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连大学学报》2021,(2):54-59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各种正统观全面登场的时期。正统观可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人的维度和神秘维度等四个方面分为循环正统观、直线正统观、中原正统观、统一正统观、德者正统观、血统正统观、祥瑞正统观、帝王异象正统观等多个层次。三国时期正统观的全面登场,使中原正统观在与德者正统观的较量中败给了后者;使统一正统观作为可统摄所有正统观的归宿而深入人心;使正统观因政治需要而被工具化。  相似文献   

2.
清代前期的学术正统观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得以体现。这种学术上的正统观与中国传统史学正统论有着紧密联系。该文以《四库全书总目》中的史部提要为例,通过阐述传统目录学集大成的《四库全书总目》与传统正统论的特点,以辨明其中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契丹所建辽朝以华夏正统王朝自居。这是它们不同于以往绝大多数非汉族政权的显著特点。中国古代正统观的发展分为先秦中原地区正统观、汉民族正统观和中华民族统一正统观三个时期。辽人的正统观处在第三个时期之始,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辽人正统观在本时期文学中有突出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从朱元璋的正统观看他对元蒙的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朱元璋的正统观看他对元蒙的政策谢贵安关键词朱元璋;正统观;元朝;政策正统观是指人们对于政权传承统绪的合法性与否的认识与看法。正统观源于古代的宗法制。宗法制处处强调嫡庶,正统观时时讲究正闰。由于人们的立场及观念不同,对于何者为具有合法性的正统王朝的看...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新史学》共六部分,依次为“中国之旧史”“史学之界说”“历史与人种之关系”“论正统”“论书法”“论纪年”,而对“中国之旧史”的批判是“新史学”论纲的突出部分。梁启超认为,“中国之旧史”有“四弊”:一是“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是“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三是“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四是“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中国的学术谱系上,夏鼐与陈垣属于两代人。关于二人之间的交往,以往学术界似乎很少关注。《夏鼐日记》中有关陈垣的记载,有助于考察二人的交谊以及阐明夏鼐眼中的陈垣在史学方面的威望与成就。"学生辈"的夏鼐不仅经常阅读"老师辈"陈垣的著作,而且他的"敦煌汉简"、"武威墓志"的论文,更是有幸得到陈垣的实际指点。这些文章发表以后,成为夏鼐在历史考古学研究方面的重要代表作,由此或可反映陈垣对下一代学人的成长所产生的影响。夏鼐于陈垣逝世后对他的整体评价,亦可为学术界评价陈垣的学术思想提供借鉴。《夏鼐日记》中关于陈垣的记载,可以看作是对他生平事迹的一种"拾遗补缺",以充实学术界对陈垣的了解。人与人的交往不仅能反映每个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性格特征,也常常能够折射出他们所处社会时代的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7.
章学诚首先是一个正统的士人.他在正统与传统、主流与边缘、现实与理想之间执著地思考.在正统的学术都已蒙上了一层厚厚的考据意识的时候,他选择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学术模式,这不是他个人之错,是一种传统士人的宿命.章学诚有一种正统不兴而欲续之的传统精神.章学诚重视正统学术"辨章考镜"的精神,但并不停留在单纯的考据,而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应用性研究,即应用文献资料解决史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从而重构历史,重写历史,这是他以史经世学术的最高层次和终极目标.章氏的学术思想最为显著的,就是他的以史学评估理论为重要特征的文献阐释学体系,也就是梁启超所谓"历史哲学".他身处边缘而心系传统.他的一系列思想为传统的思想作了一个最后的中世纪式的无奈总结.章学诚的"士人本位"思想实质上是一种坚守传统的"道德本位",卫道成见很深,有强烈的权威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8.
陈垣由传统考据学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垣先生是中国现代史学大师,晚年学术由传统考据学转变到马克思主义史学。这一转变始于建国前夕,经过政治学习,接受思想改造,树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至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得以完成。毛泽东思想对陈垣历史观的变化起了五个方面的影响:掌握并运用社会发展规律考察历史;认识人民大众的历史作用;实事求是与现代科学的结合;学术研究要以人民需要为目标;以新见评史论史。陈垣的转变影响了一批史学家。  相似文献   

9.
当中国史学即将告别 2 0世纪的时候 ,人们回首本世纪初中国史学的近代化进程 ,总忘不了王国维、梁启超、陈垣、陈寅格、傅斯年、顾颉刚等几位史学大师为推动中国史学近代化所创树的赫赫功绩。他们承前启后、汇通中西 ,吸取近代科学的营养 ,开辟了史学的新时代 ,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为中国史学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其中的陈垣先生则以论证缜密、建树体例、融会贯通的新史学考据独树一帜 ,在宗教史、历史文献学、元史诸领域进行了精深的研究 ,作出了典范性的贡献。  一、一位爱国学者的不倦追求陈垣 ( 1880— 1971年 )…  相似文献   

10.
《居士集》是欧阳修晚年亲手整理过的著作集,《居士外集》(以下简称外集)则是后人搜集整理而成的欧阳修著作集。二集中关于正统思想的观点并不一致。就其本人而言,早期大体上是肯定后梁的正统性而晚年却持否定态度;就其早期正统观而言,对后梁正统性的认定出现过反复;就当时正统思想的潮流而言,欧阳修前期的正统思想与主流正统思想是一致的。但随着儒学复兴运动的深入发展,主流正统观逐渐发生转变,因此产生矛盾。欧阳修前期的正统观直接影响到他与尹洙合撰《五代史》;后期正统观既是对他亲自参与过的儒学复兴运动的呼应,也是对其早期矛盾正统观的修正。  相似文献   

11.
今人在考察梁启超“新史学”与民国新历史考证学时,多将梁启超重通史以求致用的思想与新历史考证学派偏专题史以求真的理念加以比较,强调二者之“异”,隐蔽了梁启超“新史学”中“求真”的一面以及新历史考证学派“致用”的倾向和对“通史”的追求,以错位的参照系人为制造了学术发展脉络中的“断裂”与假象。梁启超不仅对胡适、顾颉刚、傅斯年等新历史考证学派个人治学产生了多维影响,而且开启了此派拓展历史研究领域、扩大史料搜集范围、注重多学科方法治史的面相,体现了学术的渐次推进与内在理路。从中国史学近代化的整体历程来看,无论是梁启超倡导的“新史学”,还是民国时期兴起的新历史考证学,二者走在同一条大路上,均以西方新学理为利器,并从中国传统学术中提取“科学”资源,借此推动中国传统史学的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12.
商会史研究与新史学的范式转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近20年来,中国商会史研究越来越为中外学者所瞩目,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热点之一,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史、经济史、社会史、现代化史诸研究领域的进展。本文在商会史研究与新史学建构的相关层面上,深入探讨了商会史研究在研究视角、历史解释、理论思维、范式突破诸方面对新史学建构的学术意义。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面向21世纪的新史学发展的基本方向乃是以新社会史为标志的“总体史”。  相似文献   

13.
邹衍、陈寿、司马光、朱熹等人均谈及“正统论”,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否认“正统论”.王夫之认为天下只有一治一乱之变,没有什么正统与不正统.“天下非一姓之私”,看问题要从“大公”的立场上去看.虽然王夫之否认有“正统”,但他认为有“正”和“统”的区分.“正”就是传嫡传长,前代君主的遗嘱.“统”就是统一,统一了就是“合”,是“治”;不统一就是“离”,是“乱”.统有合离、治乱;正则在于各人言行.以下是作者对王夫之评价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是否作正统,以谁为正统,这个问题曾在中国古代史学史上引起过长期的争论。无论是陈寿作《三国志》、司马光作《资治通鉴》以魏为正统,或是习凿齿作《汉晋春秋》、朱熹作《通鉴纲目》以蜀为正统,都是从现实需要出发,为一家一姓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梁启超在《新史学·论正统》中对此辩之已详,并作结论曰:“统也者,在国非在君也。在众人非在一人也。舍国而求诸君,舍众人而求诸一人,必无统之可言,更无  相似文献   

15.
<正>陈垣(1880~1971),字援庵,广东新会人,是20世纪我国著名教育家、史学大师和社会活动家。1952年10月至1971年6月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学术成就陈垣先生是宗教史专家。除了"古  相似文献   

16.
试论陈垣对历史文献学的建基性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民国以来史学的开山大师",陈垣为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目录学是陈垣进入历史学研究领域的一把钥匙.但与其他学者不同的是,他把目录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在目录学领域有所建树.陈垣很注重校勘方法的理论总结和提升.所校典籍甚多.辨误是正无数,撰写了校勘著作,创立了校勘方法论,尤其是校勘学名著<校勘学释例>的出版.结束了古藉校勘自然、随意的状态,使古籍校勘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籍校勘工作.陈垣非常注意中外纪年问题的研究.他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编纂了<二十史朔闰表>和<中西回史日历>等年代学名著,创立了历史年代学.陈垣的史学研究中,古代的避讳现象是其考史的重要途径,还专门撰写了相关著作,对中国古代的避讳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7.
由江门市委、新会市委、暨南大学和五邑大学联合举办的“纪念陈垣教授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00年11月27日—30日在五邑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以及香港、澳门的专家、学者,陈垣教授的亲属及国家文物管理局、广东省社科联等有关单位的领导共6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学术论著3部,论文近30篇。会议期间,代表们就陈垣教授的史学成就、教育思想及爱国主义精神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代表们认为,陈垣教授教育思想中的创新精神、教育人才的培养方式,对我国今天的教育改革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与会代表指出,陈垣教授励…  相似文献   

18.
《中国佛教史籍概论》是陈垣先生将佛教史与史学研究相结合的成果。从史学史研究的角度来看 ,它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在考证史实、勾稽史料、考镜源流等方面的史料价值 ,在学术定位、学术批评、人物评价、探讨学术规律等方面的理论贡献 ,以及通过对佛教与政治、历史与现实的思考而体现的突出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在1901年的《中国史叙论》和1902年的《新史学》中,提出了"新史学"的思想,领导了中国"史学的革命"。在他晚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和《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梁启超再次谈到了"新史学"的问题。文章比较了他的"新史学"与所谓的旧史学有哪些不同,以及他早期的"新史学"思想和晚期是否相同。另外文章探讨了他的这些新思想,在哪些方面受到前人的影响,又对于当时史学界、对于后来史学学科的建立产生了什么作用,尝试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历史细节教学认为,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真实的人物、事件、环境等描写和陈述,能够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使其能从细微处发现认识历史的不同视角,甚至能对历史真相有进一步的解读。历史细节灵活生动,有时是一个完整的史实,有时是史实的某个侧面,或只是某个瞬间、某个画面[1]。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有义务挖掘历史细节,让学生触摸历史的温度,感受真实的历史。笔者试以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抗美援朝”一课为例,探讨历史细节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