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莹玉 《新闻传播》2022,(15):119-120
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正深刻改变网络传播格局,也得以让央企媒体传播走出家门,融入整个社会正能量传播的滚滚洪流之中。央企媒体坚持内容为王,发动广大基层通讯员力量,坚持用真材实料传播信息,用真情实感传递情感,用真知灼见表达观点,优质内容的生产让大流量进一步扩容。本文以中国海油新媒体探索为例,分析了央企新媒体传播正能量的渠道和方式方法。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未来央企媒体从融合发展向智慧媒体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卫红玫 《新闻世界》2013,(9):249-250
新媒体消解了传统媒体时代的鸿沟,其传播形态跨越地域和时空,具有丰富灵活的传播途径,以及高覆盖率和准确的信息传递,性价比高推广方便等特点;已经广泛的服务于文化传播领域,其中博物馆文化的传播更是借助其优势,传播新的地域文化形态,弘扬中华民族的正能量,同时打造博物馆自身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3.
在抗震救灾特殊条件下,新媒体优势得到认证,在舆情引导、信息发布、聚集民意、实际参与等方面发挥"正能量"。本文从新媒体自身服务形式的创新、服务大局发挥"正能量"、公益性特征的具体体现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突破传统新闻传播视域,为有效利用新媒体信息资源,结合公众参与特点正确引导新媒体"正能量"发挥形式,依靠新媒体开展工作形式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4.
疫情这面镜子折射出一些传播伦理失范现象,理应引起重视并及时纠正新媒体时代,移动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战疫一线的媒体记者们不怕艰辛,不惧危险,报道疫情最新动态,大量新媒体传播科普知识,传递正能量。但在海量信息中,仍然有捏造谣言者、"带风向"者、煽情者等夹杂其中,搅动社会舆论。疫情这面镜子折射出一些传播伦理失范现象,理应引起重视并及时纠正。  相似文献   

5.
正能量是指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传播正能量是学术期刊应有之责,学术期刊应成为正能量的导航者。社科学术期刊应坚持正确的学术导向,主动介入热点、焦点、重点问题研究,增强学术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运用数字化手段开展“二次传播”,利用多种形式传播正能量,利用名学者的影响力营造正能量的学术生态,利用栏目主持人引导正能量,利用编辑传递正能量。  相似文献   

6.
解悦 《新闻通讯》2014,(5):55-56
本文从官微评论编排、表达和传播方式等方面,对主流媒体如何提升传播品质、品牌价值和舆论引导的影响力,在网络舆论洪流中传递正能量,在新媒体时代发挥作用做了探索。  相似文献   

7.
胡江伟 《传媒》2021,(10):35-36
有效传播网络正能量是主流媒体展示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一种途径,也是媒体凝心聚力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方略.但在新媒体语境下,传受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主流媒体的正能量传播还有较多的发展空间.人民日报H5系列作品通过对时代"代入感"的挖掘,策划周期性选题;通过创新传播内容与形式,让用户成为传播中心;通过维护媒体公信力,实现了正能量的有效传递,其创新传播思维对主流媒体借力新技术实现正能量的有效传播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借助高校新媒体平台传播网络文化正能量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增强正能量传播效果、正确引导校园舆论导向.然而目前高校新媒体平台在传播网络文化正能量的过程中,存在平台管理不规范、运营团队专业性不强、互动性较低、内容和形式吸引力不足等问题,需要强化对新媒体平台的规范化管理、协作共建及组建专业的运营管理团队,增强互动性...  相似文献   

9.
郑昕 《新闻传播》2023,(7):62-64
新媒体传播模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以及传播受众方面。在上述四者的不断创新下,新媒体得以不断发展。当前,新媒体主要以互联网为媒介,实现对信息的传播以及交互,并在此基础上,舆情常出现随机衍生以及互相干涉的情况。故新媒体传播模式下,应建立良好的舆情治理机制,以实现在发布信息后,使得舆情回应机制有据可依,能为社会正能量的传播提供依据。基于此,文章阐述新媒体传播的创新,并提出对舆情治理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4,(19):69-73
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新的大众媒体产生并迅猛发展。智能手机流行、网络的高速传播更是促进了手机新媒体平台的迅速崛起。手机新媒体具有多样化的传播手段、非常强大的信息互通性等特点,不仅拥有更强大的通信功能,还搭建了信息分享等社交类应用,其信息实时传播拉近了受众的距离,极大地改变了媒介传播生态和受众信息反馈方式。本文以微博、微信等手机新媒体平台为例,分析手机新媒体的主要传播特征及其导向作用对社会的影响,倡导手机新媒体多传播正效应正能量的信息,提高全民媒介素质,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让新闻传递一种正能量,正被越来越多的媒体视为自身职责。“正能量”本是天文学的专有名词,但是在当今我们的媒体赋予了它全新的内涵——通过新闻传播激励人们向善向上、给予人们希望和追求、使人行动的动力和感情。让新闻传递正能量也是媒体的职责传媒具有满足受众信息需求、释疑解难的功能,对此,我们不仅形成了共识,而且在新闻传播中加大了信息量、加大了服务性、加大了解惑释疑力度,但是,我们却时常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媒体的另一项重要功能,即传递向善、向上的正能量,满足受众的精神情感需求。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的兴起大大降低了传播要求,从而对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提出了挑战。一些新媒体盲目追求粉丝群、读者群数量和经济效益来求生存、求发展,造成信息超载、自我净化失败,反而大大削弱其效果。传统媒体如何站稳脚跟,新媒体如何在此过程中保持和扩大舆论阵地,聚合正能量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新媒体逐渐形成自身的发展体系。新媒体突破传统媒体的限制,能够打破时间、区域的限制将信息进行无障碍的传递,是社会生产的一场新革命。新媒体在传播信息中充满正负两面的信息,如何利用新媒体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是政府应当思考的问题。新媒体在社会舆论的传递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也是传递民情民意,加强政府科学执政,实施民主监督的好帮手,但是由于新媒体发展的自由性,信息交互平台的多样性等为政府控制舆论带来更多的挑战。处理好新媒体舆论的管理对政府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从新媒体传播对舆论引导所带来的挑战的角度出发,为如何利用新媒体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湄洲日报把"老人斑马线上脱帽鞠躬致谢礼让车主"的题材做到极致,从网传短视频中深入挖掘传播正能量的"党报路径",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宣传,全力扩大社会影响力。在新媒体时代发展的新趋势下,党报新闻工作者要善于发挥媒体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形势宣传、主题宣传、热点引导等日常新闻宣传工作中,充分体现出党报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传递正能量。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正能量信息为研究主体,通过分析正能量信息的话语建构,阐述正能量信息在社会、媒体、公众三个层面的传播机制,认为正能量信息的传播需要继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法律来规制和改善负能量信息,阻碍负能量信息的传播,媒体也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高正能量信息的传播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6.
正能量对引导社会文化正向发展、扩大主流价值观影响力、凝聚社会共识、形成民族向心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推动和建构作用,而新闻报道的导向作用和信息传播作用与正能量的作用有相当的契合性。新媒体在为信息传播注入新动能的同时,新闻失实、内容低俗、文风浮夸、数据泄露等问题污染了网络舆论生态、破坏了网络空间秩序、激发了社会负面情绪,成为负能量泛滥的重灾区。  相似文献   

17.
主流媒体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内容,在新闻传播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信息传递价值。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对主流媒体传播形成一定的冲击,但与此同时,也冲击主流媒体新闻传播模式的创新、新闻信息的有效性多样性传播注入新的动力。对此,本文着重分析新媒体、主流媒体及社交媒体的概述,论述新媒体时代下主流媒体新闻传播形式的变化,提出新媒体时代提升主流媒体新闻传播力对策。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平台迅速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新媒体迅速发展浪潮下,一些新媒体由于具有交互性、海量性、共享性的特点,给人们带来了更加便捷的信息交流和传播平台,让人们能第一时间了解外界动态。尤其是一些突发事件,其传播快、覆盖面广的特点,从而深受人民群众的青睐。为此,如何利用新媒体走进基层、贴近民生,传播时代的好声音、发挥正能量,是当前形势下各新闻媒体工作者最重要的一项任务。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时代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对传统媒体带来很大的冲击。本文从网络新闻正能量的传播形式、网路新闻正能量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上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进入信息化时代后,社会发展速度和科技迭代速度不断加快,新媒体技术作为新闻传播行业的核心,对新闻信息的传播方式和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将新闻传播带入数字信息化时代。新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行业的广泛应用,无疑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拓宽了信息传播的途径,提升了新闻传递的质量。新媒体技术为新闻传播行业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挑战。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新媒体技术的概念,总结新媒体技术的典型特征,以新闻传播行业应用新媒体技术的必要性为切入点,进而剖析当前新媒体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最后,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能为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