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假期里的一天,我看到姥爷在红纸上写着许多优美的对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缠着姥爷教我写对联。姥爷拗不过我,便对我说:“学对联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啊!对联分为上联和下联,不仅要对仗工整,而且平仄都有一定的规律。你有信心学吗?”“有!”我响亮地回答。  相似文献   

2.
楹联趣话     
楹联是对联的雅称,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之楹柱,故得此名。对联滥觞于古诗文中的对仗或偶句,可谓源远流长。比如《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尚书·大禹谟》中的"满招损,  相似文献   

3.
李良旭 《少年月刊》2014,(11):32-33
祖父读过几年私塾,在村子里,算是有文化的人了。他特别喜欢写对联,每年到了春节的时候,村子里的人就会请祖父写上几副对联。那大红的对联贴在大门上,红红火火的,渲染了节日的喜庆气氛。祖父每写好一副对联,总是对着对联,轻轻吟咏着。听着从祖父口中吐出来的那朗朗上口、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的对联,我感到祖父很了不起。我抬头看着祖父,心想,如果我也会像祖父那样写对联就好了。  相似文献   

4.
顾名思义,对联,既要对仗,又要相联,即上下联不仅在形式上要形成对仗,而且在内容结构上要彼此相关,不能毫无联系。不过,有一种对联,别具一格,颇有特色。先看下面一联。皓月一盘耳红星二锅头此联以"红星"对"皓月",以"二锅"对"一盘",以"头"对"耳",语言对仗工整,但意思毫无关联。上联"皓月一盘耳",是一个感  相似文献   

5.
何军海 《中国德育》2012,(10):63-64
我是一名数学教师,在整天与数形结合的同时,还有一个偏好,那就是喜欢阅读对联。每次读到一副好对联,总感觉有一种震撼,无论是文字对仗的华美,还是思想内涵的深刻,都会给自己的心灵带来很大冲击。于是我就想,这种震撼是否可以传递给我的学生,哪怕只是一点点。  相似文献   

6.
对联是汉语中独特的艺术形式,它言简意丰,对仗工整,平仄协调,音韵铿锵。有些作者以戏谑的口吻拟就了一些亦庄亦谐的对联,既令人捧腹,也让人佩服其聪明才智。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做半点事朝来拜夕来拜使我为难。  相似文献   

7.
诗词曲这三种文学体裁在修辞上的特点之一就是爱用对偶。究其原因,大概是客观事物具有成双成对的自然美,人们的心理偏又喜欢这种对衬美,而据此用入诗词曲中则就增进了它们的音乐美,便于朗朗上口。 对偶也叫俪辞,在近体诗中叫对仗,独立出来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就叫对联或对子。可以说,对偶包含了对仗与对联。  相似文献   

8.
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我国独具风格的文学艺术形式。在历史教学中.我便把对对联活动引入课堂。指导学生开动脑筋,结合有关历史知识,在组长和副组长的带领下对对联,以调动同学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并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相似文献   

9.
咏皮妙联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对联让国人深深感受到了它的魅力。我这里引用二副咏史联,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仗的基本规范对联的灵魂与精髓就是对仗。所谓对联的对仗,即是上下联语言的对偶,把同类的、相关的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做到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应、节奏相称、平仄相对、内容相关,共同构成一个特定而完整的意义。换句话说,同时具备以上特征的,才能称作对联。  相似文献   

11.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形式短小,文辞精炼,言简意深,对仗工整,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高中生已经积累了较多的古典诗词,为学生接触对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对联也是高考的宠儿,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卷中关于对联的题目有增无减,新教材更是在必修一的"梳理探究"中专门设立了《奇妙的对联》这个章节,这就对我们高中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不能忽视课堂教学中对联的作用。因为适当地运用对联艺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对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联作为华夏文明独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华文化的产物,更是汉字文化的产物。汉字作为形音义的结合体,决定了对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言简意深的魅力。没有汉字,就不可能有对联这种独具特色的艺术。本文试从形式美、音韵美和蕴意美三个方面来说明汉字文化对对联艺术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歇后语对联 下面的每组歇后语又可以看作上下对仗的对联.请把它们补充完整。 1.耗子啃铁——嘴硬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在进入明清以前,主要是诗体文学,以诗歌为主流。诗歌文学中,对仗是一种最基本的修辞方式,后来由对仗这种修辞方式逐渐演变成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对联。对仗是对联的核心要素,科举时期,对课是每一个学生的必修课。明清以后,对联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之中,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有名的对联大师。新文化运动以后,由于教育价值取向的变化,教学中对联逐渐呈现衰颓之势。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力的增强,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价值又得到再认识,对联才又回到课堂。可是由于一段时间的间断,教师对对联的一些规则在认识上难免存在不一致,这给对联的教学和传承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只有更全面地理解对联的规则,才能更好地继承并丰富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5.
对联是表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讲究对仗工整,平仄押韵。对联中嵌入数字会妙趣横生,耐人寻味,下面撷取几副,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 ,对联为人们喜闻乐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 ,语文教材中就编排了一些对联知识内容。如小学第三册语文中的“多对少 ;长对短 ;双对单 ;正对反 ;寒冷对温暖……”和第四册语文中的“新对旧 ;窄对宽 ;厚对薄 ;忙对闲 ;喜欢对讨厌 ;详细对简单……”等等。这些反义词 ,有的尽管平仄欠缺 ,但对仗却很工整。我认为 ,这都是一些简短的联句。我想 ,在语文课教学中 ,若能运用对联结合课文内容来教学生 ,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对联知识 ,而且更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词汇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于是 ,我在教学某些课文时 ,就运用一些使小学生一看就明…  相似文献   

17.
写作对联是旧学的必修课,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对中学生虽没做要求,但是,对偶、对仗修辞从小学就开始学习,并且要求能准确、熟练运用。一些地方教材编有对联欣赏的内容,有些省份中考试题中也出现了填写对联的题型,高考考对联题很常见,一些教师会自觉地让高中学生提前感受一下此类题。另外,对联是中国民间常见的一种文化形态,每个学生都会从小就受到不同程度的熏陶,从心理上比较容易喜欢上这种练习。  相似文献   

18.
写作对联是旧学的必修课,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对中学生虽没做要求,但是,对偶、对仗修辞从小学就开始学习,并且要求能准确、熟练运用。一些地方教材编有对联欣赏的内容,有些省份中考试题中也出现了填写对联的题型,高考考对联题很常见,一些教师会自觉地让高中学生提前感受一下此类题。另外,对联是中国民间常见的一种文化形态,每个学生都会从小就受到不同程度的,陶,从心理上比较容易喜欢上这种练习。  相似文献   

19.
<正>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中国文学独有的一种体裁。它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充分展现了汉字简洁优美、内涵丰富的特点。为了从对联这一经典文化形式中学习语言,我带领孩子一起开设了对联课。为了激发孩子学习对联的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掀起你的盖头来——诵读对韵《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是古人学习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读起来朗朗上口。为  相似文献   

20.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言简意丰,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的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