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两个三元一次方程所组成的方程组的解法是中等学校教材内容中没有的,但这类问题在实践中又是经常遇到的,同学们在解方程习题时往往是费时容易出错。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现通过举列来阐述解决这类问题的具体方法。例1 有九头鸟(九头二腿)、鸡、兔三种动物,从头数共100个,从腿数共100条,问九头鸟、鸡、兔三种动物各自的数是多少?解:设九头鸟、鸡、兔三种动物各自的数分别为x、y、z。根据题意可列方程组:9x+y+z=1002x+2y+4z=100分析:a)由两个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去…  相似文献   

2.
在上个世纪90年代,某市曾出现一股“九头鸟”热,有的报刊以“九头鸟”作为专栏名,有的作家以“九头鸟”为号,其实,许多人对“九头鸟”的来历并不十分清楚。“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一词,是贬是褒,即使是文史掌故专家,如不认真去考证,亦是很难下结论的。1994年春,我曾与冰心老人通信中提到过此事。让我意想不到的是,95岁高龄的冰心老人在”医嘱谢客”之中,还特意为此作了回信:飞英同志:您问“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是褒是贬,我也不知道,为歉。祝好!冰心九四·五·廿七冰心她老人家又不是文史掌故专家,不知道全在情理之中。难能可贵的是…  相似文献   

3.
莫高窟,会让您想到什么?是美轮美奂的"飞天"图案,还是经过千年岁月的浸蚀如今仍然栩栩如生的佛祖雕塑,又或者是气势宏伟的敦煌建筑、色彩明艳的彩塑艺术?但您可曾想过,关于这一切给人类带来的视觉享受、文化传承,都离不开现代科技的"守护"。  相似文献   

4.
郭红 《科教文汇》2010,(25):91-91,95
现在有些人对"功夫"和"工夫"的使用产生了疑惑,它们是完全通用还是各有分工?近来的报纸杂志对这两个词语似乎是不作区分,这种做法是明智的。自"功夫"和"工夫"产生以来,人们就没有对它们进行区别,这并没有干扰到文献的记载,所以现在也没有必要苛责。  相似文献   

5.
吴佳坤 《今日科苑》2013,(12):45-47
隐形电池?手机偷车?电池起死回生?"我试了第二条,手机里的16个惊人大秘密你知道几个?"这是最近在微信、QQ社交圈里流传着的关于手机的一些秘密,估计您也看到过。乍看起来,这些秘密还真的会很有用。  相似文献   

6.
严乐洋 《科教文汇》2012,(3):111-114
游戏在广阔的水边,常发现水面云帆点点。登高远眺,体会"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全国很多出版社的初中地理课本都以人眼观察帆船为例说明地球是个球体,这一例证已经沿用几十年。但是在多远距离范围内人眼能够看见桅杆?多远距离范围内能够看见船身?多远看见船帆?这其中还存在哪些人们未知的奥妙?本文通过在巢湖水域的亲身观测,发现了大家平时没有注意到的很多奥秘:没有"先见桅杆后见船身";只能看到"先见船身后见桅杆";可以观察到"只见船帆不见船身";站在高处不受地曲影响,则"同时见到船帆和船身"。  相似文献   

7.
吴会旭 《科教文汇》2010,(2):128-128,134
声乐艺术是一种普遍的人类文化艺术现象,是多元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拥有隶属自己本民族的独特声乐艺术文化。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域和种族的声乐艺术五彩纷呈,多姿多彩。然而,由当代学院派歌手亲情演绎的民歌艺术却在不经意间失去了它的缤纷色彩,呈现出"千人一腔"的奇怪现象。那么,什么是学院派民歌"千人一腔"现象?为什么我国会出现"千人一腔"现象?这种现象所透射出的文化内涵是什么?我们该以何种态度应对这一声乐艺术现象?本文关于学院派民歌"千人一腔"现象的再认识就是针对这些问题的具体和详细解答。  相似文献   

8.
就是逗你笑     
苏童 《发明与创新》2010,(12):63-63
1.四大名著爆笑启示:《西游记》:出身不好,想成佛有难度。《红楼梦》:出身不好,想嫁人有难度。《水浒传》:出身不好,想当官有难度。《三国演义》:出身不好,想创业有难度。2.商品价值富家女:"见过名牌么?我这包上写着LV!"穷家男:"学过拼音么?读‘驴'是吧?"  相似文献   

9.
李孟欣 《科教文汇》2011,(11):168-170
谈到「そうなんです」就不得不想到「そうです」,这两个应答表现在日语会话中经常出现,但是关于二者的区别其相关论述并不多见,从表面上看前者只是比后者多了「のだ」这一语法功能,但实际上「そうなんです」除了具备上述功能外,还与受话人的"心理活动"有关,这里"心理活动"指的是受话人对说话人所说事件的"期待感"。那么「そうなんです」在会话中是如何体现受话人的"期待感"呢?「そうなんです」它在会话中发挥怎样的功能呢?下面从话语分析的角度与「そうです」进行对照,以期对「そうなんです」的理解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
李小红  党玲侠 《科教文汇》2010,(29):68-68,70
马克思主义自问世以来,已走过100多年的历史,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迄今为止最科学、最先进的理论,其丰富的内涵及意义远非文字所能尽言。我国素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说,这用来讲马克思主义再合适不过了。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它出于生活,源于斗争,但同时又远远高于生活,不少人将马克思主义看成是单纯的阶级斗争工具或是片面地认为是政治斗争理论。虽然一些学者也对文化建设的问题做了研究,但大多拘囿于党的文艺方针政策,马克思主义文艺作品的解读、精神实质及缺欠不足之处等。那么在文化建设中,究竟该如何看待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是"指导"还是"指挥"?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还是坚持"一切依理论而行"?这是当前工作中必须要搞清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一个青年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 后来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年轻人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老人家便说:“这哩也是同样的好。”  相似文献   

12.
杨静 《科教文汇》2008,(35):143-143
三年级是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学生在经历了低年级的说话、写话练习后,开始了由"口头表达"为主向"书面表达"为主的过渡,这是一个转折点,又是一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关,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习作基础,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呢?这几年,我把一些自己的想法付诸于实践,有了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3.
信号与噪声     
《信号与噪声》中涉及如下有趣又值得研究的问题:天气预报说降水概率为60%,你出门会带伞吗?被雷电击中的概率到底有多大?地震发生之前,我们真的无法预测吗?中情局为什么会忽略"9.11"恐怖袭击发生的信号?禽流感为何会突然爆发,又突然消失?为什么大数据时代的预测更容易失败?"信号"是我们想要和需要的事实,比如能帮助我们侦破早期鞋子炸弹案的信号。"噪声"则是另一回事,通常是不相干的信息,它阻碍或误导我们搜索信号。  相似文献   

14.
《科学与文化》2011,(4):9-9
"电"出灵感 这款通电"帽子"能激发创新能力、促进思维?这可不是哆啦A梦的神奇道具,而是悉尼大学教授研发出来的新产品。有了这顶帽子,便可人在家中坐,灵感帽中来了。  相似文献   

15.
杨磊 《知识窗》2013,(22):55-55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也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能启发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是一门实实在在的教学艺术。在教学中,不少教师不注重提问的艺术性。如在函数概念的教学中,笔者曾听过这样一段对话:教师问:"同学们,汽车1小时行60千米,2小时行多少千米?"学生回答:"120千米。"教师问:"3小时呢?"学生回答:"180千米。"教师问:"4小时、5小时呢?"学生回答:"240千米、300千米。"教师问:"x小时呢?"学生回答:"60x千米。"接下来,  相似文献   

16.
史军 《科学与文化》2011,(12):43-43
搬进刚装修完的新家本是人生一大喜事,不过"装修甲醛污染"又让人心头一紧。怎么办呢?各种支招:买几大包竹炭放在屋里,据说这东西不仅可以吸附异味,对看不见的甲醛还有特效;在屋里种几盆绿色植物,特别是吊兰,吸收甲醛的能力那叫一个强。竹炭、绿色植物?靠它们来除甲醛,能有效吗?  相似文献   

17.
李一安 《金秋科苑》2009,(9):110-110
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后,怎样让数量过亿老年人的生命得以长寿,活得有价值、有意义?文章从"健康"、"文化"方面切入:前者是种生活现实,是种科学应求;后者是老年生活的本质内涵,时代气息的本然吸纳。事实上,任何一位老人的晚年,只有这两者的同时润泽,才会"最美不过夕阳红"。  相似文献   

18.
纪德有言:"我为美好的事物消耗着自己的感情,它们的光辉来自于我不断地燃烧,但这是一种美妙的消耗。"这美妙的事物,便是我们创造的事业,这消耗便是我们的热爱。 若不是有了那些关于水稻的梦,若不是有了那种投入其中的热爱,袁隆平何以在田间完成伟大的创造?何以用枯瘦的双肩担起全球的饱食之忧?  相似文献   

19.
《金秋科苑》2011,(14):65-69
几年前,国家航天局一位副局长去美国访问,并利用有限的时间与当地华人展开交流。"您是干什么的?"一位华人问。"航天。"这位局长回答。"那具体是做什么的?""飞船,火箭。  相似文献   

20.
陈慧玲 《金秋科苑》2010,(6):269-269
"语言表达连贯"这一考点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它既能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能考查学生合乎逻辑的思维能力。怎样解答这类有一定难度的试题呢?下面介绍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