复制的。这不仅表现在作品里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还体现在他小说叙史的民间立场,这种独异性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作家的巴蜀意识、市民体验,还有异质文化浸染的融合。近年悄然兴起的新历史主义的小说创作潮流,关注大历史背后的芸芸众生的叙史方式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李劼人的小说叙事立场,借此探讨其对当代文学叙史的意义,真正把李劼人的叙史内涵转化为重建中华民族学术文化整体格局的珍贵资源。  相似文献   

7.
地域文化与张恨水的文学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实际上是通过地域文化这一中介环节而起作用的。古皖文化、古楚文化、桐城文化杂糅而形成的文化积淀。在张恨水身上有一定的体现,渗透于某些作品中,形成了独特地域文化色彩的人格气质、家国情怀、佛道意识以及浓厚的风俗景观。  相似文献   

8.
论萧红文学创作的东北地域文化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萧红能在现代文学史上留有一席之地 ,她的作品能赢得国内外一些读者的青睐 ,是与其文学创作的鲜明地域文化色彩分不开的。东北这片神奇的土地及其文化 ,决定了萧红文学创作的基本风貌和艺术成就。东北地域文化对萧红文学创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尤其在题材、表现视角、人物与环境描写等方面 ,表现得更为突出。东北地域文化中的开拓、闯荡、狂放、自由等精神 ,更在萧红身上发扬光大 ,她那任性倔强独立不羁的个性和标新立异不拘成规的艺术创造 ,都得利于黑土文化的熏陶与滋润  相似文献   

9.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乡江南,其文化富灵性与诗意,在独抒胸臆中,也往往洋溢着理性品格、批判意识和启蒙精神。对社会俗见、对经籍、对圣贤成说,江南智者常持反思的态度,独立的见解,显示出可贵的自由思想的风骨。  相似文献   

10.
"巴蜀文化"是古今巴蜀地区的文化总和,是与中原文化迥然不同的地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朝诗人白居易量移忠州刺史,受巴蜀文化的滋润和影响,拓宽了创作题材,与前期创作相比,内容及艺术特色均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角度入手对地域文学进行研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理论视角之一。由于地域文学包含的文化特性远远大于文学作品所表现的内容,使得将地域文学和文化研究进行有机整合和扩展成为可能,而地域文学所凸显的文化属性和民族、时代特征也成为研究得以深入的依据和线索。  相似文献   

12.
北京文化的意义首先就是它长期作为中国文化中心的"首善"之意义,而巴蜀文化的"外围"意义则体现在它往往承栽了诸多与文化中心及主流文化大异其趣的成分。"中心"与"外围"的文化的差异正好提供了不同区域间彼此参照、自我反思的机会。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时代,如何突破"文化金字塔"的传统结构,让"中心"与"外围"建立更密切的互动关系,这应该是中国文化发展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学史上,沙汀被公认为典型的地域小说作家。本从巴蜀地域呈现的角度,梳理了沙汀早期创作的现实主义探索,凸现了不同区域经历中,巴蜀地域化在其整体思想资源的存在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唐霞 《现代语文》2009,(8):91-92
家庭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不仅仅是生存之地,更是情感和精神的皈依之所。在某种意义上,它的存在足以成为对于传统文化近现代命运的认知与反省。老舍以多重视角,既观察和描述着国民精神溃疡面的持续蔓延,对传统文化中阴暗、落后的一面与民族的劣根性进行了批判,又对旧有丈化的优质部分认可而且推崇,从中透视出了老舍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批判与反思。  相似文献   

15.
吴会蓉 《成都师专学报》2014,(4):F0003-F0003
2014年4月25—27日,由乐山师范学院郭沫若研究中心与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首届巴蜀文化名人与巴蜀地域文化学术论坛”在蓉召开。来自京、宁、湘、渝、川五省(市)的23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的110余名专家出席了此次论坛。  相似文献   

16.
批判中建构:论鲁迅与侠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一维,侠文化精神是侠文化之话语内涵的价值核心。鲁迅对侠文化进行了批判性改造,继承和发扬了侠文化精神,致力于文化与人格的双重建构。这种文化改造思路对当前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艾芜与巴蜀地域文化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蜀地域文化构成了艾芜现代体验的独特个性 ,决定了他厚重的气质 ,并滋生出进取、浪漫的情怀。在五四新文化洗礼下 ,艾芜超越了巴蜀地域的生存状况 ,巴蜀地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资源 ,仍深刻影响到他的人生和作品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文化现象,任何作品的生命力均与其自身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有着直接关系,而作品文化底蕴的丰厚程度又取决于作者本人的文化意识,而且这种文化意识狭隘了还不行,必须是大文化意识,即从广泛的文化视野观照生活,把人物置于特定的、民族的、时代的文化网络中揭示其思想、观念、心理行为、语言特征,从历史的深度开掘所描绘的生活的文化底蕴,在广阔文化背景下展示人间的悲喜剧。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由于城市随迁子女的增加,学校中也越来越呈现出文化多元的特征,教师也将面对来自不同文化群体学生所带来的挑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对自身以及学校文化进行反思,因而在教学中很难保证学校"文化边缘人"平等地享受教育。文化敏感性教学主张教师作为反思者和多元文化融合的促进者,从理解边缘人的角度出发,实现多元文化教学。  相似文献   

20.
地域文化描写是李劼人小说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以《死水微澜》为例,探讨李劼人在其作品中如何发挥地域文化的作用,经由文化的细微变动中,将表现历史、展示巴蜀地域文化以及铺衍故事完美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