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佩 《林区教学》2010,(4):47-48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现实中的语言现象。认知理论认为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类在一定的意象图式的基础上,借助隐喻和转喻等认知手段实现的。一词多义现象是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一词多义现象不仅是我们对一词多义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对英语词汇教学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2.
一词多义是一种极为常见的语言现象,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在一个词语拥有多种意义的过程中,人们从基本义项出发,主要利用隐喻和转喻的思维方式,将新词义赋予现有的词汇。以"heart"为例,探讨了一词多义的产生机制及认知过程中的思维特点。  相似文献   

3.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现象,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具有互相联系的意义。多义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本文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对多义现象的生成进行分析,认为词的多义性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家族相似性,词的多义性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主要通过隐喻和转喻生成的。  相似文献   

4.
一词多义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现实中。一词多义现象是在一定的意象图式的基础上,借助隐喻和转喻模式实现的,是由基本词义向其它词义的引申,而且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相互关联。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一词多义现象不仅使我们对一词多义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对外语词汇教学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5.
英语一词多义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多义词汇各个语义项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隐喻和转喻理论,探究了一词多义的理论框架,并且对此进行系统地讨论和分析,旨在探讨英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特征。  相似文献   

6.
反义同词现象体现了语言的创新性和经济性,属于一词多义的范畴。文章从认知的角度,以事件域认知模型为理论框架,探讨了反义同词现象的认知机制,并按事件域中要素间存在的不同关系,将其分为三类。最后根据事件域认知模型理论,对反义同词的翻译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一词多义现象是由于语言在产生过程中所遵循的经济性原则而出现的,与人类的认知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本文通过分析"火"字的一词多叉现象,探讨隐喻和转喻在一词多义现象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认知语言学家来说,人类的某种认知能力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某一个语言层面,只对某一个语言现象起作用,而应该在多个语言层面上加以体现。在照应词的使用上也应如此。语篇只是一个复杂的语言现象,某些语篇结构会影响语篇中照应词的使用。本文从段落、话题、框架三个方面谈了照应词的使用问题。  相似文献   

9.
一词多义指的是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义项的语言现象。目前,一词多义现象的研究已突破传统的词汇学研究范畴,拓展到与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用学相结合的跨学科领域中。其中,原型范畴理论从宏观上为此提供了框架模型,而认知隐喻和转喻概念从微观上为一词多义提供了必要的理据。本文从认知视角出发,采用原型范畴和隐喻转喻相结合的研究范式,深入探究一词多义的普遍性、延展性,并简要分析其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修辞学研究中,转喻通常被看作是一种辞格。转喻研究的认知转向不仅使我们对转喻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更为传统的语言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同隐喻一样,转喻从传统的词格提升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认知过程,它既是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同时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又起着重要的衔接作用。在实现语篇连贯的众多机制中,转喻是一种重要的深层或隐性衔接手段,它在语篇层面上制约着语言运用的深层次连贯性。  相似文献   

11.
历来的研究者在研究一词多义现象时过于关注语言本体和语言的使用者因素,因此多数研究集中在词汇层面,而从语言接受者的角度在语篇层面开展对一词多义研究的文章却不多见。本文尝试从受众的角度将一词多义现象的研究置于语篇的框架下,运用最新的认知语言学理论,探讨听者在不同语篇的使用中如何识解一词多义中的特定含义。  相似文献   

12.
传统教学认为语言是由语法和词汇组成,而词块教学法认为,语言是由大量的词块组成。词块教学法受到认知心理语言学及语言习得研究的支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词块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使用的流利性和准确性,以及语言知识的内化。在教学实践中,可通过认知词块、巩固词块、产出词块三个环节来培养学生的词块意识及词块产出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一词多义的现象。词汇意义的延伸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主要是隐喻和转喻这两种认知模式,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的延伸。一词多义是语言自身发展的必然,是人类认知的结果,与人类认识世界的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反义同词指一词兼有相反或相对的两个义项,是词的多义性的一种特例。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转喻理论探讨了反义同词的生成机制,并对反义同词中的转喻关系进行了分类。研究发现,反义同词中的反义关系具有概念的邻近性、范畴的同一性、显著度的不对称性,反义同词的生成依托于概念转喻机制。  相似文献   

15.
无论是传统语义学还是认知语义学,多义词研究都是一个重大课题。传统语义学在研究各个语义关系时侧重词汇的内部结构,对多义词的研究停留在词的层面上。认知语义学利用认知模式来解释多义现象,在认知语义学的理论下多义现象不仅是语言的问题,更是人类的认知问题。主要概述国广哲弥、森田良行的多义研究及认知语义学理论下的多义词研究,旨在发现多义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为提出适合日语学习者的多义词分析方法及学习方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人类对颜色的认知是最基本的认知范畴之一,因此世界上尚不存在没有颜色词汇的语言。在英汉两门语言中,颜色的词汇更是极其丰富。颜色具有其特殊的物理属性,从这点上来看,颜色词在英汉语言中的使用是拥有共性的;但由于颜色又具有其特殊的社会属性,因此在语言的使用中颜色词又具有其个性。本文将着重就颜色的社会属性进行分析,从个性层面上,深入探讨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颜色词翻译的影响,力求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翻译实践起到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认知语言学为转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转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层面上的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概念现象和认知过程。近年来转喻的界定、分类、转喻与隐喻的相互关系以及转喻与语言结构的关系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对其简要的梳理对我们明确未来的研究方向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英汉双解)中图示的人体部位词项为语料,在认知转喻和隐喻的理论框架下,从词汇和语法层面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一词多义现象在人体词项中普遍存在,转喻和隐喻思维使词义延伸成为可能,转喻比隐喻更基本,是隐喻的基础或为其提供理据,而隐喻思维在词义延伸中起的作用更大;两种思维在词义延伸中可能相互交叉,出现连续体的现象;转喻、隐喻也是引起词汇语法功能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人创造的用以表情达意的符号系统,既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语言所指向的事实存在使其具有客观性,而人的意识和认知的主观能动性则使其带上主观性。语言符号的各个层面都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词这个层面的客观性主要体现在能指的自然属性和所指的事实存在性上,而其主观性表现更加多样,主要包括音位的心理性、能指和所指联系的任意性、对存在认知的差异性、词汇系统对存在组织的民族性等。用这种观点分析语言现象更具宏观性,更符合自然语感,例如可以对专名、单义词和多义词(包括词义如何引申)问题提供一致而简明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转喻是人类主要的认知方式,并在语言中有深刻的体现。对比分析是研究不同语言的常见重要方法。从转喻视角对比分析俄汉语词素义,可以较深刻地揭示俄汉语词素义与词义间的关系,即词的理据性,揭示俄汉两民族对各自词汇所指称的事物在认知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