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纾的《合浦珠传奇》《天妃庙传奇》《蜀鹃啼传奇》,在剧情取材、思想主题、所涉风俗等方面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这种地域性特征的形成,与他受所生活环境地域文化的影响、从个人生活经历中为传奇取材及离乡后对故乡的深沉怀念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试论林纾的改良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和文学家.林纾晚年曾经顽固地反对过五四新文化运动,因此在几乎所有的现代文学史论著中,他都是以"反动作家"的身份出现的.但是,循着历史的线索溯前看,他在近代文坛上也曾做过一些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好事.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林纾对中国文学的进步和五四新文学的出现也曾做过某些有益的贡献.因此,对林纾的文学地位恐怕还是不能一笔抹煞的.林纾早年在文坛上的建树及其晚年之堕落,与他本人的改良主义立场和改良主义思想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的.因此,深入探讨林纾改良主义思想的成因、内容及其对于林纾一生道路的影响,不仅有助于全面地、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林纾,而且对研究近代其他人物的思想发展,也多少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林纾作为清末民初重要戏曲家,撰有传奇《天妃庙》《合浦珠》《蜀鹃啼》三部,并有闽剧《上金台》一部。其剧作贴近生活,贴近现实,通俗易懂,但大都重抒情而疏于叙事,情感浓烈却情节平淡,缺乏戏曲冲突,成为极少演出而仅靠欣赏的案头文学。  相似文献   

4.
皎然是中唐时期有名的诗僧,本名谢清昼,又名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皎然为“(谢)灵运十世孙”,其作品有“《皎然诗集》十卷”,“贞元中,集贤御书院取其集以藏之,刺史于依为序。”皎然所撰诗论有“《诗式》五卷,《诗评》三卷”。传世本《诗式》,主要有清代乾隆年间何文焕编《历代诗话》所收的一卷本,清末陆心源《十万卷楼丛书》所收的五卷本,后者最为齐备。另外,乾隆年间所编《诗学指南》所收比较特别,同一卷本、五卷本互有详略,编排次序也不同。《诗式》的内容,以两汉至中唐诗人的作品为实例…  相似文献   

5.
正当帝国主义列强不断侵略我国,中国危亡之势迫于眉睫之际,林纾以大无畏的精神,敢于起来向帝国主义屈膝投降的清政府进行抗斗。他经常通过其著作和译作的字里行间发出强烈的反帝救国的呼声,大力传播了维新思想,并向全国人民敲响了亡国灭种的警钟,充分发挥了“叫旦之鸡”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翻译文学史上,林纾是一位大家。不但译著繁富,且给清末文坛带来过生气,颇得时人推崇。“五四”运动是一个转折,以此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不如前期,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没有发挥较显著的作用。但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其积极的因素仍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7.
林纾和他的译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纾是我国早期的翻译家。他以罕见的翻译方式,多产的译作,独特的风格出现在早期的文学翻译界。林纾从1899年(光绪廿五年)发表他的第一部译作《巴黎茶花女遗事》开始迄至逝世的廿五年中,翻译了一千二百万字的外国作品,介绍了英、美、法、俄、希腊、挪威、西班牙、日本等国的作家。一个不谙外文的人能与别人长期合作译书,是很难想像的事。但是林氏的文学修养与文字才能,坚持不懈与勤劳刻苦的精神却使之成为可能,并且作出了很大的成绩。他的译作虽然已为新译本所代替,他在翻译上的历史功绩却是不能磨灭的。  相似文献   

8.
作者认为尹湛纳希的诗论诗作中有着深厚的佛学禅理意味,并为其诗学观点的形成和诗作意境的创造提供了有益的思想、理论滋养。尹湛纳希的诗学观点和诗歌创作又直接受到汉族古代诗歌理论、实践启发,其中又以皎然和严羽的影响为甚。本文从理论和创作两方面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林纾的翻译小说第一次向国人介绍了众多的外国作家及作品,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和艺术视野。林纾的这种翻译活动与当时中国所处的特殊时代有密切的关系。近代中国不仅内部存在着严重的社会矛盾,外来的野蛮侵略也是愈演愈烈。为摆脱这种危机,人心思变,人们想在变易、改革中寻找出路。林纾的翻译就是在这样的复杂形势中适时而出,其翻译成果给这个特殊时代带来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林纾翻译获得成功的必然性、林纾翻译的目的与思想内涵、林纾文化互动的翻译观和林纾翻译捍卫了古文的地位等方面逐一介绍了林纾的翻译。可以说,林纾的翻译,不论从其翻译的目的考究,还是立足林纾的翻译观探索,都不难寻找出林译获得成功的必然性——林译体现了其"救国保种"和"捍卫古文"的爱国思想,适应了清末民初社会背景和内在需要,满足了当时读者的需求和期待,是该时代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1.
安东阳 《考试周刊》2012,(36):16-16
林纾虽然开了外国小说评介的先河,但是其译作受到了鲁迅、刘半农等人的批评,钱钟书也指出林纾的翻译是讹译的代表。正因为如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后人对林纾的印象贬大于褒。使用"林纾现象"这一概念来描述林译作品所呈现的特征,可引导人们对林纾进行合理的认识、公正的评价和客观的研究。本文分析了林纾现象存在的四方面表征及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新文学运动过去近百年了,但是由于那之后政治、文化等诸多原因,新文学运动的真相并没有得到完整的解释,反而被新文学主流强势话语所遮蔽,林纾就是一个例子。林纾是最先尝试新文学创作的人之一,力主根据时代变化丰富文学表达方式,但他不赞成废弃文言,以为作为"美文",文言还有不可替换的功能,可以在知识人中继续使用和传承。林纾的主张遭到新文学激进者的围攻与反击,此后,林纾的形象也就越来越灰色。  相似文献   

13.
林纾与桐城派交往很多。民初特别是五四时期,桐城古文每遭异议,林纾极力为之辩护,但他并不完全赞成桐城派这一说法。桐城派主要是一个古文理论批评流派,林纾不完全赞成桐城派这一说法与此有关。方苞的义法说及其批评实践最能代表桐城派的理论批评成就。林纾接受了桐城派的众多说法,特别是将其义法说贯彻到具体的批评实践中,并有新的发展,甚至认为外国小说中也有义法。林纾的文学理论批评是对桐城派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林纾的翻译作品因其严重的漏译、误译以及删节填料屡遭批评,现代翻译界对林纾是否可以称为翻译家众说纷纭.本文从忠诚原则、诗化角度、误译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历史地位四个方面对林纾的误译进行了分析,并给予林译一个客观而积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林纾的生平、作品、翻译问题及对他的评价作了简要的梳理和分析。林纾的翻译由于过度自由处理而招致众多批判。尽管林译小说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他对我国翻译事业乃至新文化的发展影响巨大,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6.
林纾散论     
本文通过林纾夫人之死及口译合作者和出版者的作用,探讨“林译小说”的发端及风行原因,强调偶然因素对历史事件所可能产生的重要影响。次则讨论林纾的“古文”观及与桐城派和林译小说文体的关系,辨正所谓古文与西洋小说之间“义法”、“语言”的相合。最后论述林纾的思想、文学的守旧观点,以及他的保守主张与一度俨然“新党”的历史。本文对林译小说的基本事实不予讨论,重在分析其中迄今多少为人忽视的一些细节问题。  相似文献   

17.
林纾是中国近代一位少见的通才型文人,古文、翻译、绘画、书法均是其擅长的领域。林纾的书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受宋人尚意书风影响,具有正大、温醇、流美的文化意趣,充满书卷气和抒情性。林纾书法审美趣尚、书法论述和书法实践对当代书法创作具有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试说林纾     
林纾(1852—1924),字琴南,福建闽县(今福州)人。他是我国第一位以文言文译述欧美近代文学作品的著名文人(他不同于严复,他本人不懂任何一种外文,是依靠多位通外文者的口述而进行笔述的,他在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兼职时,职名为“笔述”,他的合作者的职名为“口述”),100多种“林译小说”曾风行一时,它们大大开阔了我国知识分子的眼界,促进了我国现代新文学的兴起和发展,他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不能抹煞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现代史上,福建名家辈出,光华璀璨,涌现出许多有影响的人物,林纾就是其中一位。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是近代中国译界泰斗、古文大家、白话文学先驱者、教育家、文学家、画家、热情的爱国者,是福建工程  相似文献   

20.
林纾与鲁迅     
林纾(字琴南),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首开风气,致力于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对推动中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林纾曾经向“桐城派”大师吴汝纶问学,然而当桐城末流刻意追求“净严”,不免失之枯淡,文风凋敝之时,他却独能冲破樊篱,自抒“性灵”,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