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古代虽有“移情”一词出现,但并没有移情理论的存在,原因有三:1、移情说产生于西方特定的历史化语境,主客体同一只是其内涵的一个层面,且与中国古代美学中“心物交融”说的内涵指向不一样,实现途径也不相同,前指向自我,体现出主观中华民族主义的旨趣,后指向物我消融、情景两忘的审美至境;前得之于“投射”,后得这于“神会”,因而不能单从物我同一的角度总结出中国的移情理论,2、作为言志寄托的表现方法和艺术思维方法的“比兴”与西方的“移情”有些许相似之处,但并非真正相对应的概念。3、中国古代强调艺作品审美效果的“移情”、“移人”与西方移情说之“移情”内涵亦有区别。  相似文献   

2.
李清平 《成人教育》2009,29(6):55-56
干部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因教学形式和教学对象的不同而使得教学主客体的关系呈现一定的动态性。在讲授式教学中,教学过程主客体关系较为符合传统的“双主体说”;在研究式教学中符合“学生单主体说”;在案例式、模拟式和体验式教学中符合“二因素说”。培训机构应把握好主客体关系的动态性,提升干部教育培训质量。  相似文献   

3.
王燕 《考试周刊》2009,(2):115-116
情感教学日益倍受关注,移情作为语言交往中的重要情感因素,与英语课堂中教师话语的结合能促进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贯彻。英语教师课堂“三语”,即指示语、模糊限制语、委婉语在教师话语中的适当运用能促进教师在英语课堂中的移情。  相似文献   

4.
以心理学方法研究美学有4种观点:立普斯移情理论认为审美欣赏实质为移情过程,偏重由我及物;谷鲁斯内摹仿说认为审美核心是“内摹仿”,偏重由物及我;巴希的同情象征主义说认为美存在于心灵与对象发生同情共鸣之际;伏尔盖特移情说认为审美是超越自我的“客观感情”。  相似文献   

5.
比德与移情--中西自然审美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德”说和“移情”说是中西两家影响最大的自然审美学说,两者有某些共同共通之处,但“同”是表面的、形式的。而“异”才是本质的、内在的。其间差异表现在理论谱系、哲学基础、心灵内容、理论形式、心理机制和主客关系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本阐明了中国古典论中“境界说”的特征,探讨了“移情说”对近代西方美学界的影响,将“移情说”与近代中国王 国维的“境界说”两相比较,进而阐释其异同点以及“移情”因素在审美创造和审美鉴赏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比德”说和“移情”论是中西两家影响最大的自然审美学说。从它们的理论脉络和主要特征可看出它们的“同”是表面的、形式的,而“异”才是本质的、内在的,两者的思想背景、内容与形式、心理机制等三方面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物化”与“移情”分属中西文化领域的两个范畴,二者有相似,有不同。相似之处是它们都是关于主客体之间即心物之间的对应关系的范畴;不同之处却是根本的,二者发生的背景及文化氛围不同,其各自所包含的美学内涵和实质不同。“物化”的实质是“我”与物中“我”之同一,而“移情”实质是“我”与“非我”(物)的同一。  相似文献   

9.
“移情”是客观现象作用于人的大脑而引起的心理意识活动,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能动反映的过程。它主要通过审美主体在审美欣赏与创作中的联想和想象而产生。联想的形式有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相似联想等;想象有创造性想象与再造性想象。移情作为形象思维的一种方式,是形成艺术构思的必要条件;从艺术传达(表现)来看,以移情心理为基础的一些表现手法与技巧对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移情是人的情感外射、移注于客观事物而形成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的过程,是人对于客观现实的能动性、创造性反映。中西文艺美学富含移情理论,但具有明显差异。西方移情说将移情作用归因于人的生物本能,由人及物,凸现主体、扩张自我,强调对物的感性把握而疏离理性,否认移情作用的审美认识本质。中国移情理论强调由物及人,情以物兴,以理节情,主客体和谐统一,显得较为辩证合理。  相似文献   

11.
学习不仅是一种个体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人类交际需要相当程度的移情。要有效地与人交谈,必须能够了解对方的情感和认知状态,移情是语言交往中的重要情感因素。移情有助于人们在学习另一种语言时取得更大成功,外语学习者要学习外语必须注意移情。笔者希望通过移情对中学生英语学习成就影响的实证研究,引起同行们对外语学习移情这一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成就影响的充分认识,对外语学习移情进行一系列的探析和实验研究,以期找到调控语言移情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从而提高外语学习成就。  相似文献   

12.
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在语言课堂上组织教学和传授知识所使用的课堂用语,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它所具有的移情功能对学生语言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理解课堂用语移情功能产生的过程、机理和条件是英语语言教学产生积极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文章探讨了移情说对广告翻译中审美再现的适用性,并提出了广告翻译审美再现的三大策略:使用诗化语言、营造感人意境、巧用互文手法。广告译者应透彻理解原文并选用恰当的手法再现原文的美感和情感内蕴,使译文起到预期的移情作用,实现移情促销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4.
刘静 《英语广场》2024,(11):11-14
中医英译对我国中医文化对外传播有着深远的意义,但中医典籍极具特色的传统医理和文化内涵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移情属于一种审美心理过程,移情的两个层面与关联理论中的明示—推理过程不谋而合。在关联认知视阈下的动态翻译过程中,译者通过合理运用移情能充分体会作者的意图和情感,寻求最佳关联性,在准确传达原文用意的同时考虑译文的接受度和审美取向,给读者带来同样的情感认同。本文从关联认知角度探讨《伤寒论》译本中的审美情感,并提出认知移情、情感移情和移情适度的中医英译原则。  相似文献   

15.
情感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潮,它是对“愉快教育”的一种超越。作为一个新的领域,情感教学的探索还刚刚起步,其理论还不成熟。但可以肯定,移情是情感教学的关键所在,它贯穿情感教学的始终,移情运用到情感教学中,有其可操作性,即教师能移情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依恋需要。移情性地评价学生,最终使师生双方获得移情体验,移情性沟通使情感教学变得现实而可行。  相似文献   

16.
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词汇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指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一定要注重移情策略,并对教学中如何培养移情能力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同情”和“移情”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对“同情”和“移情”的研究是道德情感研究发展的一条主线.本文分析了从“同情”到“移情”所代表的道德情感研究重心向认知的偏移对道德情感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从"移情"的"换位思考"理解角度出发,探讨在翻译的过程中,作者运用语言移情、文化移情以及审美移情三种方式翻译作品的途径,对于翻译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体"的文化体验与主体移情的体验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不仅是加深学生对异国文化的认知与领悟、强化对本土文化的民族身份认同意识的可靠方式,也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之需的各类人才的有效手段。文章一方面通过对语言教育中文化重量的强调与阐释,分析了脱离文化体验及文化参照的英语教学所呈现的弊端,并揭示了内化了的文化理解之于语言得体输出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阐明了"教师积极的文化心理场"不仅在整个英语语言教学中具有操控、引导、启发及导向等作用,还能使教学与师生之间建立起健康有序、双向互动的教育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中西移情说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移情是人的情感外射、移注于客观事物而形成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的过程,是人对于客观现实的能动性、创造性反映。中西文艺美学寓含着丰富的移情理论,但具有明显差异。西方移情说将移情作用归因于人的生物本能,由人及物,凸现主体,扩张自我,强调对物的感性把握而疏离理性,否认移情作用的审美认识本质。中国移情理论强调由物及人,情以物兴,以理节情,主客体和谐统一。显得较为辩证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