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法官在裁判案件时,透过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探求法律条文背后的目的。法官要学会在成文法之外,从社会公众的情感、从大众思维的角度寻求平息解决案件的具体方案和规则。公正的法律解释理念要有探寻立法者意志与规范性法律意义双重目标的理念、要有关注社会效果的理念,同时法律解释理念中要融入民意元素、民间习惯规则、融入"善"的思想。这一理念不仅是当下确保案件裁判结果的妥当性、社会的可接受性的需要,也是顺应中国现代法治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树立现代司法理念是当今中国司法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现代司法理念是司法公正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坚持二者的统一性原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司法公正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媒介,法意解释在法律适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适用者在讨论某类案件是否适用该规范时,发现该规范存在疑义,而解释者正是将此类有疑义的规范尽可能的精细化,变得可以理解。根据所举案例中,对"上下班途中"这一出现在法律规范中的日常用语,综合考虑时间、路线以及目的等因素进行分析比较,并指出要综合考虑目的、合理线路、合理时间的基础上,准确界定这一概念,从而阐明法意解释在具体案例中的合理运用。  相似文献   

4.
国人有句俗语:冤死不打官司,反映的是民众对法律的畏惧之情;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又普遍存在着“法律无用”的论调,对于违法与规避法律成为“潜规则”人们已经司空见惯,法律的规定与司法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使人们逐步丧失对法律的信仰和尊重。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很多,其中司法公正问题是对法律信仰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在党的建设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但是,现在在党员民主生活会上,很难见到党员之间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主要表现在:1.“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由于资产阶级关系学的侵蚀和影响,党内一些同志奉行“难得糊涂”的处事哲学,只要不侵犯自己的利益,就是听到或看到不正确的言行,甚至损害党的利益的行为,也不闻不问,听之任之。2.怕字当头,患得患失。有些同志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时,顾虑重重,犹豫再三,权衡利弊,决心难下。批评领导怕打击报复,影响今后的信任和重用;批评同志怕伤感情,影响工作上的配合和支持;批评自己怕丢丑,影响威信。3.明哲保身。怕我批他“此”,他揭我“彼”,因而一味地和稀泥,但求你好我好大家好,相安无事,维持表面上的“友谊”和形式上的“团结”。造成这种不正常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6.
法律解释的有权解释主体 ,在我国既包括立法机关 ,又包括司法机关。但是从法学理论的角度出发 ,法律解释应归属于法律适用的阶段 ,立法机关拥有法律解释权不妥。《立法法》的颁行使得该问题更加彰显。  相似文献   

7.
司法独立是保证司法公正的一个重要的制度性环节,也是司法改革过程中一个必须给予认真对待的中心问题。但就目前的中国现状来看,它还是十分脆弱的,改革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在司法独立中,存在着法院外部独立的困难,法院内部独立的困难,法官独立的困难。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逐渐缓解法院在权力行使中受到的束缚,改革法院管理机制,改革法官选任制度,积极探求解决司法独立与司法监督等矛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人类是在对公正社会秩序的永恒追求中不断进化的。二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就对公正及其实现等问题作过纲领式的哲学探索 ,至今仍可供借鉴。从亚氏整个著作来看 ,他主要从法律、公民、互惠和公共善等四个角度展开思考。其真理性的系统思想基本上可简化为 :良好的法律就是公正的秩序 ,但法律不必然是优良法制 ,因而需要公民有公正之德性 ,因为公民是行为的始点 ;行为公正 ,就是分配和交往互利互惠 ,在共同生活中 ,公共善才是公正的最终尺度。  相似文献   

9.
形式解释论和实质解释论,作为两种不同的解释立场,在中国刑法领域中引起了不同程度的纷争。学者关注的焦点主要是两种解释是否能坚守罪刑法定原则。从对司法实践中的案例的分析看,形式解释论有利于维护刑法中行为主义、有利于恪守罪刑法定原则、有利于引进德日阶层犯罪论体系,在目前中国的司法实践中应该倡导形式解释论。  相似文献   

10.
刑事审判理念是存在于刑事审判主体思维间、贯穿于审判全过程的一种观念,它通过其持有者的思想行为而影响审判实践。故其对审判活动的终极目标———审判公正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就目前的中国国情来说,现代刑事审判理念的确立应当包括法律至上并尊重民意、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并存、普遍正义与个案正义并存和审判独立、中立与庭审中心并存等理念。  相似文献   

11.
论法律解释     
法律解释已有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的倾向,关于法律解释的基本问题存在着争议尤其在司法实践中.法律解释的过程中错误常常出现,极大地防碍裁判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张玉 《职大学报》2015,(1):75-83
在我国进入司法改革热潮时,各种问题分析和改革措施被提上了研究日程。但是这些研究都不自觉地建立在法律客观公正的基础上。法律是否客观公正其实早就引起了外国学者的注意,波斯纳的《法理学问题》就对其提出了挑战,对法律的两种分析方法的科学性进行了质疑,从法律的本体论上指出法律的客观性存在问题,并对解释和法律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依次反驳。在借鉴国外学者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下,通过对我国法律文本结构和影响立法的相关因素的研究、结合我国司法现状,对我国法律是否客观公正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与律师作为法律援助主体相比,高等院校法律援助人员在制约法官违法裁判、取得当事人信任、积极化解矛盾等方面有着更为明显的作用。加强高等院校法律援助是实现社会和谐和保障司法公平的重要举措。当前制约高等院校法律援助发展壮大的因素既有财力、物力保障不足等外部环境的制约,也有高等院校法律援助机构自身不足的主观因素。加强高等院校法律援助需要国家提供财力、物力等支持,也需要高等院校法律援助机构自身的规范建设。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 ,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论述了依法治国的内涵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意义 ;指出了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作者坚信 ,法治是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 ,是指引人类社会进步永不熄灭的灯塔。在党的领导下 ,依法治国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相似文献   

15.
法律方法是法律人特有的工作方式与作业技术,其发挥作用和司法权的具体行使密切结合在一起。法律方法不仅可以限制法官恣意的行为,而且对其司法权的行使也起着内在制约和监督作用。就司法监督而言,法律方法的内在制约机制能保障专业化的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并使其信仰法律用法律思考,从而使司法运作成为一种社会有益的活动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文章列举了当前法律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表现,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现状及成 因,提出了更新观念,改进教学,不断提高学生法律素质的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19.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重大命题,并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思想进行深刻阐述,从逻辑结构上明确了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以宪治国是核心、法律实施是关键、司法公正是生命线、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是最高价值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思想的提出彰显出我们党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坚定决心,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教育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话题。法律素质作为教育管理人员职业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本文从素质、职业素质、法律素质等概念入手,详细阐明了教育管理人员的职业法律素质的组成及其关系,为研究教育管理人员的职业法律素质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