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世界上被广泛使用的表达情感的词语。在犹太教以及基督教中,“爱”更是作为最主要的思想意义和宗教原则体现在两教经典《圣经》中,不仅体现出犹太教、基督教的宗教神性,更体现了上帝与人之间丰富的伦理价值,笔者力图通过对《圣经》中“爱”这个范畴的分析,揭示“爱”的深层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2.
由于托尔金本身的宗教身份,《圣经》和基督教文化对其小说《精灵宝钻》《哈比人》有明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中土世界"的起源与犹太教的关系、小说文本叙事结构与《圣经》中U型叙事模式的关系、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善恶主题的表现几个方面,表达了托尔金的宗教立场和思想,是《圣经》和基督教文化在20世纪奇幻文学上的一大传承。  相似文献   

3.
邵洵美(1906—1968)是现代著名的唯美主义作家,他的诗集《天堂与五月》、《花一般的罪恶》充满着浓厚的唯美——颓废情调,表现丁作者由对人生的失望转而沉湎于“颓加荡的爱”,陶醉于色的诱惑,声的怂恿,动的罪恶,歌颂死尸、坟墓的美。反复吟咏所谓“颓加荡的爱”。他的诗风在《颓加荡的爱》这首诗里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4.
张芳 《文教资料》2011,(33):17-18
冰心在小说《相片》中走出她早期“问题小说”单一性的“爱的哲学”主题,表现出了她对先前所持的宗教救世哲学的反思和对基督教中神性与人性冲突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善与恶的斗争是托尔金《魔戒》系列幻想作品的主题。《魔戒》中体现的善恶观与奥古斯丁关于善恶问题的论述有相似性,具有一元论的特点。《魔戒》中的善恶观基本上是基督教的,强调善恶的不对等性和自由意志的影响,但也带某些古希腊色彩。  相似文献   

6.
论《简·爱》的宗教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欧,基督教精神作为西方主体文化之一,弥漫于社会各个角落,渗透于人们的深层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人生态度和言谈举止。《简·爱》作为这种意识的载体,不可避免地秉承了宗教的基因。小说1847年问世时,首先引起非难的,也是作者最先为之辩护的就是宗教倾向问题。当时,某些宗教保守派的报刊载文对《简·爱》的宗教倾向严词苛责。伊丽莎·里格比在《每季评论》上撰文,谴责《简·爱》“是一部突出的反基督教作品”。夏绿蒂在小说的二版序言中,进行了切中时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对西方文学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基督教中大量的神话传说、“智慧文学”等等都是许多文学作品的主要源泉,其中的人物形象和经典故事情节渗透到西方文学中,其间包含的道德取向和伦理观念则成为许多西方文学作品的主题,《伊甸之东》就是其中之一.从基督教伦理思想对善恶诠释的角度,对斯坦贝克晚年力作《伊甸之东》进行系统和深入的解读,以期挖掘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道德思想.  相似文献   

8.
齐宏伟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基督教文化资源与中西文学关系研究,已出版《心有灵犀——欧美文学与信仰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文学·苦难·精神资源——百年中国文学与基督教生存观》(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一生必读的关于信仰与人生的30部经典——从〈忏悔录〉到〈复活〉》、《彼岸的跫音》、《每周灵粮》、《经典中的信仰独白》、《鲁迅:幽暗意识与光明追求》、《歌手》、《信与思》(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等多部著作,主编“灵性视野丛书”及《目击道存:欧美文学与基督教文化》、《基督教语文读本》、《改革宗神学评论》等书,发表相关论文五十余篇。  相似文献   

9.
研究鲁迅的《鸭的喜剧》必须同研究爱罗先珂的《小鸡的悲剧》一并进行。爱氏的“小鸡的悲剧”在于它“无所不爱”,而鲁迅的“鸭的喜剧”则在于“无所不爱”在现实生活中行不通。因此,“鸭的喜剧”实是爱氏的悲剧,无疑是对爱氏“无所不爱”主张的讥讽。现实生活——包括爱氏自身遭遇证明,“无所不爱”就必定会“不得所爱”。两文不仅仅在题目上对应,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有联系、对比、承接与歧异。刻有爱氏生活与思想印记的作品的主角,被鲁迅小说中与之对应的生活与主角所得到的评价所评价,而其中恰好表现了鲁迅同爱氏的“共鸣”或意见不同。当然,鲁迅对爱氏的感情是同情、关心与怀念。  相似文献   

10.
我不是——音乐迷,我爱听——《红太阳》。“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父亲人在歌声中酩酊酣醉,小字辈在音律中畅游神往。六十年代的忠字舞,九十年代的的士高。《红太阳》唱过几代代人,《红太阳》唱了千万万遍。《红太阳》听过几代代人,《红太阳》听了千万万遍。我不是音乐迷,我爱听《红太阳》。  相似文献   

11.
余华于《许三观卖血记》中所展现的生命意识与生存哲学吸收借鉴了诸多基督教人道主义思想,并在自身的文化语境中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从而使二者达成余华式的汇通。本文分述了《许三观卖血记》中重要意象及观念中的基督教情怀(血、爱、饶恕),并由此推演剖析作家余华的基督教人道主义情怀。余华在许三观身上赋予了类似耶稣基督的牺牲精神和救赎方式——担当和直面苦难、以爱和饶恕坚韧生存,向读者昭示出在人世之厄中的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12.
《善恶的彼岸》是尼采晚年一部豪放力作,在他的整个著作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从《善恶的彼岸》一书的文本出发,研究了尼采的道德思想,按照逻辑顺序概括为建构的“善”与“恶”,道德的起源和本质,对道德的分期和分类,对道德价值重新建构:超善恶四个方面。尼采的道德思想有合理的一面,但也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3.
冰心是“五四”时期小诗诗人的杰出代表,是最早大量创作小诗并将该形式运用得最为成熟的诗人之一.她的小诗《繁星》和《春水》集中体现了其在“五四”时代著名的“爱的哲学”,歌颂母爱无疑是这两部诗集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在这两部诗集中,诗人将母爱表达得淋漓尽致,幻化出一幅幅充满爱的图景.  相似文献   

14.
托尔全的奇幻巨薯《魔戒》巧妙而显明地运用了源自《圣经》的U型叙事模式。小说的情节铺陈(主要人物的命运起伏和与之相关的地域兴衰)充分地彰显了U型模式。而圣经叙事模式则在深层次上映衬并传达了《魔戒》中富含基督教意蕴的主题寓意:善恶冲突观、信念以及希望的价值。这也给长久以来关于《魔戒》的宗教属性争论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思考。  相似文献   

15.
11月15日,在一次高端科技报告会上,机械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诠释了把人文与机械糅合在一起的方法——博士生必须会背《老子》和《论语》前七章,否则不通过论文答辩。为什么呢?杨叔子先生说:“那是因为我们是中国人!基督教世界,所有的人都读一本书——《圣经》,伊斯兰世界的人都读一本书——《古兰经》。”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一生坚持科学,反对各教派宣扬的宗教神话,但却将了解宗教视为必要的修养。因此,从他丰富的著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世界三大著名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十分熟稔,多有论述,对那些较小的宗教流派也有一定的研究和阐释。本文侧重论述了鲁迅与基督教经典《圣经》的密切关系、对《圣经》的评价、对《圣经》故事的改编,以及对《圣经》词语典故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7.
托尔金借助神话史诗的外型构建了一个“异教”下的基督世界——中土。《魔戒》文本中没有出现上帝、《圣经》和教堂,却仍然阐释出作者对救赎与原罪、善与恶等基督教教义的理解和反思。托尔金用神话原型对基督教教义进行的这种“次创造”去除了小说纯宗教教化的味道,这使它具有了普遍性,容易受到各种不同背景的读者的接受和喜爱。  相似文献   

18.
西方学典型形象的塑造深受基督教观念的影响。《圣经》中的形象一直是西方学典型的原型:基督教的“原罪-忏悔-救赎”的得救模式和人是“善恶一体”的观念制约着典型的发展格局和性格结构,而作家俐作的客观立场则与基督教的上帝的“隐蔽”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但丁《神曲》的救赎思想基本上属于中世纪基督教观念的产物。《神曲》不仅从总体上按基督教时间观建构了一个基督教的世界,而且主张生活于世俗中的人的救赎必须依赖于自由意志。《神曲》中但丁在探讨人类救赎过程中体现出的“类的意识”正是他作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的标志。  相似文献   

20.
新书张小娴《我在云上爱你》天津人民出版社¥18.00元香港著名女作家张小娴是两岸三地公认的“都市爱情专家”。近日,她最新创作的校园浪漫爱情小说《我在云上爱你》由天津人民出版社推出中文简体字版。这也是张小娴首次将目光投向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