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生态电影"的共名之下,中西方电影存在巨大差异,电影文本叙事视角的选择及其蕴含的叙事伦理的差异,反映出电影背后中西生态文化观念和文化取向的差别.<2012>式的好莱坞生态灾难大片是遵循经济伦理的超级视听消费品,以特定叙事视角和特效技术实施对观众的控制,实质上是反生态主义的.<可可西里>以朴素的艺术追求和生态关怀叙事抵抗消费主义,代表东方生态理念的影像书写.这种差异促人反思影视传媒如何真正适度地传达生态关怀而不被娱乐消费所销蚀.  相似文献   

2.
3.
4.
鲁迅《伤逝》所体现的五四时代的叙事伦理,包括叙事的内容层面和叙事的形式层面。从叙事内容上看,《伤逝》主要呈现的是五四时期青年男女爱情的困境,但其中同样丰富地存在着当时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在生存伦理、启蒙伦理上的困境与悖论。从叙事形式上看,《伤逝》以手记的形式展开讲述,人物叙述者对事件的叙述顺序精心安排并使用内心透视叙述策略。显而易见,五四时期的作家把作品当成了一种与读者平等交流的现代启蒙方式,通过写作探讨和回答时代问题。  相似文献   

5.
赵婕 《文教资料》2014,(25):7-9
《湖畔旅馆》是英国当代女作家阿妮塔·布鲁克纳问鼎布克奖的力作。文章通过对文本的细致解读,层层深入地将蕴含于文本内部的叙事伦理做了挖掘和阐释,力图说明布鲁克纳在小说中呈现的大龄知识女性面临艰难处境做出的伦理抉择背后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铁凝小说《笨花》打破自己以往的创作规律,关注更为广阔的历史画面,回归儒家传统叙事伦理,并把儒家传统道德贯穿中国革命实践,重新将革命叙事伦理与个人叙事伦理进行弥合.再现了关于宏大民族历史叙事的乌托邦想像。  相似文献   

7.
对美国华裔作家哈金的小说《等待》的阐释往往囿于两种路径:一种是将其视为东方主义的建构,另一种是将其视为手法陈旧的现实主义小说.从叙事伦理的角度切入,进行文本细读,可以发现小说对传统与现代、爱欲与道德这些人类基本疑难的追问.同时,其处理历史事件与个人经验的手法也为当下的文学写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反讽及其限制——论《围城》的叙事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事伦理主要追问叙述行为的正当性与叙述话语的合法性。《围城》的立场是反讽。从叙述话语看,反讽不仅体现在遣词造句,而且还体现在谋篇布局、性格塑造上。从叙述行为看,反讽一方面与讽刺、怀疑、伪装、预言相区分,另一方面对其自身也有限制。这种区分与限制既是《围城》叙事的正当性之所在,也是形成《围城》话语悲剧性反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因其多重主题与多重叙事略策当之无愧地进入到世界经典文学之列,其叙事伦理在其中起着潜在的然而是重要的作用.作者、叙述者、人物、读者之间是多维互动关系,作为人物的奥斯卡与作为叙述人的奥斯卡,第一人称叙述者与第三人称叙事者、叙述者的叙事声音与社会声音有重合也有分裂、有一致也有对立,从而显示出复杂的叙事伦理.  相似文献   

10.
魏旭 《现代语文》2008,(2):57-59
在<罪与罚>这部小说中,主人公拉斯柯尼科夫因神的缺失而不得不面对善与恶、自由与人性、信仰与反信仰这三大伦理悖论,在精神上极为无助,并丧失了生活的坐标.后经过苦难的磨练,并在索尼娅等人的爱的感召下,拉氏确立了对于爱的信仰,用爱的信仰填补了神的缺失的空白,解决了三大伦理悖论的困惑,形成了自己新的生存伦理观.  相似文献   

11.
黄轶 《语文知识》2007,(2):29-32
清末民初启蒙运动对个体"人"的发现一个不常被关注的逻辑结果,就是促成了文艺从社群之家的文以载道转向个人之家的生存自慰。苏曼殊以现代审美主义者的姿态进入佛教和文艺,其文字作为个体空间审美意义上的想象与重构,也就隐喻了对于民族和人生的改造之意。这种"质"对新文学系统本身是一种宝贵资源,但其遗憾也在于此:说的动感代替了思的活泼,悲情的表达有时埋没了纯挚本色。  相似文献   

12.
文章总结了《日光流年》极致化叙事策略的表现,探讨了这种叙事策略的文学生态意义,从生态视角审视了这种叙事策略所带来的叙事困境。  相似文献   

13.
《上海女孩》是邝丽莎的代表作品之一。在这部作品中邝丽莎通过第一人称"我"的眼睛向读者展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华人在美国的生存状态和生存伦理。在叙述过程中,邝丽莎采用第一人称内视角和第一人称外视角相互切换的叙述方式,邀请读者参与到叙述阐释的过程之中,并引导读者对华人的生存伦理做出特定的判断。  相似文献   

14.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具有丰富的伦理意蕴。在《秀拉》中,她不仅触及和呈现了传统与现代黑人女性的生存伦理观,而且还揭示了生存需要与伦理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从伦理批评角度来审视《秀拉》,可以发现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魅力。  相似文献   

15.
《枯河》是莫言1985年进入创作转型期后反思儿童生存困境的又一力作,小说塑造了一个孤独的儿童形象——小虎。“孤独”的内在特征体现在小虎身体与话语的悖反关系上,并外显于“痴”的属性上,“痴”在本质上预示了一种对社会的反抗。“孤独”的性格特征是由于与成人认知世界的标准不同造成的。从叙事伦理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正是这一“孤独”的性格特征使小虎在变异的家庭伦理、人际伦理和政治伦理之下陷入个人生存的困境,从而揭示了激烈变革的社会中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隔阂。  相似文献   

16.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具有丰富的伦理意蕴。在《秀拉》中,她不仅触及和呈现了传统与现代黑人女性的生存伦理观,而且还揭示了生存需要与伦理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从伦理批评角度来审视《秀拉》,可以发现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魅力。  相似文献   

17.
《黄金时代》重构了现实之外的彼岸世界,通过对笼罩在生活表象上的意识形态的剥离,凸显出道德雾霭中罪与性的本质,深刻地阐释了人性内涵;无论在整体结构和局部细节方面,小说都有反讽体系的建构,使个体生命的价值诉求在叙事中得到完满表达;作品还特别注重叙事速度、语义轻重方面的调控,获致了较强的节奏韵律感,这一切较为完整地体现了王小波小说的叙事伦理。  相似文献   

18.
杨旸 《现代语文》2007,(2):41-41
作家在叙写“父子伦理”这种富含传统文化价值隐喻意义的关系时,都在某种程度上彰显着创作主体“时代性”和“文化性”的价值理念和艺术观念。在现代文学三十年中,父子伦理关系多被简单地叙写成现行历史观主导下的文化象征符号对立模式。而到了苏童处,文本中“寻父”、“审父”和“弑父”的情节显示着创作主体对于父子伦理关系更为人本化和复杂化的叙事探索。  相似文献   

19.
本文聚焦于凯蒂这一中心人物,运用后经典叙事相关理论,注重读者与文本的交互阐释作用,指出隐含作者对读者层层诱导,一条线上双方共同把凯蒂推向堕落的深渊;而另一条线上读者却维持凯蒂的正面形象.对凯蒂形象的理解最终取决于读者的伦理取位.  相似文献   

20.
以詹姆斯·费伦的叙事伦理理论为视角,探讨霍桑《小伙子古德蒙·布朗》的故事伦理建构及其重构的效果:实际的读者跟随叙述者和布朗,进入森林的午夜约会,也逐渐进入“作者的读者”角色.一开始,“作者的读者”处于限知的程度,随着叙事进程推进,全知的隐合作者提醒“作者的读者”对不可靠的叙述作出正确判断.故事终了,“作者的读者”明白了布朗夫妻相互欺瞒的秘密,看到了伪善、罪恶对人精神信仰的摧毁,品味隐合作者的讽刺之音.在《小伙子古德蒙·布朗》中,叙述者与受述者、隐合作者与“作者的读者”、作者与读者这3组关系对应着小说故事中特殊的“伦理位置”,它们既内部交流,又或平行或交叉地互动,使小说形成了极有复合性的叙事伦理.读者对小说故事进行伦理取位,回应作者的“文本设计”,小说的叙事生命因此彰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