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传》中假设连词“若”既可以出现在从句主语之前,也可以出现在从句主语之后,但有规律可循:“若”位置的前后游移,是联系项与话题竞争句首位置的结果。前后分句主语是否相同、前分句主语的人称只是这一深层动因在句法上某种不完全表现。当联系项“若”后的主语获得话题身份,由于话题优先于联系项获得句首位置,因此“若”后置于主语。当联系项“若”后的主语没有话题身份,根据联系项居中原则,“若”前置于主语,位于句首。  相似文献   

2.
"若还"唐代开始发生语法化,由"假设连词+副词"演变为"假设连词+假设连词"。"若还"宋代完成词汇化,到了元明时期,"若还"发展为一个常用的假设连词。副词"还"用于未然语境是其演变为假设连词的主要原因,而与"若"的连用则加速了这一演变过程。"若还"清以后衰落,而假设连词"还"现代汉语中仍在使用。  相似文献   

3.
假设连词"即"成词于战国时期,语法化完成的标志是:位于假设复句从句的句首,且在分句主语前。从用法上看,连词"即"所领的假设分句常表示"不如意"的情况。其语法化过程经历了从动词—时间副词—假设连词的历程,从时间副词到假设连词的语法化过程则体现了从可能性认识情态到虚拟性认识情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关于上古早期名词"所"的词性、意义及用法,前人论述颇多,但"所"字作为假设连词有待更进一步探析。本文据现有资料对"所"字作为假设连词的源起、演变、发展等作了进一步的调查,以图对其有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在冀鲁官话山东无棣方言中,存在一个表示假设的后置连词“也似的”,与普通话的假设助词“的话”用法基本平行,但也存在细微的差异。本文对“也似的”的用法进行了描写分析,并认为这个“也似的”来源于同样存在于无棣方言中表比拟的“也似的”。这种演变过程具有跨语言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6.
连词中的“是”作为一个常常被使用的构词成分,得到了汉语学者的关注。前人认为“是”参与假设连词构词的语义基础是判断词具有从目前向将来的持续时间特征。通过对假设分句的非现实特征与主观认同的共性分析.驳斥了这种认识的不合理性,并从语言类型学的验证和其他假设连词的虚化过程验证了判断动词“是”虚化的基础是对非现实事件的主观认同。  相似文献   

7.
潘志刚 《家教指南》2011,(1):112-116
"忽"及以它为语素构成的一些复合词,在敦煌变文中有时用作假设连词。"忽"作假设连词在中古已产生,是副词用法的进一步语法化。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认为"忽"作假设连词是"或"的同音假借字,情况并非如此。"忽若"、"忽如"、"忽其"用作假设连词是通过同义复合而形成的复合词。"忽然"、"忽尔"、"忽而"是"忽"加词缀构成的复合词,它们由于受到"忽"、"忽若"、"忽如"、"忽其"作假设连词的类推作用而产生出相同的连词用法。  相似文献   

8.
“若”是先秦汉语中使用较多的假设连词,偶尔也用作选择连词。选取先秦时期代表性文献《左传》和《国语》,对其中“若”的连词用法进行了全面地描写和比较,附带对性质来源相关的“如”的连词用法进行说明,可以总结其在两部文献乃至在先秦汉语中使用特点和语法功能,并可以为考辨《左传》《国语》的文献关系提供语言学的资料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假设类复音连词从古到今发生了很大变化,形式的复音化是其面貌发生裂变的主要标志,而隋前汉译佛经又含有较多的口语成分,可以较好地反映历史语言演变的真实轨迹,因此,我们截取隋前汉译佛经941部,对其进行了穷尽性的调查。提取出假设类复音连词44个,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与同期中土文献中的用法进行了力所能及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0.
依据邢福义先生对假设复句的界定,汉语的假设复句可分为可能性假设复句和反事实假设复句两类。依据假设连词引导这两类假设复句的能力,又可将假设连词分为专表可能性假设连词、兼表可能性假设连  相似文献   

11.
依据邢福义先生对假设复句的界定,汉语的假设复句可分为可能性假设复句和反事实假设复句两类。依据假设连词引导这两类假设复句的能力,又可将假设连词分为专表可能性假设连词、兼表可能性假设连词和专表反事实假设连词三类。为了客观合理地展现兼表可能性假设关系连词在英语中的对应形式,我们将考察的语料来源锁定为钱钟书的《围城》和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中译本里所出现的所有假设连词,下面就讨论其在英语中的对应形式。  相似文献   

12.
语用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语用能力发展的研究受到了语言研究者和授予者的关注。文章阐述了Schmidt"注意假设"理论与语用习得的内在关联,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并就"注意假设"理论对语用学习的指导作用及对教学的启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假设连词“使”产生于先秦,由泛义动词“使”发展而来,经历了“使令动词-泛义动词-假设连词”的演变模式。“使+N+V2”格式中V2所表示事件实现可能性的弱化、事件所在时间的变化以及事件关涉人物的变化是“使”语法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于娜 《现代语文》2007,(7):14-15
真正的现代汉语连词研究是从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开始的.在这本著作中,黎锦熙把连词分成了十类.其中,他把表示假设和条件的连词分别叫做"假设连词"和"范围连词".自此以后,汉语语法学界对现代汉语连词的研究就从未中断过.  相似文献   

15.
副词"难怪"词汇化形成后产生了醒悟义。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难怪"产生了多种语用特点。本文主要是结合现代汉语语料,探讨了副词"难怪"的六个语用特点:醒悟性、主观性、已然性、肯定性、合理性、信息凸显性。  相似文献   

16.
英语中有些词以-ing或-ed结尾,貌似现在分词或过去分词,但这些词在意义和用法上与分词却完全不同.它们不要求有自己的明确的逻辑主语.实际上它们已被当成介词或连词使用。本文就这些词的用法分别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7.
林文清 《天津教育》2020,(3):157-158
不同的文体,其特点也不尽相同。小学语文教材的文体丰富多彩,教师要善于结合不同的文体特点进行语用教学实践,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从而实现真正的"有语文味儿"的语文课。  相似文献   

18.
连词”而”,表示并列、递进、顺承、转折、目的、因果、让步和条件等多种连接关系,而表示条件,又分必有和或有两种:用法灵活,解说众多。然而”众”说虽多,但也大同小异,独独忽略了假设连词’’而”,或混同为转折连词,或误解为人称代词,既不符合古代汉语史实,也不符合现代汉语现实。大有碍于我们对于古今假设连词”而”的认识和使用,须说个明白。  相似文献   

19.
连佳 《文教资料》2009,(14):28-29
本文对“若……则……”等大量假设复句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探求现代汉语中“否则”的连词化演变过程及其条件。  相似文献   

20.
反证假设连词是连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醒世姻缘传》是研究明末清初语言的重要语料。考察该书的反证假设连词使用情况即可窥见明末清初山东方言中反证假设连词的历史风貌。这一时期的同义的反证假设连词众多,出现了大量的近代汉语新词,同义连词大量涌现。此期的山东方言反证假设连词系统中不见沿用上古汉语的连词,90%的连词为近代汉语时期新产生的连词,且全部为双音节连词和三音节连词。从这一时期的反证假设连词中已经可以看到现代汉语中反证假设连词系统的雏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